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五十四章 外交鬥爭

因為訪問日程安排得非常緊湊,所以無法達成任何正式協議。

在巴黎呆了不到70個小時,裴承毅與法國國防部長正式會晤四次,最後在10月23日下發聯合發表了一份以表明態度為主的共同聲明。雖然在該聲明中,共和國與法國當局都承認有必要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加強合作,但是在很多西方新聞媒體、特別是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大陸國家的新聞媒體看來,這是共和國與歐盟展開深入軍事合作的關鍵性聲明,也是共和國與歐盟改善關係的關鍵一步。

在這份聲明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辭彙只有一個,那就是「非傳統安全」。

「傳統安全」比較容易理解,那就是與主權、國土、公民等國家基本要素有直接關係的安全問題,說直接一點,就是來自其他國家的軍事威脅與武裝侵略。「非傳統安全」卻不那麼容易理解了,排除武裝入侵之後,對國家產生影響的安全問題多如牛毛,而且很多都不是來自境外,比如一個國家的食品是否衛生,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問題。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含糊其詞與模稜兩可的辭彙,國際上沒有對其具體含義下定論。

當然,這也不能怪共和國在措詞上耍花招。

要知道,最早用上這個詞的就是美國。「911事件」之後,美國當局為了給出兵伊拉克與阿富汗一個理由,就將伊斯蘭極端組織對美國構成的威脅當成「非傳統安全問題」,並且認為這些問題影響到了美國的根本利益,所以美國有理由動用國家戰爭機器。事實上,誰都知道「911事件」不過是第二個「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為了戰爭而製造的安全事件,而且都把美國捲入了戰爭。如此一來,美國首先濫用了「非傳統安全」這個辭彙,並且以此為自己的國家利益服務。

問題是,美國的新聞媒體並不會因此放過共和國。

因為美國所處的時區比法國晚了好幾個小時,所以在美國東部時間23日下午,也就是共和國與法國國防部的代表在巴黎發表了聯合聲明之後,美國的新聞媒體就行動起來,口徑一致的宣稱法國背叛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起來的西方安全體系,在關係到數億歐洲人的戰略防線上打開了一扇後門,讓來自東方的強大勢力獲得了進入歐洲,並且控制歐洲的機會。用的話來說,法國在安全問題上與共和國進行全面深入合作,不但背叛了整個西方世界,還對西方文明構成了重大威脅。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其他歐洲國家能國在安全問題上三思而後行,不要步法國後塵。

與美國的新聞媒體相比,歐洲的新聞媒體理智得多。

在報道該事件的時候,法新社就明確提到,雙方宣稱的「非傳統安全」不但不會威脅到西方世界,還將為西方世界的發展找到一種新的方式。在此之前,由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都在為霸權而奮鬥,而歐洲國家扮演了「幫凶」的角色。雖然霸權給西方文明帶來了數百年代繁榮,可以說,從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西方文明就超過了東方文明,成為主導文明,特別是在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之後,西方文明更是一舉成為具有霸權特徵的文明,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西方世界不但完成了蛻變,還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與英國的艦隊,迅速霸佔了整個世界,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達到巔峰,並且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向全世界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巨大破壞力。但是在這條「霸權道路」上,西方文明已經做到盡頭,迅速崛起的共和國代表了一種曾經沒落的文明,如果繼續堅持「霸權戰略」,不但歐洲國家不可能從中獲得好處,就連美國也將倒下。在此情況下,對歐洲國家來說,並不是投靠誰就能夠獲得新生,只有找到正確道路,並且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才能擺脫窘境,取得更加輝煌、也更加顯赫的成就。

如果說法新社代表了法國官方,那麼其他幾個歐洲國家的新聞媒體就不一定會代表發古政府了。

法蘭克福財經新聞社在報道該事件的時候,雖然一開始就對法國脫離歐盟,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問題談判表示了擔憂,但是在整個報道中,重點不是擔憂,而是對法國當局大膽嘗試的支持與期待。用該社新聞評論員的話來說,歐洲在發展問題上走到死路上的時候,法國當局能夠頂住巨大的壓力,在發展問題上走出嶄新的一步,不但是在為法國公民服務,也是在為整個歐洲進行大膽探索。言外之意,如果法國在這一步上走成功了,德國肯定會積極跟進。

與德國一樣,義大利的新聞媒體也有類似的觀點。

總的來說,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支持法國的舉措,並且希望能夠收到成效。

當然,這也與顏靖宇接下來要訪問柏林、羅馬、馬德里等有很大關係。

10月24日,裴承毅就跟隨顏靖宇去了柏林。

有了巴黎的成就,在與德國國防部長接觸的時候,問題就沒有那麼複雜了。與之前安排的相差不大,德國國防部長首先提出了加強軍事交流,希望在一些雙方都感興趣的軍事技術上進行合作,然後才談到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合作的問題。按照安排,裴承毅提出了在整個歐盟,或者在歐盟內部部分國家的基礎上商討安全合作事宜。也就是說,在德國表達出興趣之後,共和國趁勢將雙邊合作變成了多邊合作。

因為在訪問前通了風,而且有所準備,所以在10月25日,法國當局就宣布,歡迎包括德國在內的其他歐洲國家加入與共和國的安全合作,並且表示,只要有足夠多的歐盟成員國願意與共和國進行安全合作,法國會積極推動歐盟與共和國簽署相關協議,或者由歐盟內部集團與共和國簽署安全合作協議。

到此,顏靖宇的歐洲之行取得了第一個重大成果。

毫無疑問,還沒有緩過氣來的美國新聞媒體再次對德國展開口誅筆伐。因為美國仍然在德國有駐軍,而且是名義上的佔領國,所以一些美國新聞媒體甚至認為,美國應該利用在德國的駐軍,讓德國當局老實下來。

問題是,美國當局卻非常平靜。

直到10月26日,也就是顏靖宇即將飛往義大利的時候,美國當局才由負責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出來發表聲明,宣稱美國當局高度重視歐盟成員國在安全問題上的選擇,希望歐洲國家能夠在考慮充分與成熟的時候,再發表聲明與採取行動。由此可見,美國並不認為歐洲國家會倒向共和國,而是把法國與德國的行為看成是在向美國施加壓力,希望美國能夠開出更高的加碼。

根據後來解密的一些資料,早在2042年的時候,也就是歐盟宣布幫助具有觀察員身份的土耳其進行戰後重建之後,美國就與法德意等歐盟主要成員國有過秘密接觸,商討了聯合開發新技術的問題。如果繼續往前追溯,在2015年左右,也就是共和國向國際市場推出第一種配備了複合蓄電池的電動汽車的時候,美國就與歐洲有過秘密合作,最終在經費分配與成果分享上無法達成一致而分道揚鑣。美國的「阿爾法計畫」與歐洲的「宙斯計畫」(均是專門針對常溫超導材料的轉向研究計畫)就是這次不成功合作的產物,「阿爾法計畫」的最終結果就是由阿拉莫斯實驗室開發出來的複合蓄電池,而「宙斯計畫」的產物則是在2025年問世的歐洲第一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複合蓄電池。由此可見,美國與歐洲在與「電力革命」有關的主要技術上有著相似的基礎,因此合作的問題不是很大。正是如此,美國國務卿緊急訪問巴黎與柏林的時候,均提到了重啟共同研究的相關計畫,只是法國與德國當局都沒有立即做出答覆。如此一來,當法國與德國在安全問題上做文章,做出與共和國「結盟」的樣子後,美國當局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法國與德國希望能夠在技術合作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與主導權,並且能夠平等的享受開發成果,而不是什麼都要以美國為主導。

問題是,美國不可能在技術問題上做出讓步。

如同前面說到的,就算美國聯邦政府肯做出讓步,國會與那些擁有否決權的美國大企業也不會與歐洲分享技術成果。

在此情況下,美國當局別無選擇,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義大利的身上。

不管怎麼說,義大利是「三架馬車」之一,即便綜合國力遠不如德國與法國,其影響力也不容低估。按照歐盟自己公布的數據,2045年時,義大利的經濟實力僅相當於德國的60%、法國的75%,綜合國力則僅相當於法國的50%與德國的55%。拿經濟實力來說,雖然義大利在歐盟內部排第三位,但是僅比第四的英國高出了5%、比第五的西班牙高出了20%。正是如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法國與德國是歐盟的「第一集團」,義大利只算得上是「第二集團」中的領頭羊,地位遠不如法國與德國。如此一來,如果義大利在安全問題上持反對意見,法國與德國就不可能把「雙邊關係」上升為「多邊關係」,更不可能在歐盟內部充當共和國的掮客。更重要的是,法國與德國要想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就不能拋棄義大利,也就得充分尊重義大利。在此情況下,不管法德當局是否能夠接受,都得在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