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四十七章 厲害關係

眾所周知,顏靖宇是一個與王元慶類似的強硬派領導人。

受前幾年共和國與歐盟關係降溫影響,顏靖宇上任後不但沒有高度重視雙邊關係,甚至沒有把歐盟當成首要出訪對象。要知道,自從趙潤東出任國家元首以來,共和國每位元首會在每次當選之後將歐盟當成首要訪問對象,在訪問了幾個主要盟國之後出訪歐洲,或者直接去歐洲巡迴訪問。顏靖宇在2047年上任之後,除了在當年下半年訪問巴基斯坦、泰國與朝鮮等主要盟國之外,首先在2048年初訪問了印度、南非、巴西、委內瑞拉、奈及利亞與埃及,直到2048年底,才在出席24國集團首腦會議(即共和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朝鮮、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奈及利亞、埃及與蘇丹等24個《倫敦條約》的主要締約國,也是世界人綜合國力最強大的24個國家)的時候順道訪問了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荷蘭、比利時與奧地利等歐盟國家,而且不是正式訪問,是非正式訪問。

用歐洲新聞媒體的話來說,顏靖宇此舉意味著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進入了「冰凍期」。

事實上,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即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首先倒退,顏靖宇才會在外交訪問上把歐盟放在次要位置上。

不管怎麼說,這不見得是好事。

從2042年開始,隨著歐盟理事會通過了為土耳其戰後重建提供援助的協議(希臘在表決中投了棄權票,不承擔援助義務),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與比利時等國相繼承諾為土耳其提供數額不等的重建經費(德國出得最多,包括政府擔保貸款等各項援助在內,總共提供了1200億歐元,法國、英國與義大利緊隨其後,各提供1000億歐元)之後,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就開始倒退。

不管怎麼說,打壓土耳其,爭取在停戰協議到期之後(2052年),在佔領區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人國家是共和國中東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歐盟幫助土耳其搞戰後重建,就是在跟共和國作對,不希望共和國肢解土耳其,也就不希望共和國在中東地區獲得決定性的發言權。

事實也確實如此,早在2043年,軍情局就獲得情報,證明法德意等歐盟主要成員國在中東戰爭爆發後就統一了外交口徑,訂下了幫助土耳其進行戰略重建,穩住歐盟東部屏障的戰略計畫。

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土耳其是跨洲國家,也是歐盟的東部屏障。隨著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等土耳其的鄰國相繼成為共和國的盟國或者准盟國,而位於東南歐的希臘與共和國關係密切,法德意等國自然有所防備。甚至可以說,只要法德意等國仍然希望歐盟能夠在國際社會上有所作為,就得在土耳其問題上與共和國對立。

受此影響,到顏靖宇上台的時候,歐盟僅是共和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要知道,直到2039年,歐盟仍然是共和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直到2040年才被印度超越,而到2047年,又被東盟與非盟超越。東盟還好理解,畢竟除了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之外,東盟的其他成員國都是共和國的盟國,而且早就與共和國綁在了一起,建立了完善的自由貿易制度,在此之前沒有能夠超過歐盟,主要是受大蕭條影響,隨著經濟回暖,東盟肯定是共和國的主要貿易夥伴,甚至會超過印度,成為共和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跌落到非盟之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雖然在過去10多年裡,共和國與非盟的關係進步很快,不但幫助蘇丹等幾個友好國家實現了現代化,還幫助奈及利亞、喀麥隆、剛果(金)等眾多非洲落後國家加快經濟發展,但是作為世界上最落後的地區,非盟的貿易總量很有限,不到歐盟的五分之一,被非盟超越,只能說明歐盟與共和國的關係確實出了問題。

當然,貿易倒退只算得上是誘引。

如果在2047年上台執政的不是顏靖宇,而是一個顧衛民那樣的領導人,恐怕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還不會倒退。不管怎麼說,在共和國的國際關係框架中,歐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共和國的經濟建設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特別是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收入來算,共和國經濟還能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穩定增長20年以上。事實上,中東戰爭之後,共和國的經濟增速就有所減緩,在2044年的時候降到了4%,到2047年才恢複到6%,而2049年的預計增長只有6%。也就是說,共和國需要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而加強與歐盟的合作,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在國際格局已定,兩個超級大國的勢力範圍已經確定下來的情況下,共和國很難通過與第三世界國家,也就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與資本投資來提高經濟增速,只能在幾個主要經濟體上做文章。

歐盟是僅次於共和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非常有潛力的經濟。按照國際經濟評估機構的普遍預測,隨著軍事一體化與政治一體化走上正軌,歐盟經濟肯定會在基礎建設的拉動下,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期。

雖然以歐盟的基礎情況,特別是在與生產力發展息息相關的關鍵領域的技術水平,不大可能超越共和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因為掌握了「電力革命」的核心技術,而且通過30多年的大力發展,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已經非常明顯,所以只要共和國當局能夠解決人口老齡化與生育率偏低這兩個問題,就能迎來新的經濟增長期。隨著各種鼓勵生育政策逐步顯現效果,生育率開始回升,老齡化問題得到解決,預計在50年代末或者60年代初,共和國的經濟增速將超過10%,並且持續增長20年以上。到80年代初,隨著共和國的人口再次回升到10億以上,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頭號人口大國(在此期間,共和國的人口總量有可能跌到歐盟之下),共和國的經濟總量肯定在歐盟之上。但是誰都不能否認,歐盟確實擁有非常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70年代中期,歐盟很有可能成為三大經濟體中的人口最多的一個(到時候共和國的人口很有可能在8億以下,而歐盟則有可能超過8億,美國的人口則在7億左右),從而成為全球最大市場體。

總而言之,從經濟上考慮,共和國沒有理由與歐盟交惡。

問題是,顏靖宇絕對不是一個以經濟建設為頭號政治目的的領導人。

雖然不能否認顏靖宇搞經濟建設的能力,要知道,他在擔任廣西主席期間,不但完成了王元慶沒有完成的事業,還把廣西建設成了共和國最富裕的地區,而且是共和國面向東盟的主要窗口。回到中央之後,顏靖宇擔任的第一個職務就是國務院總理,而他在此期間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國家經濟建設。即便在擔任國家副元首之後,因為顧衛民在經濟管理上也有一手,所以沒有獲得多少表現機會,顏靖宇也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最受人稱讚的就是在對外貿易上,理順了共和國與諸多盟國、以及友好國家的關係,不再把貿易開放作為援助手段之一,至少不再是主要援助手段,為國家減少了很多損失。但是在很多人眼裡,顏靖宇並不是一個以經濟建設為重的領導人,而是王元慶那樣的,以對外擴張,以及提高共和國的國際影響力為重的領導人。當然,這不是說王元慶沒有管經濟的能力,事實上,王元慶發展經濟的能力絕對不在紀佑國之下,更不比顧衛民差,只是與取得的其他功績相比,王元慶在經濟上的作為就不那麼突出了。

總的來說,顏靖宇絕對不會為了經濟問題而容忍歐盟的挑釁行為。

當然,顏靖宇也不是不關注共和國的經濟建設。

早在2047年9月,即顏靖宇上任後的第一次中央高層會議,他就做了一份與經濟有關的戰略發展報告,其中明確提到,共和國有能力在不依靠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情況下,憑藉建立起來的幾個市場共同體與自由貿易區來維持國家長遠發展,確保在進入下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期的時候,不會缺乏海外市場與資源市場。

可以說,這份報告非常充分的證明了顏靖宇在經濟上的才能。

按照顏靖宇的估計,在50年代末或者60年代初,共和國首先要考慮的絕對不是經濟上的問題。當然,這涉及到了兩種情況,即世界大戰有沒有爆發。

如果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或者即將爆發,在此時期,共和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戰勝強大的美國,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在民族存亡之秋,經濟問題必須讓步。也就是說,共和國當局不會遇到經濟問題。如果世界大戰沒有爆發,而且不大可能爆發,通過40年左右的努力建設,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幾個市場共同體與自由貿易區,比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南亞市場共同體」、「東北亞市場共同體」、「中非自由貿易組織」等,將進入成熟時期,即主要成員國要麼已經是發達國家,要麼即將成為發達國家。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的人口都將在2015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