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二十八章 準備計畫

與裴承毅預料的一樣,顏靖宇再次沉思了好一陣。

讓裴承毅沒有想到的是,顏靖宇沒有像以前那樣用沉默來回答,給出了明確答覆,要裴承毅儘快遞交一份詳細的戰爭準備計畫與戰爭計畫,並且讓劉曉賓回來之後,提交一份中東局勢的發展評估報告。雖然顏靖宇仍然沒有表明態度,但是肯讓裴承毅去制訂戰爭準備計畫與戰爭計畫,並且讓軍情局發揮作用,已經算得上是了不起的進步了。要知道,只要軍情局介入,問題就簡單得多了。

裴承毅離開元首府的時候,天色已經放亮了。

與王元慶一樣,顏靖宇也喜歡在夜間處理重要事務,似乎只有在寂靜的夜晚,他的精力才格外集中,能夠思考一些重大問題。對裴承毅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雖然在10多年前,他也經常在半夜到元首府為王元慶彙報工作情況,但是對已經57歲的上將來說,早就沒有了當年的精力,也就不太適應通宵工作。

正是如此,裴承毅決定回家睡上一覺,再去找袁晨皓。

不管怎麼說,制訂戰爭準備計畫與戰爭計畫是作戰處的事情,不需要裴承毅親自動手。

2049年8月23日下午,回家睡了一上午,養足了精神的裴承毅去了作戰處,找到了正在用兵棋推演消耗時光的袁晨皓。

「備戰計畫?」

「準確的說,是一份戰略計畫。」

袁晨皓微微皺了下眉頭,笑著說道:「老裴,你也太瞧得起我了。」

裴承毅聽出了袁晨皓的意思,畢竟作戰處是軍事機構,只能制訂戰爭計畫,無權插手國家戰略計畫。笑了笑,裴承毅說道:「元首讓我來處理這件事情,你也知道,真正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計畫,而是有沒有辦法落實計畫,我得把精力放在這上面。不管怎麼說,這是與戰爭有關的計畫,更是關係到了最後成敗,所以我希望你來負責具體工作,我讓東方聞為你提供協助。」

「這麼說,我沒得選了。」

裴承毅笑了笑,說道:「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袁晨皓嘆了口氣,說道:「既然如此,我有一個要求。」

「說吧,我就知道你會提要求。」

「也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我需要得到總參謀部的人事調動權。」

裴承毅的眉頭跳了幾下,沒有急著開口。袁晨皓的意思非常清楚,他要藉此機會成為總參謀部的頭號人物。

眾所周知,2047年的換屆選舉後,隨著林嘯雷退役,裴承毅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共和國的頭號將領,在此背景下,國防部「收編」了總參謀部。雖然總參謀長得到保留,而且仍然是總參謀部的直接領導,但是在裴承毅的影響下,從2047年開始,總參謀長這個職務就形同虛設,反而是總參謀部下設的幾個處的處長因為直接向國防部長負責,所以成為了總參謀部的實權人物。因為總參謀部早就失去了人事大權,所以人事處基本上被架空,只有作戰處與後勤處有影響力。袁晨皓是作戰處處長,而擔任後勤處處長的就是在中東戰爭中指揮南方戰線的蘇勁輝。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總參謀部後勤處與國防部的後勤裝備處重合,職權肯定受到限制,但是國防部的後勤裝備處主要面向武器裝備供應商,而總參謀部的後勤處主要面向軍隊,所以後勤處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在總參謀部的問題上,裴承毅並不是無條件的支持袁晨皓,所以袁晨皓與蘇勁輝成了勢均力敵的對手。

見到裴承毅的神色變化,袁晨皓改口說道:「這種大型戰略計畫,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作戰問題。國家政策方面我不好說什麼,我只負責與軍隊有關的問題。」

袁晨皓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裴承毅不好繼續迴避。

「我明白你的意思,這事我會考慮。」裴承毅看了眼手錶,說道,「你先把與作戰處相關的工作安排下去,我會找蘇勁輝談話。」

「那我儘快給你一份簡略報告。」

裴承毅點了點頭,沒再羅嗦,起身跟袁晨皓告辭。離開作戰處之後,裴承毅沒有急著離開總參謀部,而是去了僅隔著一座花園的後勤處。

在蘇勁輝面前,裴承毅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不是說裴承毅更看得起蘇勁輝,而是蘇勁輝沒有袁晨皓那樣的野心。準確的說,是歲月不饒人。對於年近70的蘇勁輝來說,雖然按照規定,一級上將可以服役到75歲,而在職的一級上將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可以一直服役,但是蘇勁輝的身體條件並不理想,而且厭倦了軍隊內部紛爭,早就與退役的想法了。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裴承毅挽留,蘇勁輝根本不會在2047年出任後勤處處長。按照當前的情況,到2052年的時候,就算身體情況允許,蘇勁輝也會退役。

總的說來,蘇勁輝不是一個有野心的將軍。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蘇勁輝沒有能夠成為總參謀長,沒有能夠在軍隊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等於浪費了一員將才,但是從蘇勁輝的立場來看,能夠在70歲之後帶著一個軍人能夠取得的最大成就退役,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何嘗不是一種成就呢?

正是如此,在蘇勁輝面前,裴承毅就直接得多了。

問題是,對袁晨皓來說,制訂一份完善的戰爭準備計畫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關鍵就是,這是「戰爭準備計畫」,而不是「戰爭計畫」。

與戰爭計畫相比,戰爭準備計畫更加註重「非軍事因素」對戰爭的影響,所謂的「非軍事因素」,專門指那些能夠影響戰爭進程,甚至能夠決定戰爭結果的社會因素,比如經濟狀況、工業實力、民心民意、文化因素等等。雖然袁晨皓在擔任戰區司令期間,有足夠多的機會接觸到「非軍事因素」,甚至在某些時候需要頂替政府官員處理涉外事件,但是作為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袁晨皓沒有權力插手行政事務。更重要的是,在國內工作,袁晨皓必須注意影響,不像在戰區司令部那樣隨心所欲。如此一來,在制訂戰爭準備計畫的時候,袁晨皓就會受到很多限制。

可以說,這就是袁晨皓為什麼要求獲得「絕對權」的根本原因。

裴承毅離開後,袁晨皓就召集作戰處的主要參謀,開了一個簡短會議,介紹了相關情況,並且讓參謀做好長期加班的思想準備。

實際上,袁晨皓在當天晚上就開始加班。

因為沒有掌握其他方面的情況,所以袁晨皓只能從軍事問題著說。實際上,不管是不是為戰爭做準備的計畫,只要與戰爭相關,就得首先考慮軍事問題。

對共和國來說,2041年的中東戰爭絕對算得上是自2015年以來打得最慘的一場戰爭。

用某些共和國新聞媒體的話來說,這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後,共和國第一次沒有能夠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也是共和國在21世紀中打得最糟糕的一場戰爭。雖然絕大部分共和國公民都接受了這個結果,並不認為戰果不利與共和國軍隊有直接關係,而是相信了共和國官方新聞媒體的宣傳,認為與戰場情況、以及國際局勢有很大關係,但是對共和國軍隊來說,一場不算圓滿的戰爭足以讓所有人反思,也足以讓共和國的領導人對國防建設進行深入思考。

事實也確實如此。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顧衛民是一個非常單純的領導人,而且是一個不那麼重視國防建設的領導人,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在整個執政期間,顧衛民並沒大幅度削減國防開支,特別是在其第二屆任期內,國防開支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7%,基本上恢複到了王元慶執政時期的水平,並且超過了共和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由此可見,中東戰爭對共和國高層產生了多大的衝擊。

當然,中東戰爭的直接影響就是改變了共和國國防建設的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中東戰爭前,受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共和國一直奉行戰略收縮政策,國防力量整體萎縮,只有天軍得到了長足發展。中東戰爭前,共和國軍隊的兵力跌到了120萬左右,為建國以來最低。雖然沒人將中東戰爭的結果與第三次軍事改革聯繫起來,因為沒有第三次軍事改革的話,以共和國軍隊的戰略投送能力,別說派遣足足8個戰鬥單位前往數千千米外的戰場執行作戰任務,能否搶在美軍之前完成戰前部署都是個問題,也就不可能在中東地區挑戰美國的軍事霸權,但是中東戰爭之後,很多人都根據戰爭結果,認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搞過了頭,對共和國的軍事力量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可否認,這種認識帶有偏見,並沒認識到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大意義。要知道,中東戰爭是在共和國整體實力趁下滑,大量國力用在了印度戰後重建與國內建設上的時候爆發的,如果不是第三次軍事改革,鍛造了一支精悍的軍事力量,共和國根本不可能在庫爾德斯坦地區扶持一個親華政權,更不可能通過一場打規模戰爭來改變中東地區的戰略格局。重要的是,同樣不能否認,第三次軍事改革遠不如想像的那麼大。或者說,受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