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二十七章 世界大戰

面對「世界大戰」這個話題,顏靖宇沒有沉默多久。

「如果爆發世界大戰,我們獲勝的可能性有多大?」

「那得看在什麼時候爆發。」

顏靖宇問得直接,裴承毅回答得乾脆。

看了裴承毅一眼,顏靖宇笑著搖了搖頭。裴承毅也笑著端起了咖啡杯,消滅掉了來到元首府後的第三杯咖啡。很明顯,「世界大戰」這個話題,兩人已經討論了不止一次,而且每次都沒有討論出什麼結果來。

對平民百姓來說,「世界大戰」只是茶餘飯後的討論話題。

在共和國高層,「世界大戰」則是一個已經討論了好多年的話題。

早在顏靖宇上台之前,共和國高層內部就在「世界大戰」會不會爆發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爭執。雖然沒有哪家新聞媒體對此做過報道,共和國當局也沒有透露出任何信息,但是在2042年到2044年的3年間,共和國全體代表大會軍事委員會連續3次提出為「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追加撥款,結果連續3次被顧衛民否決,直到2045財年度,隨著新一輪換屆選舉臨近,顧衛民才批准了高達7500億元的追加撥款。由此就看得出來,共和國高層在「世界大戰」這個問題上的分歧非常嚴重。

事實上,最大的分歧不是會不會爆發「世界大戰」,而是要不要為此做準備。

在2047年之前,其主導作用的是「懷疑論」,即以顧衛民為首的眾多共和國高層領導人並不否認「世界大戰」的必然性,卻堅持認為不會在2065年之前爆發,因為作為前提條件的《倫敦條約》要到2064年底才全面生效。在顧衛民等人看來,雖然強大的戰略防禦系統能夠給國家帶來足夠高的安全係數,甚至能夠保護部分盟國,但是戰略防禦系統也是軍事系統,並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本土安全,而共和國與美國對本土遭到打擊的承受能力幾乎為零。如此一來,只要核武器還沒有被徹底銷毀,只要核威脅還存在,不管是共和國、還是美國當局都要充分考慮戰略威脅,也就會在「世界大戰」是和有所收斂。受此觀點影響,顧衛民等人認為,共和國沒有必要在2055年之前為戰爭做準備,而是應該在此之前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推動技術進步,夯實基礎。

嚴格說來,這種觀點本身沒有錯,只是在戰爭預判上有問題。

與之相對的則是「現實論」,而這一論點的主要支持人就是顏靖宇,以及共和國軍隊的主要將領。在顏靖宇等人看來,2041年的中東戰爭使共和國與美國的矛盾浮上水面,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將逐步由間接模式轉變為直接模式;在任何一個國際熱點問題上,共和國都有可能與美國兵戎相見,任何一場地區戰爭都有可能成為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如果共和國不能及時為戰爭做好準備,不但會使美國在國際爭端中更加肆無忌憚,還會使美國當局在特殊情況下鋌而走險,主動引發「世界大戰」;不管是為了在戰爭中取勝,還是為了遏制戰爭,共和國都應該儘快為戰爭做好準備。正是如此,在2042年到2044年,與軍隊關係密切的軍事委員會才會連續提出為戰略防禦系統追加撥款,並且在2045財年度用換屆選舉向顧衛民施壓,為戰略防禦系統爭取到了高達7500億元的追加撥款(這筆特別預算的相對金額並不高,共和國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高達480萬億元,中央財政收入為88萬億元,財政預算為106萬億元,其中國防預算為12萬億元,追加撥款僅相當於中央財政預算的0.71%或者國防預算的6.25%)。

問題是,在2047年前,「世界大戰」基本上就是顧衛民與顏靖宇政治鬥爭的工具。

從某種意義上講,顧衛民支持「懷疑論」,不是說不清楚「世界大戰」對共和國構成的巨大威脅,也不是反對為「世界大戰」做準備,而是害怕因此影響到由他親手推行的「青山綠水工程」。換個角度,顏靖宇支持「現實論」,也不是認為「世界大戰」一定會在他的任期內爆發,也不是反對顧衛民的國家戰略計畫,只是想通過與顧衛民截然相反的論調,獲得軍隊與部分代表的支持。可以說,「青山綠水工程」沒有能夠在顧衛民的任期內全部落實,需要由顏靖宇來收尾,與2045年到2047年間的軍費追加撥款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3年的軍費追加撥款原本應該用在該計畫中。甚至可以說,顧衛民積極扶持帥永康,與葉致勝合作都與「青山綠水工程」無法在他的任期內落實有直接關係,因為顧衛民並不相信,作為王元慶欽定接班人的顏靖宇會完成他的國家戰略計畫。雖然實際情況與顧衛民預料的並不一樣,但是在2047年之前,顏靖宇也確實在與顧衛民唱反調。

由此可見,即便是顏靖宇,也不想輕談「世界大戰」這個話題。

或者說,唯恐天下不亂的不是政治家,而是軍人,以及那些希望發戰爭財的軍火商。

要知道,早在2042年,也就是還沒論到國防部主宰大局的時候,「世界大戰」就是共和國軍隊內部的頭號話題。根據2047年總參謀部改制時公布的一些消息,以及散布到民間的一些傳聞,在2042年後的5年間,總參謀部作戰處總共制訂了上千份與「世界大戰」有關的作戰計畫。這一情況除了表明在2042年之後,共和國確實沒有多少外來威脅,總參謀部的那些參謀閑得蛋痛之外,還證明了共和國軍人的價值觀,即軍人只有在戰爭中才能找到歸屬感。

2047年之後,即被國防部「收編」後,雖然總參謀部不再積極制訂戰爭計畫,但是在袁晨皓的領導下,作戰處開始整合之前制訂的上千份作戰計畫,並且將這些計畫擬定成了十多份完整的作戰方案,並且在2048年底統一提交給國防部,由裴承毅根據實際需要向元首提交了其中的數份作戰方案。

毫無疑問,軍隊是戰爭的主要推手。

問題是,軍人絕對不是真正的戰爭狂人。

站在共和國軍隊後面的,就是共和國的軍火商。

要知道,在2045財年度為戰略防禦系統追加撥款的法案中,提出的第一點理由就是保全為戰略防禦系統服務的軍事工業體系。因為按照「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建設進度,到第三次工程完工之後,只需要10%的建設參與者維持系統正常工作,另外90%的參與者都將失去工作崗位。更加重要的是,這些參與者都是高級技師或者科學家,人才流失之後很難迅速補充,所以共和國當局有足夠的理由通過追加撥款的方式,讓參與戰略防禦系統建設工程的軍火企業保留部分技術人員,特別是骨幹技術人員。也就是說,擴大戰略防禦系統的主要推手不是軍隊,而是軍火商。

在其他軍事領域,軍火商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

比如2044年爆發的埃(衣索比亞)厄(厄利垂亞)邊境衝突,以及2045年衣索比亞成為集約集團觀察員國的最大幕後推手就是共和國的幾家軍火商。由此可見,共和國的軍火商不但能夠對國防建設產生影響,還能對對外政策產生影響。

對軍火商來說,最大的好處莫過於一場世界大戰。

實際上,在「世界大戰」這個問題上,軍火商只是共和國眾多利益集團的代表,或者說只是一個非常籠統的稱呼。

要知道,軍火產業本不是單一產業,而是邊緣產業。

按照國際社會的公認說法,軍火產業至少與金融、能源、資源有關。也就是說,在共和國積極推動戰爭的,還有金融、能源與資源利益集團。

與這三個利益集團相比,軍火商的影響力就小得多了。

可以說,金融、能源與資源集團幾乎控制了共和國的經濟命脈。別說軍人,就連顏靖宇都得充分考慮這三大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而在這三大利益集團中,最希望跟美國打「世界大戰」的肯定是金融集團。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在2015年捲入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與美國的「世界大戰」就不可避免了。

從2015年到2049年,整整35年間,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幾乎沒有停止過。哪怕在大蕭條期間,共和國的經濟增速仍然超過了全球平均增速,而且一直保持增長,從未像美國等西方國家那樣,出現過衰退。正是如此,共和國才能在2030年之後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經濟體與實力最強的經濟體。問題是,共和國當局始終沒有解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化解戰爭開支帶來的問題?

要知道,在2015年到2049年間,共和國捲入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爭,其中投入兵力超過1萬的大型地區戰爭就超過了8次,以2049年幣值計算,戰爭開支總計228億元,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0%。

這麼多的戰爭開支,總得想辦法解決。

如果全部由政府承擔,也就是由稅收承擔,肯定不現實。事實上,在2049年之前,共和國中央財政在戰爭上的總開支不到100億元。

由此可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