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十五章 新興時代

自紀佑國之後,共和國的數位國家元首中,民眾對顧衛民的評價最低。

客觀的講,顧衛民不是沒有政治才能,而是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換句話說,顧衛民一直沒有能夠擺脫王元慶的影響。別的不說,共和國民眾在評價國家領導人的功績時,總會拿顧衛民跟王元慶做對比。雖然這種淳樸的價值觀有些道理,但是民眾在做對比的時候,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顧衛民與王元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管怎麼說,王元慶的成功建立在紀佑國與趙潤東打下的基礎之上。所謂盛極必衰,當王元慶將共和國推上21世紀前半葉的巔峰時,不管接任的是顧衛民、還是顏靖宇,都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甚至不大可能保住王元慶的成就。正是如此,在評價顧衛民的時候,幾乎所有民眾都認為顧衛民是個守成有餘、進取不足的國家領袖。實事求是的講,顧衛民能在王元慶之後做到「守成有餘」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

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很多人忽視了顧衛民取得的功績。

別的不說,中東戰爭就足以讓顧衛民受到尊重。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中東戰爭與顧衛民幾乎沒有關係,因為指揮中東戰爭的是裴承毅、而在後方配合的是李存勛,就連外交工作也是由閻尚隆負責的,但是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與共和國軍隊最高統帥,如果沒有顧衛民的支持,不管是裴承毅還是李存勛,都不可能隨心所欲的指揮軍隊作戰,也就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從影響上看,中東戰爭的重要性不在印度戰爭之下。

雖然共和國軍隊沒有取得全部勝利,但是作為第一場遠離共和國本土,而且基本上與共和國的國家利益沒有關係的戰爭,能夠取得部分勝利,完成戰前訂下的目標,已經算得上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看得更加長遠一些,就能發現,中東戰爭是共和國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第一步。

所謂萬事開頭難,能夠走好第一步,肯定是巨大的成功。

作為過渡型領導人,顧衛民的最大成就不在對外征戰上,而是在國內建設上。當初王元慶選顧衛民做接班人,就是因為顧衛民擁有不錯的行政能力,在管理國家上肯定比顏靖宇好得多。

問題是,顧衛民絕對不是王元慶那樣的「改革家」。

從擔任國防部長期間的表現就看得出來,顧衛民是一個擅長處理小問題,卻不擅長把握大方向的行政型領導人。要不然,趙潤東當初也不會把他放在國務院總理的位置上,王元慶更不會讓他去處理政治改革遇到的眾多小麻煩。

執政10年,顧衛民最大的成就就是「青山綠水計畫」。

雖然這是一件為國為民的好事,還是關係到中華民族未來的大事,更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與擁護,但是歸根結底,這是一件需要花很大的經歷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小問題,重在落實的行政事務,而不是開拓性的重大改革。

必須承認,「青山綠水計畫」改變了整個共和國。

往好的方面說,該計畫可以看成是由紀佑國發起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延續,或者說是演變升級。事實上,這也就是對「青山綠水計畫」的最高評價。雖然該計畫惠及每一個共和國公民,為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基礎,但是並沒從根本上解決共和國的問題,也沒有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指明方向。

也許有人認為,建設好家園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在30年前的話,這麼做沒有錯。畢竟30年前的共和國還沒有受到人口老齡化困擾,也能依靠自身建設獲得發展動力。隨著共和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怎麼也不可能走回頭路。對共和國來說,出路就是霸佔世界產業鏈的頂端,用全世界的資源支撐起中華民族的未來。實際上,這也正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策略,通過控制科技、金融與文化制高點,從全球掠奪資源,讓僅佔全球人口5%的美國人過上極端奢侈的生活,並且通過金融風暴、經濟危機等等方式向其他國家轉嫁美國社會矛盾,維持美國社會的正常發展。雖然在21世紀初,幾乎所有人多認為,就算共和國能夠取代美國,也不可能走上美國的老路,因為地球上的資源就這麼點,而共和國的人口又是美國的數倍,如果共和國公民都像美國人那樣鋪張浪費,肯定會耗光全部資源。但是電力革命之後,再也沒人懷疑共和國將取代美國,而且會成為美國那樣的國家。原因很簡單,隨著技術進步,制約人類文明發展的能源問題得到了解決,哪怕共和國的人口一直維持在10億左右,也不需要為資源問題擔憂。

正是如此,共和國才要在對外擴張上表現得如此積極。

也正是如此,共和國才要在改革上銳意進取。

可以說,對進入21世紀40年代的共和國來說,已經很難依靠自身改革來推動國家快速前進。事實上,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共和國當局就在努力建立一個共和國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而在印度戰爭之後,該體系已經成型。也就是說,就算共和國當局想以內部發展的方式來推動社會進步,也得高度重視海外市場。更重要的是,政治改革之後,共和國的權力結構體系已經發生了微妙變化,雖然元首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而且在重大問題上仍然擁有最高決策權,但是隨著全體代表大會的立法權得到體現,政治協商大會的獲得參政權,很多國家大事都需要獲得代表的支持,不然的話,在中東戰爭之前,顧衛民也不用到全體代表大會申請戰爭授權。如此一來,那些已經在經濟改革中獲得好處的民族資本家,特別是擁有強大實力的民族企業家獲得了政治權,並且能夠根據自身利益表達政治意願,左右共和國的政治決策。

由此可見,即便顧衛民想把重點放在國內,代表大會裡的那些代表也不會同意。

正是如此,顧衛民全力推行的「青山綠水計畫」才沒有王元慶搞的政治改革那麼引人矚目,甚至不太為人所知。

當然,顧衛民在執政期間的貢獻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工程。

如果說讓共和國公民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肯定是2042年的換屆選舉中,顧衛民與葉致勝的直接競爭。

前面提到過,這是共和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元首選舉。

更重要的是,這次選舉開了先河。

雖然在接下來的5年間,顧衛民仍然沒有著力推行政治改革,甚至刻意迴避推動第二輪政治改革,但是葉致勝在2042年的行動讓很多人相信,不管顧衛民是否願意,5年後的選舉肯定會更加激烈。

事實也確實如此。

2047年初,全體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大會選舉的時候,很多參選代表就高調宣稱,將在國家元首選舉中為支持他們的選民說話,選出一位最有能力領導共和國,也最能為共和國公民服務的國家元首。

接下來,除了顏靖宇高調宣布參選之外,葉致勝與帥永康先後宣布參選。

到選舉正式開始前的幾天,連閻尚隆都加入了競選行列。

當閻尚隆宣布參與國家元首的角逐後,就連共和國的新聞媒體都感到非常震驚。要知道,閻尚隆就是一個沒有野心的外交家,當了10年的總理,幾乎沒有過問國家內政,只是一心一意的處理外交事務。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當國家元首的野心呢?問題是,閻尚隆確實參加競選,而且得了中央代表團的支持。

因為有4位具有強大實力的候選人,所以沒有安排那些用來湊數的參選人。

可以說,這是共和國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一場選舉。

作為中央代表團的代表,裴承毅參加了選舉工作。

雖然顏靖宇的支持率最高,但是誰都知道,在葉致勝、帥永康與閻尚隆的夾擊下,顏靖宇不可能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按照共和國的選舉法,如果任何一位候選人都沒有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就將由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角逐,並且得票多的勝出。因為在第一輪選舉中,顏靖宇僅僅獲得了42%的選票,而其他三位候選人都沒有得50%以上的選票,所以選舉進入了第二輪。

這個時候,閻尚隆參選的意義才顯現了出來。

因為閻尚隆也是中央代表團推舉的競選人,所以分散了可能投給帥永康的選票。到第二輪選舉的時候,因為閻尚隆僅獲得了13%的選票,所以沒有資格參與競爭。隨著他在第二輪選舉前公開表示支持顏靖宇,所以第二輪選舉中,顏靖宇至少額外獲得了大約11%的選票。算上原本就有的42%的選票,顏靖宇當選幾成定局。事實上,第二輪選舉中,顏靖宇的得票率達到了69%,也就是說,在閻尚隆表態、顏靖宇當選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原先支持葉致勝與帥永康的部分代表改變了決定。

不管怎麼說,這場選舉有非常濃厚的政治鬥爭味道。

直到選舉結束,很多人都沒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

實際上,只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閻尚隆完成了他的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