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十四章 三足鼎立

如果說2044年的美國大選是由利益集團操控的一場「骯髒交易」,那麼2048年的大選就是美國公民捍衛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所做的鬥爭。

對任何一個美國公民來說,2048年的大選都有著非同一般的重大意義。

大選結束之後,ABC在評論選舉結果的時候就提到,對民新黨來說,這是一場「雖敗猶勝」的偉大戰鬥,對美國選民來說,則是一場為了捍衛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所進行的偉大鬥爭。

雖然結果不太理想,但是民新黨從這次大選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更重要的是,這次大選之後,再也沒人認為民新黨是個可有可無的小政黨。

事實上,在幾位傑出政治家的領導下,民新黨離勝利就差一步。或者說,在整個競選過程中,民新黨只犯了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錯誤,那就是安排了一個錯誤的競選組合。

嚴格說來,這也算不上錯誤。

根據彼得雷烏斯在回憶錄中提到的相關內容,邀請洛布林夫人「加盟」的時候,民新黨開出的基本條件就是推舉洛布林夫人為總統候選人。

雖然彼得雷烏斯沒有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得更詳細一些,但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民新黨要想拉攏洛布林夫人,就得推舉她為總統候選人。原因非常簡單,洛布林夫人辭去國務卿的職務,就是因為共和黨不打算推舉她為總統候選人。

前面已經提到,早在2045年的時候,那些支持共和黨、或者說暗中控制著共和黨的利益集團就認為,任何人都能代表共和黨在2048年的大選中取勝,因此沒有必要扶持一個像洛布林夫人這樣的有逐漸的政治家。如此一來,在2047年初,也就是共和黨開始為大選做準備的時候,就把洛布林夫人排除在外。雖然當時為了穩定政局,避免給對手機會,仍然有部分共和黨要員推舉了洛布林夫人,並且公開宣布支持洛布林夫人競選總統,但是在共和黨內部決策上,根本沒人考慮洛布林夫人。雖然這些小把戲騙不了洛布林夫人,但是作為共和黨的元老之一,不管怎麼說,洛布林夫人還是不肯放棄希望。直到2047年底,隨著競選大幕拉開,共和黨內部初選開始,洛布林夫人才徹底絕望。

以當時的情況,洛布林夫人很有可能沒想過加入民新黨,而是想就此退休。

事實上,早在2044年,年過60的洛布林夫人就想退休。不管怎麼說,作為女性,就算洛布林先生也是知名政治家,洛布林夫人不可能像男人那樣把一輩子都獻給政治,總會有軟弱的時候。在國務院幹了7年,加上之前的政治生涯,洛布林夫人早就心力憔悴,想到退休是很正常的事情。

問題是,作為政治家,洛布林夫人肯定不會甘心接受失敗。

從隱退到復出,區別只是有沒有人能夠重新點燃洛布林夫人的鬥志。

顯然,這個人不可能來自共和黨、也肯定不是民主黨的成員。在民新黨中,正好有這麼一個能夠讓洛布林夫人振作起來的政治家。或者說,有這麼一個能夠得到洛布林夫人信任的政治家。

這個人就是杜奇威。

洛布林夫人回到北卡羅來納州的莊園後,杜奇威就趕了過去,僅僅用了24小時就說服了原本想在家裡養老的前國務卿。也正是如此,洛布林夫人才在1周之後,也就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之後,才宣布加入民新黨。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洛布林夫人得到了杜奇威的承諾。

要知道,在此之前,民新黨並沒決定由誰參加總統競選。以當時的情況,彼得雷烏斯在黨內擁有很高的威望,卻受2044年大選風波影響,很難得到足夠選民的支持。與彼得雷烏斯相比,杜奇威不缺乏選民的支持與認同,只是作為政治家,他在民新黨內的影響力還遠遠比不上彼得雷烏斯。如此一來,如果彼得雷烏斯不打算主動讓步的話,杜奇威最多只能以搭檔的身份角逐副總統。

問題就在這裡。

彼得雷烏斯與杜奇威搭檔,最大的問題就是兩人都來自軍隊,而且都是非常有名的將軍。雖然杜奇威在布蘭迪諾政府中擔任過要職,在韋斯特伍德執政期間也有過作為,但是彼得雷烏斯沒有在政府中擔任過要職,甚至沒有多少行政經驗。如此一來,兩人組成搭檔,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讓選民相信,他們能夠管理好美國。顯然,不會有任何一個美國選民希望像管理軍隊那樣來管理國家。

也就是說,民新黨缺乏一位能夠讓選民接受的,與軍隊無關的政治家。

這就是杜奇威高調邀請洛布林夫人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在這件事情上,杜奇威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因為他是彼得雷烏斯的助手,所以在邀請洛布林夫人加入民新黨之後,就得退出競選班子。雖然以杜奇威的影響力,以及他在此之前行政經歷,只要民新黨在大選中勝出,他就是國務卿的頭號人選,就算當不上國務卿,也會成為國防部長。總而言之,杜奇威不會被閑置。但是杜奇威退出後帶來的最大問題並不在此,而是洛布林夫人與彼得雷烏斯的組合中,誰主誰次?

如果僅僅是競選搭檔,肯定無法打動洛布林夫人。

要知道,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中,副總統就是個「備份」。只要總統一切正常,副總統就最多只能到處走過場,吸引一下眼球,不可能在聯邦政府的重大決策中產生作用,在發生某些威脅到美國安全的重大事務的時候,甚至得主動迴避,以免總統與副總統同時完蛋。也就是說,副總統的權力連國務卿都比不上。

更重要的是,彼得雷烏斯確實沒有多少號召力。

杜奇威主動退出競選搭檔,除了為洛布林夫人加入民新黨提供條件之外,還是在變相向彼得雷烏斯施加壓力。說直接一點,為了能夠為民新黨爭取到更大的獲勝機會,杜奇威都高姿態的做出了讓步,作為民新黨頭號人物的彼得雷烏斯也應該有所表示。如果他為了個人利益而不顧黨派利益的話,也就沒有資格擔任民新黨的黨魁了。

如此一來,彼得雷烏斯別無選擇,只能主動讓步。

正是如此,在2048年的時候,洛布林夫人才以民新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與共和黨推舉的克萊澤曼(在緬因州當了12年的州長)、民主黨推舉的羅克斯維爾(前加利福尼亞州的聯邦參議員)競爭總統寶座。

這個安排,或多或少有點問題。

雖然沒人可以否認洛布林夫人的政治才華,以及她在共和黨支持者中的號召力,也沒人能夠否認她的競選搭檔,即彼得雷烏斯在民主黨支持者中的號召力,但是兩人組成競選組合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對雙方支持者產生的影響。說簡單點,看好洛布林夫人的共和黨支持者在投下選票前,肯定得考慮彼得雷烏斯的影響。同樣的,民主黨的支持者在投票之前也得考慮洛布林夫人的影響。

由競選組合還帶來了一個更加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執政綱領。

雖然彼得雷烏斯是典型的鷹派政治家,但是洛布林夫人卻是共和黨中比較少見的鴿派政治家。也就是說,兩人組成的競選組合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執政綱領,也就不可能在參加競選的時候提出足以讓選民心動的口號。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在競選的時候,民新黨的競選口號非常空泛。

結果可想而知,很多選民沒有將選票投給民新黨。

正是如此,洛布林夫人最終以極為微弱的差距輸給了克萊澤曼,共和黨連續第三次贏得大選。要知道,這已經平了由里根與老布希在1981年到1993年創造的連續執政記錄,是共和黨在21世紀以來第一次連續第三次在大選中獲勝。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選舉制度。

與其他西方國家不一樣,在有3個政党參選,而且沒有任何一個政黨的候選人獲得了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的時候,並不直接舉行第二輪選舉,而是由最高法院裁定。如果得到選舉人票最多的候選人比其他候選人最少領先5%,就會直接當選。只有在差距不到5%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由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角逐。

洛布林夫人僅比克萊澤曼少了28張候選人票,也就是剛好超過了5%。

雖然輸掉了大選,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民新黨才是這場大選的真正勝利者。

首先對執政的克萊澤曼來說,因為與總統大選同時進行的還有眾議院換屆選舉,以及參議院的選舉,而共和黨在這兩場選舉中都沒有獲得多數席位,所以就算住進白宮,克萊澤曼也無法順利推行其治國政策。其次是這場選舉對美國選民的影響,即從此時開始,美國選民必須適應三黨角逐的政治格局。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最多幾十年,三個政黨中最弱的一個就會被淘汰掉,回到兩黨輪流執政狀態,但是到底是哪個政黨被淘汰,以及美國會因此受到多大的影響,恐怕誰也說不準。最後就是民新黨的地位得到了承認,至少所有美國人都知道在共和黨與民主黨之外,還有一個政黨,而且是一個有影響力,也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