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四十五章 打破僵局

7月16日夜間的突然打擊,不但讓杜奇威手忙腳亂,也讓美國聯邦政府的兩個大人物震驚不已。因為戰鬥爆發的時候,正好是美國東部時間16日13點左右,所以洛布林夫人在吃了午飯之後,沒有返回國務院,而是直接去了白宮。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洛布林夫人接到前線戰報的時候,美國總統蘭德斯正在會見幾位具有猶太血統與土耳其血統的聯邦議員,並且信誓旦旦的向這幾位議員保證,美國當局絕對不會讓以色列與土耳其戰敗。嚴格說來,蘭德斯也沒有吹牛。不管怎麼說,美國當局肯定不會讓以色列戰敗,至於土耳其,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幸好洛布林夫人提前打了招呼,所以蘭德斯提前送走了那幾位議員。

可想而知,當蘭德斯聽到「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全軍覆沒的消息時,會露出什麼樣的神色。

因為戰鬥剛剛結束,所以洛布林夫人在彙報情況的時候,沒有提到準確數據。

事實上,當時也沒人可以給出準確數據。

因為事關重大,五角大樓收到消息後就向洛布林夫人彙報了情況。等到洛布林夫人趕往白宮的時候,五角大樓才發來了一份估計數據。按照五角大樓的估計,如果之前收到的戰報沒有錯,即戰鬥群的3艘航母、3艘巡洋艦與6艘驅逐艦全軍覆沒,那麼美國海軍官兵的陣亡與失蹤人數肯定會超過10000,甚至有可能達到12000。暫且不說其他損失,僅此一點就足以讓共和黨政府面臨下台的威脅。

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哪怕是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與半島戰爭中,美國海軍也沒有如此慘重的傷亡。更重要的是,在蘭德斯向國會提出派兵參戰的請求時,民主黨的議員就在眾議院與參議院先後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即如何保證美國不會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不可承受的損失。雖然民主黨議員順應選民的思想,沒有說得過於直接,即沒有說出美國當局如何避免與共和國爆發戰爭,但是意思表達得非常明確,即這場由共和國極力宣揚的戰爭只能取勝,不能失敗,不然共和黨政府就得承擔一切責任。

毋庸置疑,蘭德斯不是那種有勇氣承擔責任的總統。

說得不客氣一點,蘭德斯在此之前甚至沒有意識到需要承擔如此重大的責任。

面對洛布林夫人,蘭德斯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共和國是否與此有關。

顯然,這是一個毫無營養的問題。

在提交給國務卿的報告中,五角大樓的那些官員沒明確無誤的提到,雖然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共和國空軍或者共和國海軍襲擊「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但是有理由相信,除了共和國之外,沒有第二個國家有能力、也有理由襲擊美國艦隊。也就是說,五角大樓肯定了襲擊「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就是共和國軍隊,只是要把這件事情擺到檯面上來,美國當局還缺乏足夠的證據。

問題就在這裡,能夠找到證據嗎?

在洛布林夫人的要求下,蘭德斯召開了緊急網路會議,不但讓參聯會的將軍做了情勢評估,還讓遠在前線的杜奇威彙報了戰場情況(正是如此,杜奇威才在最為關鍵的時候沒能對美軍部署做出調整,差點成了共和國軍隊的俘虜)。

在參聯會的將軍看來,找到證據根本不是問題。

從理論上講,找到證據確實不存在多大的問題。不管怎麼說,紅海平均水深不到600米,交戰海域的最大深度不會超過1000米,打撈戰艦殘骸的工作有難度,卻沒有不可克服的難度。只要能夠將戰艦殘骸撈起來,哪怕只是部分殘骸,也能從中找到可以指向共和國的證據。

問題是,在杜奇威看來,關鍵不是找到證據。

用杜奇威的話來說,等到美國海軍派出的工程船將戰艦的殘骸打撈起來,戰爭早就結束了,到時候就算能夠取得可以用來指責共和國的證據,美國還能夠為了一場已經結束的戰爭與另外一個超級大國打一場世界大戰嗎?更何況,本來就是共和國率先出兵土耳其,美國以土耳其盟國的身份參戰,打擊美國艦隊也是正常軍事行動。如果考慮到美國軍隊已經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協助以色列軍隊入侵敘利亞,並且在戰場上與敘利亞、以及作為敘利亞盟國的共和國的軍隊作戰,那麼共和國更加有理由,即以協助敘利亞進行防禦反擊為由打擊美國艦隊了。

事實上,美國總統與國務卿要的不是向共和國開戰的理由。

不得不承認,洛布林夫人與蘭德斯都是政治場上的老手。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兩人以尋找反擊理由為由,召集參聯會成員與杜奇威開會,就是想借杜奇威的嘴巴,讓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參聯會將軍們閉上嘴。作為政治家,蘭德斯與洛布林夫人都知道,美國最大的威脅不是共和國,而是那些渴望戰爭的軍人。要知道,如果讓這些軍人掌握了可以向共和國宣戰的理由,他們肯定會毫無顧忌的引爆一場世界大戰。

杜奇威出面,蘭德斯與洛布林夫人的目的達到了。

確定無法立即找到反擊共和國的理由之後,話題轉到了戰場上,即美國應不應該在這個時候有所取捨。

因為在前面討論「證據」的時候花費了太多的時間,所以討論到這個問題時,五角大樓與前線司令部同時發來消息,共和國陸軍聯合兩伊軍隊在北方戰線上發起大舉進攻,已經對馬拉蒂亞與伊斯肯德倫構成威脅。

必須承認,裴承毅無意中幫了杜奇威一把。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不是共和國陸軍在北方戰線上發起總攻,不管杜奇威是否願意做出讓步,在參聯會的逼迫下,蘭德斯與洛布林夫人都會讓杜奇威就範,即在地面戰場上找回損失。為此,美國必須繼續向土耳其增兵,甚至得在動員了國民警衛隊之後,進行更大範圍的戰爭動員,比如徵召在過去5年中退役的軍人,特別是陸軍軍人與空軍飛行員,擴大軍隊規模,向國會申請更多的戰爭開支,為土耳其與以色列提供更多的軍事援助,甚至得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讓那些遲遲不肯在這場戰爭中表態的盟國出兵。可以說,就算這麼做了,也沒人能夠保證美國能夠取得全部勝利,而帶來的結果,恐怕只有那些為美國軍隊、以及盟國軍隊提供武器裝備與彈藥物資的軍火商。因為參聯會的將軍一直在設法擴大戰爭規模,所以照此發展下去,很有可能讓美國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與共和國打一場世界大戰。毫無疑問,美國絕對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正是這條戰報,讓杜奇威抓住了改變美國命運的機會。

事實上,蘭德斯與洛布林夫人也希望有人在這個時候出來扭轉局勢。

不是戰場上的局勢,而是美國高層的局勢。

在洛布林夫人問到能否在北方戰線上取勝的時候,杜奇威順坡下驢,先對北方戰線上的戰局做了分析,然後對共和國陸軍的進攻特點做了分析,最終推導出結論,即不管美國是否繼續向土耳其增兵,除非向共和國陸軍的進攻部隊投擲戰術核彈頭,不然誰也無法阻止伊斯肯德倫與馬拉蒂亞在20日之前淪陷。為了「說服」總統,杜奇威還明確提到,就算能夠在20之後向土耳其增派作戰部隊,也應該首先穩住從托羅斯山脈到傑伊漢河的防線,阻止共和國軍隊繼續向安卡拉挺進。更重要的是,美國要想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就得在南方戰線上有所作為。

雖然杜奇威沒有明說,但是參會的其他幾位將軍多聽出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即要想保住以色列,就得放棄土耳其。

能夠成為參聯會成員,自然不是吹出來的。

有點軍事才華的人都知道,打下馬拉蒂亞與伊斯肯德倫之後,裴承毅肯定會在北方戰線上轉攻為守,充分利用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地面部隊,最多在北方戰線上保留2個戰鬥單位,將其他主力部隊轉移到南方戰線上去。雖然在北方戰線上活動的5個戰鬥單位的情況都不太理想,都需要至少1個星期的長時間休整,但是在第七戰鬥單位沒有參戰,以及第二戰鬥單位與第九戰鬥單位在南方戰線上以防禦作戰為主,戰鬥力沒有大幅度下滑,最快7月底、最遲8月初,裴承毅就能在南方戰線上集結5到6個戰鬥單位,發起一場誰也阻止不了的進攻。更重要的是,到8月初,敘利亞肯定能夠完成第一階段戰爭動員,武裝50萬地面部隊。就算這些部隊的戰鬥力不怎麼樣,也能承擔大部分的後勤保障工作,讓共和國陸軍戰鬥單位里的支援旅執行戰鬥任務。如此一來,共和國陸軍在攻打以色列的時候,單位作戰能力將提高1倍以上。毫無疑問,這是一支極為恐怖的進攻力量,別說以色列國防軍,就算美軍全面動員,也不見得能夠取勝。

丟掉半個土耳其算不了什麼,可是丟掉以色列卻是誰也無法接受的。

暫且不說蘭德斯與洛布林夫人,那幾位美軍將領就不會忽視這個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丟掉了以色列,參聯會的將軍都要擔負起責任。當然,最害怕承擔責任的不是軍人,而是政治家。

比較諷刺的是,被杜奇威這番話嚇住的就是蘭德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