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四十章 戰術創新

因為第三輪導彈攻擊來得過於猛烈,3艘美國航母均挨了10枚以上的反艦導彈,其中面嚮導彈來襲方向的「門羅」號至少挨了21枚C-666A,露在海面以上的部分被導彈炸得支離破碎,所以在導彈攻擊結束之後,3艘航母的艦長就下達了棄艦令。隨後不久,位於艦隊北面的3艘護航戰艦的艦長也下達了同樣的命令。

也就在這個時候,第四輪攻擊開始了。

與前面的三輪攻擊相比,第四輪攻擊的最大特點就是承擔打擊任務的不是導彈,而是作戰飛機。準確的說,是由戰鬥機在艦隊上空投下的航空炸彈!

因為100多架戰鬥機都是從帖著海面的高度上進入的,所以美國艦隊里的另外幾艘護航戰艦沒能及時發出警報。更重要的是,第一輪導彈打擊來自東面,所以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全都轉向東面,隨後的第二輪導彈打擊來自南面,艦隊防空戰鬥機立即轉向南面。到第三輪導彈打擊結束的時候,因為3艘航母均遭到重創,註定會沉到海底,所以在艦隊南面活動的防空戰鬥機沒有轉向北上,而是繼續向南飛行,去了位於吉布地的美國海軍航空站。也就是說,在J-14與J-17戰鬥機到達的時候,美國艦隊上空沒有防空戰鬥機。

沒有防空戰鬥機的干擾,一場原本還有點難度的轟炸行動就變得沒有任何難度了。

在距離美國艦隊大約35千米的時候,J-14S與J-17A戰鬥機陸續投下了攜帶的滑翔制導炸彈,隨後爬升轉向,沒再逼近。

這就是共和國海軍的新式制海戰術之一。

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與能量武器系統的出現,必然會徹底改變海戰戰術。說得不客氣一點,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風光了半個多世紀的反艦導彈必然會像風帆時代的撞角與無畏艦時代的巨炮一樣退出歷史,成為博物館裡的武器。在大變革的時代,誰能走在技術與戰術的前列,誰就能控制時代的前進方向。作為後起之秀,共和國海軍要想超越美國海軍,成為世界頭號海軍,就得在技術與戰術上大下功夫,如同當年美國海軍通過大力發展航母,一舉超過英國一樣。

可以說,自從2015年以來,共和國海軍就非常重視開拓與創新。

電磁炮、強制電磁干擾系統、電磁炸彈、全電推進系統、電動攻擊潛艇等等先進的武器與技術,幾乎都與共和國海軍有關。如同一位西方的海軍史學家所說,共和國海軍在21世紀前50年的巨大努力,為最終超越美國海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世界各國海軍的發展史來看,如果沒有在基礎技術與戰術上的巨大投入,就算能夠在艦隊的規模上與老牌海上強國抗衡,也不可能在海戰中戰勝對手。法國、德國、日本、前蘇聯,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為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最終敗下陣來。英國能夠取代西班牙、美國能夠取代英國,都與其高度重視海軍的技術與戰術有密切關係。由此可見,從2015年開始,共和國海軍沒有在規模上向美國海軍看齊,而是在海軍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基礎技術與戰術上用力,就是找對了前進方向。事實上,連林嘯雷都非常重視基礎技術與戰術。雖然在很多人看來,致力打造「大艦隊」的林嘯雷不但是個「海權至上論者」,還是一個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海軍統帥,但是細究林嘯雷的提出的所有海軍發展規劃,就能發現一個要點,即所有的海軍計畫都與新技術有密切關係。

這種重視基礎技術的發展模式既有好處,又有壞處。

好處是,可以用一支規模較小的部隊來對抗實力強大的美國海軍。因為共和國海軍處於「增長期」,艦艇的更新換代速度比處於「穩定期」的美國海軍快得多,所以不益盲目的提高擴張速度。說直接一點,如果海軍的擴張速度太快,即在短期內建造大量戰艦,那麼在20到30年之後,就將面臨同時更換大量戰艦的巨大壓力。因為戰艦的建造周期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武器裝備,所以在持續20到30年的發展之後,海軍的規模將增大好幾倍,到時候同時更換大批戰艦,必然導致海軍的正常活動受到影響。用成語來說,在發展初期就提高速度,等於「揠苗助長」。只有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並且持續不斷的建設50年,即在兩代人期間內以正常速度穩步發展壯大,共和國海軍就能超越美國海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壞處是,沒有幾個國家能夠保持50年以上的旺盛期。因為海軍的特殊性,即漫長的建設周期、巨大的財力投入、長期的思想建設等等,所以在任何一個有實力問鼎世界頭號強國的國家,都將海軍當成戰略力量進行建設。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日本都制訂了長達數十年的海軍發展計畫。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與前蘇聯的海軍發展周期都長達20年。如此漫長的發展周期,足以讓那些沒有實力爭奪世界霸主寶座的國家原形畢露。事實上,德國與日本就倒在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之中,前蘇聯解體也與海軍軍備競賽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共和國來說,能否在長達數十年的軍備競賽中保持穩定,並且完成競爭對手根本不需要的國內體制改革,遠比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困難得多。正是這個弊端,讓共和國在發展海軍的時候小心翼翼。

對於後起之秀,通過技術與戰術創新增強自身實力,絕對是不二法門。

從事後的角度看,將電磁炮、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等等新式武器裝備推向海戰戰場,就是要藉此抵消美國海軍的強大優勢。事實上,共和國海軍不可能在短短20年內打造出15支航母戰鬥群。以共和國的實力,在2040年的時候維持9支航母戰鬥群已經算得上是難能可貴了。

當然,海戰戰術創新絕非易事。

航母與航空兵能夠稱霸海洋戰場,將戰列艦送進博物館,根本原因就是航空兵擁有遠遠超過艦炮的打擊範圍與打擊效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太平洋戰爭來說,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距離在350千米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500千米,而當時艦炮的最大射程只有40千米左右,基本上是艦載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其打擊效率也差不多是艦載航空兵的十分之一。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戰列艦自然不是航母的對手。

要想改變海戰戰術,讓航空兵成為歷史,至少讓航空兵在制海作戰中成為歷史,就得在打擊距離與打擊效率上超越航空兵。

由此可見,電磁炮加強制電磁干擾系統正是針對艦載航空兵的利器。

即便是軌道電磁炮,最大射程也不比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距離短多少,至少沒有數量級上的差別。在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面前,制導武器毫無用武之地,艦載航空兵的打擊效率自然高不到哪裡去。

問題是,要想取代艦載航空兵,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知道,最後一艘戰列艦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退役。也就是說,在航母稱霸海洋之後,戰列艦又服役了將近半個世紀,才成為了博物館中的展品。

因為航空兵在某些方面,特別是戰場支援方面仍然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不會迅速退出戰爭舞台。如此一來,就有必要繼續挖掘航空兵的潛力,通過改變對海作戰戰術來提升航空兵的制海作戰能力。

正是如此,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海軍航空兵開始探索新的制海戰術。

顯然,使用反艦導彈不再是海軍航空兵的主要手段。從這場戰鬥也看得出來,如果需要用反艦導彈來對付敵人的艦隊,戰略轟炸機與遠程巡邏機都要比海軍的戰鬥機,特別是艦載戰鬥機更加管用。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影響,海軍航空兵會到了老路上來,即由不受干擾的飛行員用不受干擾的方式來引導彈藥攻擊海面艦艇。

不管怎麼說,飛行員不會受到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影響。

關鍵就在如何讓彈藥不受影響。

傳統的制導系統肯定不行,而慣性制導系統的精度又達不到要求。搞到最後,負責彈藥開發工作的工程師只能把重點放在了定向通信系統上,也就是基於激光的通信設備。要讓該系統發揮作用,關鍵還是開發出能夠屏蔽無線電波段的電磁波的光學透鏡。僅僅為了這麼一塊玻璃,海軍就投入了幾十億的科研經費,用了近3年時間。可以說,如果不是在2039年初研製出了符合要求的光學透鏡,也就不可能在這長戰爭中用上海軍的新戰術,讓那些原本很難在海戰中發揮作用的戰術戰鬥機派上用場。

當然,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還的在其他方面有所進步。

這次,100多架戰鬥機使用的炸彈,就是海軍為了新戰術專門研製的。因為新的戰術還沒有得到檢驗,所以新式彈藥的生產工作也沒有全面展開。投入使用的近300枚炸彈都是提供給海航進行測試的,也就是說這些彈藥的可靠不會高到哪裡去。

作為新式炸彈,自然有其新穎的地方。

以投擲方式來說,這種編號X-204002017(X是實驗代號,2040是開發年份,02是炸彈的代號,017是序列號)的新式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