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三十七章 矛與盾

論海軍實力與海戰經驗,美國海軍絕對是世界第一。

和平時期,美國海軍艦隊主要以「航母戰鬥群」與「兩棲艦隊」的形式活動。按照美國國防部在2040年底公布的國防藍皮書,美國海軍總共擁有15艘航母,除了擔任訓練任務的「喬治.布希」號(以老布希總統的名字命名)之外,另外14艘航母中的8艘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艘常駐關島的阿普拉海軍基地、1艘常駐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1艘常駐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1艘常駐夏威夷的珍珠港、2常駐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2艘常駐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6艘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艘常駐英國的阿伯丁、1艘常駐義大利的那布勒斯、1艘常駐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3艘常駐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

正常情況下,1艘航母與1艘防空巡洋艦、2艘多用途驅逐艦、1艘或者2艘反潛驅逐艦(部署在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母戰鬥群均配備2艘反潛驅逐艦,而部署在其他地區的航母戰鬥群只有1艘反潛驅逐艦)、以及1艘或者2艘攻擊潛艇(具體配製數量同上)組成1支航母戰鬥群。和平時期,航母戰鬥群的海外持續活動時間在3個月到4個月之間。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則將延長到6個月以上。伊朗戰爭期間,「傑拉德.福特」號航母戰鬥群創造過連續活動16個月的紀錄(僅僅是二戰以後的紀錄,因為在太平洋戰爭期間,「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創造過連續出海活動18個月的驚人紀錄,而且這個紀錄從來沒有被打破過)。

當然,只有在執行低強度作戰任務的時候,美國航母才會「單獨」活動。

在執行中等強度的作戰任務時,美國海軍會以2艘航母為核心,組建一支規模更大的航母戰鬥群,並且根據戰場上的威脅情況靈活安排護航力量。比如在敵人擁有強大的水下兵力時,就要加強戰鬥群的反潛力量,如果敵人擁有一支強大的空中力量,則要加強戰鬥群的防空力量。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參與作戰行動的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基本上都有2艘航母。

如果遇到高強度的戰爭,則會以3艘航母為核心。

因為隨著航母數量增加,護航戰艦的數量也會增加,數十艘戰艦一起行動,不但指揮成問題,還會使艦隊作戰戰術變得異常複雜,從而削弱艦隊的作戰能力,所以美國海軍從未將3艘以上的航母編在同一支戰鬥群內。如果需要投入更多的航空作戰兵力,也應該組建更多的戰鬥群。

當然,以3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的編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伊朗戰爭中,因為伊朗空軍的實力不算太強大,加上美軍能夠充分利用伊拉克、科威特與沙特等國的空軍基地,美國海軍艦隊受到的威脅不是很大,主要人物是填補空軍打擊力量上的漏洞,所以美軍的3航母戰鬥群都將護航力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即只有2艘防空巡洋艦、3艘多用途驅逐艦與3艘反潛驅逐艦,從而為兩棲艦隊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力量,在近海作戰行動中有上佳表現。

到了半島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要面對的是強大的共和國空軍,以及協助共和國空軍作喊的共和國海軍航空兵,還有神出鬼沒的共和國海軍潛艇。如此一來,美國海軍的3航母戰鬥群的護航力量達到了最大狀態,即擁有6艘防空巡洋艦、6艘多用途驅逐艦與6艘反潛驅逐艦(水下還有3到5艘攻擊潛艇)。正是如此,在半島戰爭中,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才在艦載航空兵的作戰效率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沒有遭受嚴重損失。

中東戰爭有中東戰爭的特點,很難與前兩場戰爭相比。

因為直接面對敘利亞,而且美軍早就打算入侵敘利亞,所以美國海軍非常重視在東地中海活動的「緬因」號航母戰鬥群(「緬因」號是美國海軍為了替代「藍嶺」級設計建造的新式旗艦,其姊妹艦為「俄勒岡」號。這兩艘戰艦的名字即是美國的州名,又是為了紀念在19世紀末美西戰爭中的2艘同名戰艦)的防空力量,為其配備了6艘防空巡洋艦、9艘多用途驅逐艦與3艘反潛驅逐艦。從這一編製上也看得出來,因為敘利亞海軍的規模非常小,沒有像樣的水下作戰力量,而且共和國海軍的攻擊潛艇很難進入地中海,所以美國海軍不是太重視艦隊反潛。

與之相比,在紅海活動的「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護航力量就要差得多了。

因為美國海軍控制著紅海南面的曼德海峽,在海峽中設置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海底反潛聲納網,並且在中東戰爭爆發之後,就向這裡部署了2艘攻擊潛艇,還讓部署在吉布地的海軍航空兵在海峽里部署了上百枚沉底式智能水雷。所以在美國海軍將「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派入紅海的時候,並不擔心會受到來自海面下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受蘇丹基礎條件落後等因素影響,共和國在蘇丹的軍事基地的規模都不是很大,除了支持小規模特種作戰外,主要就是監視設在吉布地與厄利垂亞的美軍基地,並且在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封鎖紅海南北兩端的出口。

顯然,中東戰爭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戰爭。

戰爭爆發後,共和國也沒有加強部署在蘇丹的軍事力量。雙方都心知肚白,如果共和國在蘇丹採取行動,等於挑釁美國,主動擴大戰爭範圍。就算美國不打算與共和國打一場全面戰爭,也會藉此機會推翻蘇丹政權。因為埃及的態度不明朗,而共和國在周邊地區又沒有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軍事基地,所以不大可能冒著失去蘇丹的風險,在紅海地區與美國較勁。考慮到蘇丹在共和國非洲戰略中的地位,共和國當局更加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候把蘇丹放到賭桌上去。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甚至沒有加強「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力量。

事實上,美國海軍也沒有這個能耐。

在美國海軍中,沒有單獨的印度洋艦隊。按照美國的軍事體系,印度洋屬於中央戰區司令部,而該司令部主要從太平洋艦隊獲取海上作戰力量。問題是,部署在迪戈加西亞的艦隊又屬於大西洋艦隊。

由此可見,「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編製非常複雜。除了常駐迪戈加西亞的「比爾.柯林頓」號航母戰鬥群(還包括「邦克山」號防空巡洋艦、「福斯特」號與「弗萊徹」號多用途驅逐艦、「基德」號與「林奇」號反潛驅逐艦、以及「夏洛特」號攻擊潛艇)之外,包括「俄勒岡」號旗艦在內的其他戰艦都來自太平洋艦隊。

如此一來,在組編這支航母戰鬥群的時候,美國海軍來不及為其配備足夠的護航戰艦。

進入戰區的時候,「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僅僅只有3艘防空巡洋艦、6艘多用途驅逐艦、3艘反潛驅逐艦與2艘攻擊潛艇(還有3艘反潛驅逐艦與1艘攻擊潛艇被派去掩護從迪戈加西亞到吉布地的快速綜合支援艦隊)。更要命的是,從7月3日開始,美國海軍收到了共和國海軍向印度洋增派潛艇的消息後,就把3艘反潛驅逐艦與2艘攻擊潛艇派往紅海南面的曼德海峽。雖然2艘潛艇在艦隊防空作戰中沒有任何作用,但是3艘反潛驅逐艦上都有數十枚射程達到60千米的中近程防空導彈,多少能夠為航母提供一些保護。

由此可見,「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力量非常薄弱。

按照美國公布的理論數據,第三批次型的CG21型防空巡洋艦(「邦克山」號是第一批次型,只是在2035年的時候按照第三批次的標準進行了現代化改進)能夠在艦隊防空作戰中對高度在160千米以下的空中目標進行3次攔截,最多能夠在一次防空作戰中擊落108個目標,3艘巡洋艦就能攔截324個目標。第三批次型的DDG1000型多用途驅逐艦也能攔截高度在160千米以下的目標,只是在一次防空作戰中最多只能攔截54個目標,6艘驅逐艦也能攔截324個目標。算是9艘護航戰艦與3艘航母上的末端攔截系統,「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在一次戰鬥中最多能夠對付936個目標。當然,這是純理論計算結果,而實戰時的攔截能力最多只有理論計算結果的一半。

顯然,「俄勒岡」號航母戰鬥群的防空攔截能力算不上強大。

事實上,依託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也很難在實戰中遇到數百枚導彈同時發起起攻擊的情況。說得不客氣一點,除了共和國軍隊之外,恐怕還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能夠威脅到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

更重要的是,就算防空系統無法攔截全部導彈,美國艦隊還有最後一招: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要知道,任何導彈都是制導武器,而只要是精確制導武器,就無法抵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要想對付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就只能採用精確度非常低的閉路制導方式。在此情況下,導彈的攻擊效率將降低好幾個數量級,甚至不如非制導炸彈!

當然,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絕對不是萬能的。

實戰早已證明,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絕對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摧毀敵人的電子系統,也能摧毀自己的電子系統。即便美國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