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三十五章 超遠程奔襲

21點30分左右,也就是美國的戰略偵察衛星發現出現在伊朗東部地區上空的閃光後大約5分鐘,馬拉蒂亞的美土聯軍遭遇了開戰以來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導彈攻擊。前後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上千枚導彈落在了美土聯軍的陣地上,幾乎所有暴露在地面的重要設施與建築物都在頃刻間灰飛煙滅。

雖然按照導彈戰鬥部的爆炸當量計算,這輪導彈攻擊的彈藥投擲量僅相當於一個炮兵旅在15分鐘內的急促射擊,但是導彈攻擊非常集中,而且大部分導彈使用的都是爆炸威力驚人的特殊戰鬥部。從對美土聯軍官兵的心理打擊上來看,這輪導彈攻擊產生的效果遠遠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場炮擊。

導彈攻擊結束後,地面進攻開始了。

此時,遙遠的阿拉伯海上,一群看上去根本不像作戰飛機的大型飛機正在明亮的月光下向西南方向飛去。再過大約15分鐘,機群就將從索科特拉島北面進入亞丁灣,到達發射導彈的空域。

這確實是一群執行攻擊任務的飛機,只不過不是戰鬥機,也不是轟炸機,而是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遠程巡邏機。準確的說,除了位於機群最後方的那4架由Y-16C改進而來的大型飛機之外,其他的都是海軍航空兵的遠程巡邏機。

海軍航空兵的遠程巡邏機沒什麼秘密可言,哪怕是實力平平的國家,只要擁有值得捍衛的海洋利益,都會擁有遠程巡邏機。在共和國海軍航空兵中,遠程巡邏機還是唯一的大型作戰飛機。

眾所周知,在21世紀初,共和國海軍擁有一支規模非常驚人的航空兵。

第四次印巴戰爭中,共和國海軍航空兵就派遣戰鬥機參戰。東海戰爭中,海軍航空兵更是主要參戰力量。半島戰爭中,海軍航空兵不但派遣戰鬥機參戰,還出動了轟炸機與反潛巡邏機。到日本戰爭的時候,海軍航空兵達到巔峰,規模相當於空軍的60%,儼然就是共和國的另外一支空軍。所謂盛極必衰。日本戰爭後,共和國為印度戰爭做準備,對軍事力量結構進行了大範圍調整,海軍航空兵未能倖免。雖然受藏南衝突與印度戰爭影響,海軍航空兵的改變工作一直拖到戰後才完成,但是與印度戰爭前制定的改革方案一樣,海軍航空兵將以艦載航空兵為主,岸基航空兵僅保留少量無法部署到航母上去的大型飛機,即巡邏機、加油機與通勤用的運輸機,包括岸基戰鬥機、轟炸機、大型預警機、大型運輸機等等作戰飛機與支援飛機均轉交給空軍。

可以說,這是項鋌輝在離任前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如果不是對海軍航空兵做出了嚴格限制,林嘯雷成為參謀長之後,很有可能把空軍拋到一邊,讓海軍航空兵成為獨立兵種,甚至給予軍種的待遇。事實上,海航的改革與陸戰隊的改革非常類似。誰都知道林嘯雷是個海軍之上主義者,由他主持共和國國防建設,就得適當壓制海軍的發展空間。

不管怎麼說,海航成了軍隊內部鬥爭的犧牲品。

換個角度看,項鋌輝沒有害海航,反而幫了海航的大忙。作為海軍下的兵種,海航沒有獨立申報預算的權力,也就沒有獨立發展的基礎。說簡單一點,攤子鋪得太寬,只會讓海航在發展的時候失去重點,永遠都只能跟隨空軍前進,而無法搞出自己的特色來。只有找到重點,並且抓住重點,才能體現出海航存在的價值。

縮小規模後,海航找到了發展方向。

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艦載航空兵的同時,海航將遠程巡邏機當成了另外一個重點。

因為航母的排水量很有限,最多只能搭載小型預警機,以及起飛重量在40噸以下的重型戰鬥機(很多小型預警機的質量還不如重型戰鬥機),所以不大可能在航母上部署大型作戰飛機與支援飛機。實戰早就證明,航母戰鬥群的防禦能力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大,特別是在反潛作戰中,航母戰鬥群的反潛網路存在嚴重漏洞,往往得把希望寄托在無法時刻保持聯繫的攻擊潛艇身上。隨著潛射導彈的性能不斷提高,以及重型魚雷的射程越來越遠,要想建立起一道足夠牢固的反潛屏障,就得把反潛作戰範圍向外延伸,也就得依靠能夠在距離航母數百千米處執行反潛任務,並且聽從航母上的反潛指揮官調度的反潛巡邏機。顯然,這種反潛巡邏機不會小到哪裡去,也就無法部署到航母上。

除了作為反潛巡邏機之外,大型巡邏機的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在和平時期擔負起保護領海與專屬經濟區的任務,也就是執行一些打擊海盜、驅逐他國漁船、對抗他國間諜船與間諜飛機的低強度軍事任務與准軍事任務。

從日常使用來看,大型巡邏機有80%的時間都在執行低強度軍事任務與准軍事任務。

正是如此,從21世紀初開始,世界各國就不再單獨研製大型巡邏機,而是在現有的大型飛機基礎上進行改進,而且為了控制成本,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西方發達國家都在民航客機的基礎上發展大型巡邏機。比如美國的P-8系列,就是在B-737-800ERX民航客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在20年代,共和國海軍也以Y-14為基礎,生產過一種反潛巡邏機,只是基本性能沒有完全達到海軍提出的戰術指標,而且改進難度相對較大,所以共和國海軍沒有大批量採購。

在Y-14上的失敗,並沒對海航的熱情產生多大影響。

導致SX-14(即由Y-14改進的海上巡邏機)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全電動推進系統,因為「充電機」的開發工作遇到了困難,所以SX-14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作戰半徑受到很大限制,作戰使用範圍也受到了限制。加上Y-14是戰術運輸機,航程本來就很有限,自然無法讓海軍感到滿意。雖然使用高級複合蓄電池能將SX-14的續航距離提高數千千米,達到甚至超過海軍提出的戰術指標,但是當時12級複合蓄電池的價格還沒有降下來,改進的費用高得出奇,海軍自然無法接受。

SX-14失敗後,海航繼續招標。

當時,上海飛機公司拿出了用民航客機改裝反潛巡邏機的方案,而且得到了包括時任海軍司令英常徽上將在內的眾多海軍高層的支持。與美國海軍在B-737的基礎上發展P-8一樣,在民航客機的基礎上發展反潛巡邏機,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研製成本、採購成本與維護成本。雖然最適合改裝的短程民航客機也存在與Y-14一樣的問題,即航程太短,在充電機問世之前的活動能力非常有限,但是上飛提出的解決辦法非常簡單,那就是在大型民航客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

可以說,正是這個提議葬送了這個方案。

首先是大型民航客機的價格過於昂貴,改裝費用也低不到哪裡去,日常維護費用也不比戰術運輸機便宜,從而使效費比優勢蕩然無存。其次是大型民航客機對部署場地的要求非常高,必須需要長度接近3000米的跑道,完善的配套設施等等,而共和國海軍航空兵就沒有幾座航空站擁有如此優越的條件,即便算上空軍在沿海地區的基地,也沒有幾處能夠部署這樣的反潛巡邏機。最後就是大型民航客機的低空性能不佳,很難在帖近海面的高度上平穩飛行,因為在執行反潛巡邏任務的時候,巡邏機不但要使用機載雷達,還要投擲聲納浮標與反潛魚雷,所以反潛巡邏機必須具備足夠好的低空飛行品質。

這三點問題,槍斃了上飛的改裝方案。

事實上,還真沒有哪個國家將大型民航客機改裝成反潛巡邏機。為了保證反潛巡邏機的低空飛行品質,美國在改裝P-8的時候,對B-737的氣動外形做了很大的修改,光是設計工作量就相當於重新設計一架飛機。

以民用飛機為基礎發展反潛巡邏機的路被堵死了,海軍只能回到老路上來。

緊跟Y-14服役的是Y-15大型戰略運輸機。

毫無疑問,Y-15是一種非常強悍的戰略運輸機,不但航程遠,載重量驚人,而且內部空間非常寬敞,給改進工作留下了足夠多的冗餘空間。問題是,Y-15也存在與大型民航客機一樣的問題,即造價昂貴、對部署基地的要求非常高、以及低空性能差。這些性能上的問題別說海航受不了,就連空軍也受不了,不然Y-15不會在服役還不到20年的情況下,被共和國空軍「批量」處理給了友好國家。

連續幾次失敗後,海航轉移了重點,即全力研製充電機。

當時,共和國空軍也在充電機上投入了很大的力氣,所以海航算是搭了個順風車。

直到Y-16服役,情況才得到改變。

作為共和國研製的第一種「通用型戰略運輸機」,Y-16擁有戰術運輸機的起降性能與低空飛行品質,以及戰略運輸機的載重量與航程。可以說,Y-16把運輸機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雖然Y-16A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可靠性不高,導致維護保養麻煩,戰時的出動率也非常低,但是Y-16C基本上解決了這些問題,成為了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佳運輸機,不然共和國空軍也不會僅保留這種運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