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三十四章 轟炸開始

7月16日上午,第一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到達馬拉蒂亞南面的辛吉克,第十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先後佔領馬拉蒂亞與埃拉澤之間的巴斯基爾、以及埃拉澤南面的錫夫里傑,攻打馬拉蒂亞的部署基本到位。

從這一部署來看,主力是第一戰鬥單位,而不是之前表現突出的第十戰鬥單位。

這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因為沒能打下錫韋雷克,所以在攻打馬拉蒂亞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後勤保障的問題,也就得讓第十戰鬥單位的垂直起降運輸機群擔起運送作戰物資的重任。受託羅斯山脈的影響,在攻打馬拉蒂亞的時候,主力部隊只能由南向北進攻,很難進行大範圍迂迴包抄。如此一來,讓更加擅長地面進攻第一戰鬥單位在南面打主力,讓擅長空中機動的第十戰鬥單位負責外圍包圍,才能最有效的利用2個戰鬥單位,用最小的代價打下馬拉蒂亞。

這個時候,美軍增援部隊已經到達馬拉蒂亞。

杜奇威在15日夜間就發現了問題,即之前還在尼濟普救助災民的第六戰鬥單位的戰鬥旅開始向西運動,擺出了增援第八戰鬥單位的架勢,而在當天傍晚,共和國空軍的戰略運輸機群向巴赫切空投了大約3000噸作戰物資。種種跡象表明,裴承毅不但不會讓第八戰鬥單位與第五戰鬥單位突圍,還會趁此機會替第八戰鬥單位解圍,甚至有可能替第五戰鬥單位解圍。也就是說,共和國軍隊會在兩個方向上同時展開大規模進攻作戰行動。問題是,面對這一局勢,杜奇威幾乎無計可施。雖然第六戰鬥單位沒有因為洪水而喪失戰鬥力,讓杜奇威感到非常震驚,但是能否守住馬拉蒂亞才是杜奇威最關心的事情。在無法阻擋第六戰鬥單位殺向巴赫切的情況下,杜奇威只能讓美土聯軍死守馬拉蒂亞。換句話說,第六戰鬥單位到巴赫切解圍之後,如果沒能守住馬拉蒂亞,美土聯軍將徹底輸掉這場戰爭。

在此情況下,杜奇威別無選擇,只能讓錫韋雷克的美土聯軍向馬拉蒂亞突圍。

當然,突圍行動必須有所準備。

因為在此之前,杜奇威的命令是死守錫韋雷克,所以在他改變命令之後,第101突擊師、第2步兵師與第10步兵師沒能立即採取行動,直到16日上午,在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進攻部隊部署到位之後,才從錫韋雷克出發,向馬拉蒂亞方向突圍。

毫無疑問,美軍的突圍行動進行得非常艱難。

對美軍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陣地上的伊拉克軍隊,而是遠在數百千米之外,根本見不到的共和國陸軍的遠程炮兵。

因為對伊拉克國防軍不太放心,所以袁晨皓在調整部署的時候,讓第一戰鬥單位留下了一個偵察營,專門負責為遠程炮兵提供炮火引導。更重要的是,袁晨皓明確警告了伊拉克國防軍的幾位指揮官,千萬別低估美軍的戰鬥力,更別逞能。換句話說,遇到美軍的時候伊拉克軍隊的最佳選擇就是呼叫炮火支援。因為第一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已經部署到位,不再需要炮火支援,所以在美軍突圍的時候,第一戰鬥單位炮兵旅立即投入了戰鬥,而且是全部投入戰鬥。

打到當天下午,第十戰鬥單位的炮兵旅也投入了戰鬥。

不是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不夠用,而是凡城的彈藥在一個上午就用光了,不得不讓第十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參加戰鬥。

進入夜間,戰鬥變得更加激烈,連共和國空軍都派來了作戰飛機。

此時,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也接到了命令。不管錫韋雷克的美軍能否突圍成功,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都將在天亮前發起進攻,區別只是向什麼方向發起進攻。

毫無疑問,決戰將在16日到17日的夜間爆發。

因為早已將作戰任務安排給了各參戰部隊,所以裴承毅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各部隊的作戰報告。

可以說,在這個絕對不平靜的夜晚,裴承毅是最平靜的一個人。

大約21點左右(以巴格達時間為準),裴承毅收到了從前方發來的第一條消息,即在南方戰線上,由蘇勁輝親自指揮的攻打舍赫巴的作戰行動已經部署就緒,進攻將在30分鐘後正式開始。

在南方戰線上展開行動,即是為了牽制美軍,又是決戰行動開始的信號。

負責傳遞信息的通信參謀等待了大約5分鐘,確定裴承毅沒有調整計畫之後,才徵求了東方聞的意見,隨後發出了戰役行動開始的信號。

21點15分,一直在共和國西北地區上空巡邏的轟炸機群率先收到命令。

開戰時的那次行動之後,共和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表現就不太搶眼。雖然在10多天的戰鬥中,轟炸機群出動了好幾次,執行了大約4成的戰略打擊任務,摧毀了數千個軍事目標與戰略設施,用不到20%的彈藥完成了大約60%的遮斷式轟炸任務,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與以往的戰爭,特別是印度戰爭相比,共和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表現確實差強人意。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遇到了更加強大的對手。

從戰術層面上講,在與世界一流軍隊交戰的情況下,共和國空軍必須考慮對手制空力量構成的威脅。要知道,戰爭打到現在,共和國空軍也沒有奪得絕對的制空權,甚至沒能打垮對手。因為戰略轟炸機均部署在國內的空軍基地,即便使用遠程空射巡航導彈,轟炸機起飛之後,也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戰場,美軍有足夠的時間調整防空部署,甚至能夠組織起截擊力量,所以在使用戰略航空兵的時候,共和國空軍非常小心謹慎,除了禁止轟炸機靠近戰區之外,還頻繁調整導彈發射空域,以及轟炸機群的飛行線路。即便如此,在之前的戰鬥中,轟炸機群數次與危險擦肩而過。如果不是戰術航空兵過多的投入制空作戰,恐怕空軍早就讓戰略轟炸機群停飛了。

從戰略層面上講,嚴格限制戰略轟炸機的活動範圍是防止戰爭規模擴大的必要手段之一。不管怎麼說,戰略轟炸機是一個國家的主要戰略打擊力量之一,也是對手的主要監視對象。即便在和平時期,冷戰雙方都會高度監視對方的戰略轟炸機群,甚至為對方的每一架戰略轟炸機提供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並且安排專門人員負責。也就是說,戰略轟炸機群的調動與活動幾乎沒有多少秘密可言。戰爭中,就算讓戰略轟炸機掛著常規彈藥執行常規作戰任務,也能讓對方的情報機構與戰略防禦機構感到心驚膽戰。甚至可以說,戰略轟炸機每次起降都能引起不必要的擔憂。正是如此,美國當局也對戰略轟炸機的使用範圍做出了極為嚴格的限制。

當然,使用戰略航空兵,也有使用戰略航空兵的好處。

作為戰略部隊,不但平常的活動嚴格保密,還經常執行一些秘密任務,加上戰略轟炸戰術的特殊性,所以戰略航空兵的官兵很少關心他們執行的任務,也沒有太大的好奇心。在他們看來,不管執行什麼任務,他們要做的,就是駕駛轟炸機前往特定的空域,按照特定的指令發射攜帶的彈藥。因為攻擊程序完全通過戰術數據網路傳輸,到底攻擊什麼目標由攻擊程序決定,所以戰略航空兵的飛行員甚至不太關心他們要打擊的對象,有的時候甚至沒有必要知道需要打擊的對象。

用一些轟炸機飛行員的話來說,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基於軍事信息網路的自動控制系統的進步,轟炸機飛行員的主要任務不是駕駛轟炸機,也不是投擲彈藥,而是充當轟炸機自動飛行與作戰系統的「備份」,即在自動控制系統失靈的情況下,確保準確無誤的完成轟炸任務。因為轟炸指令保存在一台沒有併入軍事信息網路的計算機內,所以在自動控制系統崩潰之後,飛行員只需要將那台計算機接到轟炸機的備用信息介面上,並且設置為閉路控制方式。如果這套方式都無法正常工作,飛行員就將結束作戰行動,駕駛轟炸機返回基地,或者在合適的地點彈射逃生。

總而言之,轟炸機飛行員更多的時候是個「監視者」,而不是戰爭的「參與者」。

這次轟炸行動就是如此,數十架轟炸機上的上百名飛行員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將要打擊什麼目標,甚至不太清楚彈艙內攜帶的是什麼彈藥。

機群到達發射導彈的空域之後,軍事信息網路發來了發起攻擊的信號。因為沒有任何理智正常的人會把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武器交給冷冰冰的、具備了初級智能、由邏輯控制的計算機掌握,所以在發射導彈之前,需要由轟炸機上的飛行員來確認攻擊指令,並且由飛行員親手開啟控制著發射通道的機械鎖。因為執行的不是戰略轟炸任務,所以投彈的轟炸指令只由機長一個人掌握。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時候,得由機長與副駕駛同時下達指令。為了防止某個精神失常的機長或者副駕駛把幾十枚攜帶了核彈頭的導彈發射出去,2個機械鎖設在駕駛艙的兩側,任何人都無法單獨同時啟動兩把鎖。

在軍事信息網路的控制下,分成數個機群的數十架轟炸機陸續發射了攜帶的遠程導彈。

雖然這些轟炸機沒有在一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