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二十七章 空中反擊

杜奇威在調兵遣將,袁晨皓也在密切關注著戰場上的變化。

確認第101突擊師的低空打擊部隊到達馬拉蒂亞之後,袁晨皓立即聯繫了李東石,讓他把指揮攻打迪亞巴克爾的工作交給凌雲霄,去負責低空作戰的指揮工作。當然,袁晨皓沒有忘記更重要的事情,讓參謀給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的3個打擊營發送備用作戰計畫,並且讓這些分散在戰場上的空中部隊向馬爾丁、錫爾特與巴特曼集中。忙完這些事情,已經是傍晚時分了。為了保險起見,袁晨皓聯繫了梅樂馳,讓他在上半夜安排空軍或者海軍的戰鬥機重點轟炸馬拉蒂亞的美軍航空兵基地。

必須承認,在心狠手辣這一點上,袁晨皓很像裴承毅。

與裴承毅相比,袁晨皓更喜歡玩弄手段。

從這番部署上就看得出來,從一開始,袁晨皓就沒有把攻打迪亞巴克爾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或者說並不認為攻打迪亞巴克爾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第101突擊師在9日夜間就到達了土耳其,所以袁晨皓在採納李東石的建議前就鎖定了目標。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杜奇威會讓第101突擊師參加圍攻第八戰鬥單位的作戰行動,從而迅速消滅西面戰場上的共和國軍隊,但是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杜奇威不可能這麼做。原因有兩點:一是第101突擊師是擅長打運動戰的突擊部隊,而不是擅長打陣地進攻戰的裝甲部隊,讓它去攻打巴赫切的第八戰鬥單位,簡直就是在送死;二是幹掉第八戰鬥單位後,還得幹掉第五戰鬥單位,杜奇威才能讓美軍揮師東進,對付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而美軍根本不可能趕在迪亞巴克爾淪陷之前吃掉2個戰鬥單位,也就不應該在西面戰場上浪費太多的兵力。

因為杜奇威已經接受了在東面戰場上戰敗的事實,只是想拖住共和國軍隊的步伐,為在西面戰場上取得勝利爭取到足夠的時間,所以不會把第101突擊師放在西面戰場上,而是應該充分利用該師的強大戰術機動能力,讓其在迪亞巴克爾西面構築一道新的防線,擋住共和國軍隊的進軍步伐。

綜合這些因素,袁晨皓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第101突擊師會迅速趕過來。

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在第101突擊師的威脅下,讓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去攻打迪亞巴克爾,就是最低級的錯誤。

採納李東石的作戰計畫後,袁晨皓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讓之前分散在戰場上的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的低空作戰力量逐步結束作戰行動,並且有秩序的向馬爾丁、錫爾特與巴特曼靠攏,做好參加空中作戰的準備工作。

袁晨皓沒有讓低空部隊迅速集結,只是不想打草驚蛇。

設想一下,如果杜奇威發現共和國陸軍的低空打擊力量開始集結,在調動第101突擊師的時候,他肯定會有所顧慮,從而讓袁晨皓錯失殲滅美軍唯一突擊部隊的機會,也就錯失了擴大戰果與奠定勝利的機會。

為了做得逼真一點,袁晨皓甚至在其他方向上發起了幾次無關緊要的進攻。

比如在馬爾丁方向上,袁晨皓讓表現還算不錯的伊拉克軍隊攻佔了克孜勒泰佩,讓裴承毅派來的部隊做出向西進軍的樣子,擺出了準備在敘土邊境地區大打出手的樣子,並且以此為誘餌,讓運輸第十戰鬥單位的1個低空打擊營趕了過去,協助伊拉克軍隊作戰。由比如在凡城方向上,袁晨皓讓負責防禦工作的伊朗軍隊向北發起進攻,看上去是在為進駐該地區的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提供掩護,實際上沒有多少意義,因為凡城北面的土軍根本沒有能力南下,為此袁晨皓也派了1個低空打擊營過去。最後在塔特萬方向上,因為土軍一直在騷擾駐紮該地的伊朗軍隊,所以袁晨皓將計就計,把第十戰鬥單位的最後一個低空打擊營派了過去。

也許有人認為,袁晨皓這麼做,簡直就是掩耳盜鈴。

共和國陸軍的低空打擊部隊有多厲害,恐怕杜奇威比袁晨皓還要清楚。讓3個低空打擊營去執行「打醬油」的任務,除非指揮官腦子進了水,不然就是別有所圖。問題是,第十戰鬥單位的空中部隊一直沒有完成部署。從參戰到現在,第十戰鬥單位的空中部隊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幫助前線作戰部隊運送作戰物資。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土耳其東南地區的交通設施太糟糕了,又沒辦法動用戰略空運力量,也就只能讓戰術空運力量擔負起後勤保障的重任。因為前線基地的部署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增加了垂直起降運輸機群的作戰負擔之後,很難部署低空攻擊機。事實上,在前線作戰的3個低空打擊營的兵力都不滿,大部分部隊都在後方看熱鬧,只有少數部隊在戰場上活動。

不管杜奇威是否重視共和國陸軍航空兵的實力,他都不會忽視客觀存在。

當然,實際情況已經悄然轉變。

隨著通往凡城的鐵路線通車、馬爾丁的野戰機場投入使用,錫爾特機場的基礎設施基本修復,再算上一直在使用的巴特曼機場,不但物資運輸問題得到了解決,也有足夠的地方部署3個低空打擊營。

袁晨皓一直忍著沒有讓低空攻擊機上場,等的就是與第101突擊師的決戰機會。

要知道,第十戰鬥單位的低空打擊營的戰鬥力絕對不是吹出來的。因為只有3個營的編製,所以從規模上講,3個營都超過了以往的加強營。根據共和國國防部在2040年公布的國防藍皮書,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編有DW-26D型低空攻擊機192架。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3個打擊營各有64架DW-26D,也就是每個營有8個連。而在正常編製下,1個營只有4個連,加強編製時也就6個連。也就是說,3個打擊營的規模,相當於正常編製下的6個營。

在部隊的作戰能力一定的情況下,規模擴大等於戰鬥力增強。

更重要的是,DW-26D的性能比DW-26B有了很大提高(DW-26C是出口型號),還是第一種裝備了主動防禦系統的低空攻擊機,所以可以在敵方防空火力的威脅下作戰,並且完成作戰任務。因為美軍的AV-31A在DW-26D之前開始設計,而且美國陸軍在一開始就提出了具備低空制空能力,也就是具備一定的超低空空戰能力,所以共和國陸軍也對DW-26D的作戰能力提出了類似的要求,即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掛上對空武器,與敵人的低空作戰飛機爭奪制空權。

由此可見,AV-31A與DW-26D都沒有考慮與戰鬥機交戰。

印度戰爭期間,DW-26B就用實戰行動證明,在距離地面250米的低空範圍內,空軍的戰術戰鬥機很難對低空攻擊機構成威脅。準確的說,只要低空攻擊機的飛行員能夠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攻擊機的敏捷性,就能避開戰術戰鬥機的攻擊。因為在超低空的戰鬥中,受地形與作戰空域影響,任何飛行器都難以發揮速度優勢,所以速度快得多的戰鬥機反而不是更加敏捷的攻擊機的對手。按照共和國陸軍公布的戰果,DW-26B在印度戰爭期間至少擊落了27架印度空軍的戰鬥機,而且其中25架是用機關炮打下來的,另外2架則是在起飛的時候被DW-26B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擊落的。

因為低空攻擊機都有厚實的裝甲,所以不太懼怕小口徑高射炮。DW-26D採用了動力引射技術,把2台螺旋磁感應推進器放到了機身背部,從而解決了推進裝置暴露在外的致命缺陷,並且在機身腹部採用了整體盒式裝甲,將防護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截。按照共和國陸軍做的內部測試,在30毫米口徑以下的高射炮面前,DW-26D基本上不用規避。因為配備了主動防禦系統,所以在遇到攜帶型防空導彈的時候都不需要規避。

用共和國陸軍的話來說,DW-26D就是飛行的坦克。

更重要的是,這還是一輛非常靈活的「飛行坦克」。

雖然根據軍情局提供的情報,第101突擊師的2個打擊旅總共裝備了近400架AV-31A低空攻擊機(加大裝備量,也就是為了彌補AV-31A在打擊能力上的差距),但是軍情局已經證實,AV-31A肯定沒有配備主動防禦系統。事實上,作為一種採用傳統推進系統的低空攻擊機,也很難配備對電力供應要求非常高的主動防禦系統。雖然美國陸軍在AV-31A服役後不久,就要求採用空軍的方式,為其增添一組高能複合蓄電池,配備主動防禦系統,但是作為一種本來就相對廉價的低空攻擊機,不但內部改進空間有限、能夠增加的可用重量也非常有限,價格問題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沒有出現低空攻擊機之間的空戰,沒人知道主動防禦系統在以航炮為主要武器的超低空空戰中的價值,所以美國陸軍在衡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後,放棄了改裝AV-31A的想法。

11日夜間,3個低空打擊營集結完畢。

這個時候,李東石也知道了袁晨皓的真實企圖。雖然袁晨皓利用了他的戰術,但是李東石沒有胡思亂想。不管怎麼說,擊敗敵人是首要任務。

因為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