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二十六章 低空霸主

強攻迪亞巴克爾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從好的方面看,此舉完全打亂了杜奇威的戰術安排,讓他在11日上午不得不放棄打擊馬爾丁的想法,讓重新返回戰場的美國海軍航空兵集中力量為迪亞巴克爾的守軍提供空中支援,打擊正在圍攻該城的共和國軍隊。

因為未能及時阻止共和國陸軍向馬爾丁增兵,所以在當天上午,之前負責攻打馬爾丁的伊拉克軍隊把馬爾丁的防守任務交給了共和國軍隊,攻佔了西南方向上的克孜勒泰佩,隨後又南下打通了前往敘利亞卡米什利的努賽賓,打通了第二條地面交通線。得到後方送上來的作戰物資之後,在該方向上的共和國軍隊與伊拉克軍隊可以沿著邊境線上的鐵路,以及筆直向西的公路發起進攻。因為伊拉克軍隊的機動能力不如共和國軍隊,而且南面的鐵路線更加安全,所以伊拉克軍隊會在南面活動,已經到達馬爾丁的共和國陸軍第六戰鬥單位的作戰部隊則會在北面的公路線上活動。

總而言之,隨著馬爾丁成為掃蕩土耳其南部地區的橋頭堡與大本營,迪亞巴克爾的戰略重要性大大降低。從當時的戰場情況來看,就算共和國軍隊無法打下迪亞巴克爾,也能在數日之內掃蕩該地區,將東西兩個戰場連在一起。

這個時候帶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要不要死守迪亞巴克爾。

單純從軍事角度看,因為托羅斯山脈南面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上游流域,地勢比較平坦,適合大部隊作戰,所以共和國陸軍的主力一直在該地區活動,沒有越過托羅斯山脈。站在杜奇威的角度,依靠迪亞巴克爾這樣的大中城市建立起來的防線,實際上比不上依靠托羅斯山脈建立的防線。也就是說,如果沿著托羅斯山脈建立防線,能夠更加有效的阻擋共和國軍隊的前進步伐。

在此之前,杜奇威沒有這麼想,是因為政治上還不成熟。

如果以托羅斯山脈為防線,就得放棄南面的所有地區。不管是美國當局、還是土耳其當局,都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結果,至少無法接受不戰而退的結果。隨著戰局發展,在不得不撤退的情況下,就算土耳其當局不願意接受既成事實,要想保全自身,也不得不答應杜奇威的防禦部署。

當然,要想把托羅斯山脈變成防線,還得做好幾件事情。

一是切斷山區內所有公路,即炸斷山區內的所有橋樑,並且在重要路段上埋設地雷與感應炸彈,在重要交叉路口上設置防禦陣地,並且武裝一些游擊隊,將托羅斯山脈變成美土聯軍的防禦陣地。二是充分利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水庫,在必要的時候,以開閘防水、甚至是炸毀水壩的方式來阻塞交通路線,擋住共和國軍隊的前進步伐。三是全力控制戰線兩端的幾處重要城鎮,不給共和國軍隊迂迴包抄的機會。

相對而言,最後一點最為重要。

托羅斯山脈東面就是凡湖,西面則是阿塔圖爾克水庫。在兩端的戰略要地中,以東面的穆什、以及西面的埃拉澤最為重要。因為這兩座城市都遠離前線,所以防禦工作由土耳其國防軍承擔。相對而言,穆什受到的威脅並不大,畢竟共和國陸軍不可能走回頭路,調頭回去攻打這座山區小城。從長遠來看,僅僅固守埃拉澤是不現實的,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夠以固守的方式守住。說得不客氣一點,在之前20年的戰爭中,共和國陸軍還沒有遇到打不下的城市。

要想守住埃拉澤,就得拓寬防禦範圍,也就是擴大防禦縱深。

向後方拓展防禦縱深沒有任何價值,只有向前方擴大防線範圍。

嚴格說來,美土聯軍死守迪亞巴克爾,就是在守衛埃拉澤,因為從迪亞巴克爾有直通埃拉澤的鐵路與公路。只要共和國陸軍佔領了迪亞巴克爾,就能向埃拉澤進軍,甚至能夠輕而易舉的打下埃拉澤。

問題就在這裡,如果迪亞巴克爾守不住,也就很難守住埃拉澤。

至少不可能以固守的方式守住埃拉澤。

要想守住埃拉澤,就得設法讓共和國陸軍無法進攻埃拉澤,也就是在其他方向上製造麻煩。事實上,這也是最簡單的辦法。如此一來,美土聯軍就得在錫韋雷克部署重兵。早在迪亞巴克爾的戰鬥打響前,土耳其國防軍就在錫韋雷克部署了重兵,並且擔負起了向迪亞巴克爾運送作戰物資的重任。只是杜奇威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土軍身上。用他的話來說,如果土耳其國防軍的戰鬥力真有其吹噓的那麼厲害,就不需要美國派兵參戰了。要想守住錫韋雷克,並且對迪亞巴克爾構成威脅,杜奇威就得在這裡部署一支作戰部隊,最好是一支具有強大突擊能力的作戰部隊。顯然,最理想的選擇就是第101突擊師。

當時,杜奇威也只有這一個選擇,因為能夠及時到達錫韋雷克的只有第101突擊師。

與第82戰略師一樣,第101突擊師是美軍中比較特殊的部隊之一。實際上,當時美軍總共有3支特別部隊,除了前面兩個,第三個就是第1騎兵師。

眾所周知,第101突擊師就是之前的第101空中突擊師,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第101空降師。半島戰爭後,因為共和國陸軍的15軍、16軍與17軍的作戰表現非常突出,給美軍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就影響到了美軍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美國陸軍將第101空中突擊師改編成了突擊師。

兩個字的差別,代表著戰鬥力上的巨大差別。

作為空中突擊師,不需要過於強大的地面作戰能力,其主要戰術就是以機降的方式奪取敵人戰線後方的重要據點,並且利用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打擊敵人,等待己方進攻部隊到達。也就是說,步兵完全依靠空中機動,只有在上下直升機之間參加地面作戰行動,最大限度的利用直升機的戰術機動能力。

這種戰術在面對弱敵的時候屢試不爽,可是在面對強敵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管用了。

半島戰爭中,第101空中突擊師就在共和國陸軍面前吃了不少虧。特別是在解救2個陸戰師的戰鬥中,因為無法突破共和國陸軍的防空網,所以第101空中突擊師形同虛設,不但沒能做出貢獻,還差點成了2個陸戰師的陪葬品。

改編之後,第101突擊師的編製更像共和國的空降軍,即更加重視地面作戰能力。

當然,改編的前提是新戰術,而新戰術的前提是新裝備。

如果不是美國成功研製出了VC-22的替代品,也就是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VC-31型垂直起降運輸機,美國陸軍也不可能改編第101突擊師。要知道,VC-22「魚鷹」最多只能運載戰鬥重量在10噸以下的軍用吉普車,無法運送戰鬥全重20多噸的輪式戰車,更不可能運送30多噸重的步兵戰車。不能向前線投送裝甲力量,地面部隊也就沒有什麼進攻力,也就無法加強部隊的戰鬥力。事實上,在DZ-25C之前,共和國陸軍的空降部隊也沒有實質上的裝甲突擊能力。

雖然與DZ-25C相比,VC-31因為採用的是渦輪發動機,需要消耗航空燃料,所以在性能上,特別是在持續出動能力與可維護性上差了許多,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運載能力,作戰半徑等方面的差別不是很大,美國在螺旋磁感應推進系統上取得突破之前,充分利用在渦輪發動機上的優勢,也是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美國陸軍的第一種採用螺旋磁感應推進系統的垂直起降運輸機已經完成了設計與試製,正在進行試飛,預計在2045年前就能投產。

不管怎麼說,利用VC-31型垂直起降運輸機,美國陸軍能夠為第101突擊師配備戰鬥全重在30噸左右的步兵戰車。雖然M32A1的設計比較失敗,在不減重的情況下,戰鬥全重超過了VC-31的最大運載能力,但是在大部分戰鬥中,特別是在突擊師這樣的輕型部隊參與的戰鬥中,步兵戰車、以及由步兵戰車演變而來的其他作戰車輛,比如火力支援車、反坦克戰車等等,能夠執行大部分的作戰任務。

當然,作為突擊師,最厲害的還是空中突擊與打擊能力。

大概是沒有合適的主戰坦克,所以第101突擊師的3個旅中,只有1個突擊旅,其他2個旅都是空中打擊旅,裝備了與VC-31採用同一平台、性能與DW-26B旗鼓相當的AV-31A型垂直起降武裝攻擊機。

與共和國陸軍不一樣,美國陸軍從來沒有主導權。為了避免與空軍發生摩擦,美國陸軍在研製VC-31與AV-31A的時候,就對其性能與戰術使用做了明確界定,即VC-31是用來取代VC-22與H-60系列、H-53系列與H-47系列直升機的,只適合於戰術空運的垂直起降運輸機,而AV-31A是用來取代AH-64系列武裝直升機與AV-22系列垂直起降武裝攻擊機的陸軍型作戰飛機。也就是說,兩者都是直升機的延續。

實際上,從兩者的命名上就看得出來,美國陸軍在發展航空兵的時候非常小心。

不管怎麼說,誰也不能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