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二十五章 兩把尖刀

7月11日凌晨,第一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從比斯米爾出發後不久,第十戰鬥單位的指揮官李東石就下達了攻打迪亞巴克爾的命令。

與往常一樣,進攻由炮火打擊拉開序幕。

在重點炮擊美土聯軍防禦陣地的同時,李東石還呼叫了已經轉移到凡城的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讓他們重點轟擊迪亞巴克爾的國際機場。

雖然按照戰前的部署,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在蘇菲安也能炮擊迪亞巴克爾,但是要在最大射程上作戰,從而降低了炮擊效率。隨著伊朗陸軍的工程兵搶通了從大不里士通往凡城的鐵路,準確的說,是修復了這條鐵路線上土耳其境內的幾座橋樑,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就分批次向凡城轉移。因為凡城到伊斯肯德倫的直線距離只有650千米,到安卡拉的直線距離也只有大約900千米,所以在戰局變化不大,也就是不用進軍安卡拉的情況下,該炮兵旅將一直呆在凡城。當然,影響該炮兵旅作戰的主要因素還是交通。凡城是這條鐵路線的終點站,再往西就只有依靠質量非常糟糕的山區公路。對於一次炮擊就消耗數千噸炮彈,一天激戰下來會用掉數萬噸炮彈的炮兵旅來說,根本不可能把後勤保障建立在毫無價值的山區公路上。

問題是,炮擊迪亞巴克爾機場的效果並不理想。

任何一場戰爭中,空軍基地與大型民用機場肯定是進攻方的首要打擊目標之一,摧毀跑道是癱瘓空軍基地與民用機場的主要手段。對付不同的機場的跑道,可以選擇不同的打擊武器與打擊方式。比如打擊大型民用機場時,用重型精確制導炸彈,或者裝藥量在500千克以上的導彈,將跑道炸成許多段,每一段的長度都不足以讓敵人的主要作戰飛機起降。對付空軍基地的時候,因為填上幾個大彈坑要比填上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小彈坑容易得多,而且大部分空軍基地都有填補彈坑的專業設備,並且儲備了速凝水泥,所以一般會選用攜帶了大量小型炸彈的子母炸彈,或者攜帶子母彈頭的導彈。隨著垂直起降運輸機全面普及,越來越多的低空攻擊機、甚至是多用途戰鬥機都具備垂直起降能力,對付空軍基地的時候,子母彈的效果都不太顯著,打擊方往往會在使用子母彈的時候,將部分子彈藥的引信設置為隨機爆炸模式,也就是向敵人的機場與空軍基地撒布地雷與定時炸彈。

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破壞與癱瘓機場的手段越多,保護與修復機場的方法也就越多。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保護與修復機場方面,共和國與美國這兩個在戰爭中足以壓制住除對方外任何一個對手的超級大國表現得比其他國家更加積極。也許,正是這兩個國家的空軍在戰爭中有足夠出色的表現,才高度重視保護空軍的辦法。

對付跑道上的定時炸彈的辦法非常多,但是很多都有附帶效果,而且不見得能夠收到效果。特別是在「智能彈藥」越來越普及的時候,很多反跑道子彈藥都有智能識別與自我保護能力,比如在敵人用高溫高壓的方式來清除未爆彈藥的時候,這些智能彈藥就會暫時切斷引信,避免戰鬥部爆炸。如果敵人用強制電磁干擾的方式來摧毀電子引信,智能彈藥上的一套負反饋系統就將自動啟動機械引信。一些特別先進的智能彈藥還能識別目標,即利用各種感測器來搜集目標信息,遇到敵人的掃雷車輛不會引爆,只有在敵人的作戰飛機或者機場通勤車輛從附近通過的時候才會引爆。

在眾多掃除定時炸彈的手段中,美軍開發的一套欺騙干擾系統的效果最為出色。

這套系統的原理並不複雜,即首先用定向強制電磁干擾系統,讓掃雷路線上的智能彈藥全都轉為機械引爆方式,然後讓採用磁懸浮技術、在底部裝有厚度超過10英寸的裝甲鋼板的掃雷車從跑道上通過,引爆那些不再「智能」的彈藥,達到掃除的目的。根據美軍自己做的測試,這套系統的掃雷成功率在99%以上,一輛掃雷車能夠在15分鐘內清掃出一條長500米、寬10米的跑道。如果10輛掃雷車分成前後兩組,每組5輛,同時工作,就能在15分鐘內清掃出一條長1000米,寬50米的跑道。

僅僅掃除了跑道上的智能彈藥還不夠,因為要快速掃雷,就只能引爆地雷,而無法排除地雷,所以掃除了智能彈藥之後,跑道上肯定會有許多彈坑。實戰中,進攻方在打擊跑道的時候,肯定會摧毀跑道,而不是在跑道上撒布地雷。因此,就算跑道上沒有地雷,要想讓跑道正常工作,也得填補彈坑。

針對這一情況,美軍開發了一種與掃雷車配套使用的車輛,那就是專門修復跑道的工程車輛。這種車輛也採用磁懸浮技術,即車體不與地面接觸。工作的時候,首先由位於車輛前端的探測系統測算出彈坑的大小,在車輛到達彈坑上方的時候,由位於車輛中部的高壓噴射系統向彈坑內噴洒一種接觸到空氣後就會快速凝固的溶膠,最後由位於車尾的一套激光銑削系統與清掃系統將高出地面的溶膠切除並且清除掉。雖然這種車輛在工作的時候,每分鐘只能前進50米,但是除了那種特別大的彈坑之外,能夠一次性修復大小在5立方米以內的彈坑。

即便面對由重磅炸彈搞出來的大型彈坑,美軍也有解決辦法,即由工程人員用大型高壓噴射系統向彈坑內關注速凝溶膠,並且在灌注的時候分成好幾層,在層與層之間增添一些用來提高結構強度的鋼絲網。

按照美軍宣稱的數據,能在1個小時內修復一條1000米長的跑道。

雖然實際效率沒有這麼高,但是根據這幾天的交戰情況來看,美軍肯定能在2個小時內修復一條1000米長的跑道,並且在4個小時內修復一條1500米長,能夠供大型戰略運輸機起降的跑道。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速度。

要知道,就在幾年前,印度戰爭中,得到美國大力支持的印度,也至少需要1天才能修復一條跑道。

當然,共和國軍隊也有類似的裝備。不管怎麼說,速凝溶膠、激光銑削裝置都不是什麼高科技玩意。

正是如此,在之前的戰鬥中,共和國陸軍沒有過分關注迪亞巴克爾的機場。

事實上,交戰雙方在戰爭中都沒有大規模打擊對方的機場。按照共和國空軍得出的結論,要想癱瘓一條長1000米的跑道,至少需要用掉10枚單價1500萬元的導彈,如果打擊的是一座嚴密設防的空軍基地,投入至少得提高5倍。也就是說,為了讓敵人在2個小時內無法使用機場,需要花費上億、甚至數億元的彈藥。毫無疑問,這是非常不划算的買賣,在大規模戰爭中沒有太大的價值。

當然,在某些特殊時候,能夠癱瘓敵人2個小時,就算花掉幾十億元,也很值得。

第十戰鬥單位開始攻打迪亞巴克爾的時候,美軍的戰略運輸機群正在忙著將第82戰略師送往前線。當時,運送第82戰略師的第一批運輸機剛剛離開迪亞巴克爾機場,第二批運輸機肯定能在天亮前到達。

顯然,率先到達迪亞巴克爾的第82戰略師的部隊還在機場附近。

用1個炮兵旅打擊迪亞巴克爾機場,本身就不是完全為了對付機場。雖然受美軍部署在迪亞巴克爾的防空系統影響,無人偵察機根本無法靠近,加上美軍一直在實施強大的電子干擾,所以附近的戰略偵察機也派不上用場,李東石根本不知道到達機場的美軍在哪,但是進行覆蓋式炮擊,根本不需要精確的目標坐標,甚至不需要確定打擊目標,只需要划出一片炮擊範圍就行了。因為有足足一個炮兵旅,所以李東石把整個機場,以及機場附近500米的地區都劃在了炮擊範圍內,並且將整個炮擊範圍分成了數個區域,由炮兵旅的各個炮兵營進行交叉火力打擊。

因為第一戰鬥單位最快也要到11日上午才能參戰,所以李東石給炮兵旅下達的命令非常明確,那就是在完成了覆蓋式炮擊之後,在第一戰鬥單位參與地面作戰之前,只要還有彈藥,就得按照炮火支援參謀安排的打擊方式,對迪亞巴克爾機場進行無規律的,癱瘓機場為主要目的的炮火打擊。

李東石的目的非常簡單,讓第82戰略師無法參與迪亞巴克爾的防禦作戰。

在炮擊開始後不久,第十戰鬥單位的進攻部隊就從陣地上出發了。

在很多人看來,李東石想趁此機會吃獨食,即搶在第一戰鬥單位到達之前打下迪亞巴克爾,不與凌雲霄分享戰功。

顯然,這太小看李東石了。

作為一個立下了不少戰功的前線指揮官,李東石几乎獲得了共和國的全部勳章,還得到過寮國、越南、朝鮮、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與尼泊爾的勳章,甚至是寮國與朝鮮的榮譽軍人。對他來說,需要貪圖功勞嗎?

事實上,換個角度來看,凌雲霄也不會與李東石爭功。

對李東石來說,體現其價值的不是獲得多少功勞,而是如何用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李東石肯定打算只用第十戰鬥單位攻打迪亞巴克爾,並且爭取在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