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二十一章 防守反擊

如果說交戰雙方在敘利亞南方沙漠中的交戰方式以運動戰為主,那麼發生在土耳其奧斯曼尼耶省東北小鎮巴赫切的戰鬥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攻堅戰。

不管王學平是否願意,在裴承毅做出部署後,他只能收縮防線,死守巴赫切。

事實證明,這個由38軍改編而來的戰鬥單位,絕對是打硬仗的好手。

死守巴赫切之前,第八戰鬥單位在西面的戰鬥就不那麼順利。與東面的戰鬥相比,第八戰鬥單位最大的挑戰不是美土聯軍的地面作戰部隊,而是部署在位於格克蘇河河口的錫利夫凱的美軍遠程炮兵,以及在梅爾辛灣南部海域活動的美國海軍艦隊。也就是說,第八戰鬥單位首先得考慮美軍的遠程炮火打擊。

顯然,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威脅。

要知道,在東面戰場上,第一戰鬥單位與第十戰鬥單位攻城拔寨,首先就得依靠遠程炮火支援。在空中支援無法指望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陣地戰中,空中力量無法為作戰部隊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遠程炮火支援上。按照共和國陸軍的統計,地面戰爭的第一周,遠程炮火支援佔到了戰場火力支援的90%以上,幾乎所有進攻行動都得依靠遠程炮火支援。雖然美國陸軍沒有共和國陸軍那麼先進的電磁炮系統,也沒有那麼強大的炮兵,但是在濱海地區作戰,美軍完全可以把希望寄托在海軍身上。早在21世紀處,美國海軍就提出了「由海到陸」的戰術思想,把對地打擊、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當成了海軍艦隊的頭號任務。世界上第一種能夠用艦炮支援內陸戰鬥的戰艦,即非常有名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就誕生在美國。

雖然「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怎麼樣,但是其設計思想與方式是比較成功的,其糟糕的實戰表現,只能怪美國海軍的總體戰術思想出了問題,對未來海戰的預測出了錯。伊朗戰爭中,「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一鳴驚人,以精準的遠程炮火打擊證明了其實戰價值。正是如此,美國海軍在10年代末加快了該型驅逐艦的採購速度,從每年一艘提高到每年三艘,並且從第22艘開始,按照第二批次的標準進行建造,即通過在艦體前端增加一段長約15米的艙室(使排水量增加了近1000噸),加強了持續作戰能力,也為今後安裝電磁炮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半島戰爭中,「朱姆沃爾特」級再次參戰,並且伴隨兩棲攻擊艦隊行動,在登陸元山的戰鬥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隨後的戰鬥中,卻遭到慘痛打擊。實事求是的說,「朱姆沃爾特」級在半島戰爭中的糟糕表現,主要是美國海軍沒有按照計畫採購在採用同一艦體的CG21型防空巡洋艦,而「朱姆沃爾特」級是以對地打擊為主要任務的多用途驅逐艦,防空能力不是很突出,最多只能自保。如此一來,在沒有足夠防空掩護的情況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很容易成為空中打擊的獵殺目標,從而遭受慘痛損失。

事實上,美國當局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到了日本戰爭期間,共和國海軍的「多用途戰艦」在作戰行動中的表現極為突出,其對地打擊能力舉世矚目。受此影響,美國海軍不但加快了「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與「班布里奇」級巡洋艦(即CG21)的改裝工作,計畫為在役與在建的40多艘驅逐艦與20多艘巡洋艦配備為大型戰艦研製的電磁炮,還將替代型戰艦的開發項目提前,要求在2030年之前開工建造。

毫無疑問,美國海軍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要知道,「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是在10年代中期服役的,而「班布里奇」級巡洋艦則是在20年代中期才正式服役,到2030年,「朱姆沃爾特」級的服役時間不到15年,「班布里奇」級的服役時間更是不到10年。雖然兩型戰艦都有性能缺陷,但是經過改進之後肯定能夠服役到2050年之後。美國海軍將替代「朱姆沃爾特」級與「班布里奇」級的戰艦建造工作提前,要麼擴充海軍規模,要麼處理掉大批正值壯年的戰艦。事實上,美國海軍後來採用了這兩個辦法,即擴大了艦隊規模,又把部分戰艦(主要是第一批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以二手裝備的方式出售給了友好國家。

事實上,美國海軍的替代戰艦沒能在2030年之前下水服役。

不是國會不願意花錢為海軍才夠更多的戰艦,也不是造船廠沒有做好準備,而是幾項非常關鍵的技術沒有取得突破,其中就包括專門為其研製的遠程電磁炮系統。

雖然與陸軍的電磁炮系統相比,海軍對集成度與系統質量的要求低得多,只要能夠塞進一艘排水量在萬噸以上的大型戰艦就行了,但是海軍對電磁炮系統的最大射程,特別是在正常情況下的最大射程有非常高的要求。

一開始,美國海軍就盯上了「螺旋電磁炮」,希望取得突破。

事實證明,美國海軍過於好高騖遠。要知道,到2040年,受幾向關鍵技術限制,螺旋電磁炮還不具備實戰應用能力。在2030年開發出能夠裝備大型戰艦的螺旋電磁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受此影響,美軍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一拖再拖。

到2030年,別說下水,就連建造工作都沒啟動。美國海軍再也等不下去了,只能採用備用方案,即利用改進的軌道電磁炮來武裝新式戰艦,並且在戰艦上留下改進空間,以便今後安裝螺旋電磁炮。

為了降低成本,美國海軍參照DDG1000與CG21的做法,讓防空巡洋艦與多用途驅逐艦採用基本相同的艦體。其實在設計的時候,美國海軍就明確提出,防空巡洋艦的排水量可以適當增大,但是艦體與多用途驅逐艦的通用率必須得到60%,絕大部分內部機電設備都要做到通用,以降低採購與維護成本。事實上,早在2030年之前,在競標中取勝的通用電氣公司船舶分公司就採用模塊化設計的方式,完成了艦體的基本設計工作,只有與艦炮有關的模塊沒有落實。

正是如此,在2031年,通用電器公司船舶分公司就拿出了詳細設計方案。

次年初,美國海軍將這種承擔著太多希望的驅逐艦命名為「詹姆斯.勞倫斯」級(此人是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即美英戰爭中的美國海軍上校,指揮「切薩皮克」號作戰,因作戰勇猛而著稱,並且在絕境中喊出了「不要棄船」的口號,最終因傷逝世,死後被多次追認為英雄,並且先後在哈里法克斯、波士頓與紐約被安葬)。希望以此喚起美國海軍官兵的榮譽感與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同時,美國海軍還與造船廠簽訂了購買3艘戰艦的合同。為了保住僅有的兩家大型造船廠,美國海軍按照約定,將第三艘「勞倫斯」級,即「佩里」號的建造工作交給了諾思羅普公司。

2037年,「勞倫斯」號、「米切爾」號與「佩里」號相繼服役。

因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第一批次21艘無法配備電磁炮(不是不能改裝,而是需要加長艦體,費用過於高昂),所以美國海軍以每年3艘的速度建造「勞倫斯」級,計畫在2043年取代所有第一批次的「朱姆沃爾特」級。到2041年初,除了剛剛服役還不具備戰鬥力的2艘之外,美國海軍總共有12艘「勞倫斯」級驅逐艦,其中9艘在大西洋艦隊,3艘在太平洋艦隊。

在大西洋艦隊服役的9艘全都跟隨航母,在東地中海活動。

與「朱姆沃爾特」級相比,「勞倫斯」級的最大改進之處就是火力。或者說,設計的時候,該級驅逐艦就把火力要求放到了首位。如此一來,「勞倫斯」級成為了美國海軍中第一種裝備可控聚變反應堆的大型水面戰艦。雖然可控聚變反應堆是為電磁炮準備的,但是在正式建造前,能量攔截系統已經取得成功,所以「勞倫斯」級也成為了美國海軍第一種在設計的時候就採用了能量攔截系統的大型水面戰艦。依靠輸出功率達到120兆瓦的動力系統與雙體衝浪船型,「勞倫斯」級的最大速度突破了45節,因此成為了美國海軍第一種「高速大型戰艦」。事實上,「勞倫斯」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的最大航速是70節,不然不會採用雙體衝浪船型。讓速度降到45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動力系統的功率不夠高,二是作為高速戰艦必須的輔助升力系統還不夠成熟。按照美國海軍在2040年提出的計畫,從第二批次或者第三批次開始,「勞倫斯」級將採用輸出功率更大的反應堆與推進效率更高的推進系統,增添輔助升力系統,使其最大航速達到70節。

美國海軍的這一改進計畫,實際上與「勞倫斯」級的「姊妹艦」,即「新奧爾良」級防空巡洋艦的設計建造工作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新奧爾良」級採用了與「勞倫斯」級大致相同的艦體,但是作為巡洋艦,「新奧爾良」級不但需要具備與「勞倫斯」級相當的火力支援能力(至少配備2門電磁炮,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配備3門電磁炮),還要具備強大的艦隊防空能力(至少需要192具導彈垂直發射管,而「勞倫斯」級只需要96具),以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