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一十八章 低空力量

7月9日清晨,舍赫巴的戰鬥嘎然而止。

似乎雙方都打累了,或者厭煩了你來我往的戰鬥,在黎明到來前的半個小時,交戰雙方同時停止了作戰行動,進攻的第九戰鬥單位戰鬥旅主動向北回撤了30千米,防禦的以軍第118裝甲旅與第5步兵旅也沒趁機發起反擊。

戰場上突然安靜了下來,不是什麼好事。

事實上,戰鬥並沒停止,只是由地面轉到了空中。

當天上午,共和國與美國的空中力量就在敘利亞上空交手20多次。雖然各有勝負,但是每次空戰的規模都不大。

開戰之後,雙方都在拚命爭奪制空權。

在最初幾天,共和國與美國都按照傳統的空中作戰理論,即集中優勢兵力,首先奪取制空權,再進行空中打擊。

顯然,傳統戰術思想受到了考驗。

不是說優先奪取制空權的戰術有問題,在空天打擊實用之前,制空權仍然是佔領戰場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奪取制空權絕對至關重要。問題是,與以往的戰爭相比,中東戰爭有很大的特殊性。別的不說,美國空軍的主力全都部署在戰場以外,共和國空軍的主力也部署在遠離美軍打擊範圍的地方。也就是說,無法通過打擊對方空軍基地的方式來奪取制空權,只能在空戰中對付對方的戰鬥機。因為雙方重型制空戰鬥機的性能在伯仲之間,加上重型制空戰鬥機非常昂貴,即便是超級大國,也不可能在和平時期大批量採購,而在戰爭打響後才緊急訂購,肯定趕不上戰爭消耗,所以幾天的戰鬥下來,共和國與美國的重型戰鬥機都損失慘重,在新訂購的戰鬥機交付之前,都無力掌握全部制空權。

受此影響,雙方都調整了空戰戰術。

從7日開始,共和國空軍就把重點放在了護航上。即由重型制空戰鬥機為執行打擊任務的多用途戰鬥機護航。共和國海軍也改變了戰術,除了留下足夠的防空戰鬥機之外,也讓重型戰鬥機主要擔任護航任務。也就是說,共和國軍隊不再刻意奪取制空權,將保證空中支援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美國空軍與海軍也在同一天做了類似的調整,把空中支援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正是如此,9日上午的空中戰鬥,幾乎都是「遭遇戰」。

準確的說,是在特殊環境下的遭遇戰。

按照共和國空軍在戰後公布的相關信息,調整了作戰戰術之後,重型制空戰鬥機除了為執行攻擊任務的多用途戰鬥機護航之外,還將接受所在防空管制區域的指揮,即根據預警機或者地面指揮站提供的信息,前去攔截敵機。如此一來,重型制空戰鬥機不但要扮演護航戰鬥機的角色,還要扮演截擊機的角色。

事實上,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重型制空戰鬥機的作戰效能。

因為前幾天的損失非常慘重,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誰能有效發揮部隊的戰鬥力,誰就能在空中戰鬥中佔據優勢,所以戰術上的調整,幾乎都是針對制空戰鬥機的,而且都是為了提高制空戰鬥機的作戰效率。

這種戰術調整,對空戰戰鬥,乃至戰鬥機的使用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根據美國空軍在戰後公布的一些數據來看,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所有輕型與中型多用途戰鬥機在執行非制空任務的時候,就不再攜帶中程攔截導彈了,有的時候甚至不再攜帶格鬥導彈。原因非常簡單,面對擁有性能強大的主動防禦系統的重型制空戰鬥機的時候,如果不能一次發射足夠多的導彈,攔截導彈與格鬥導彈的作戰效能幾乎為零,甚至不如戰鬥機上的機關炮頂用。

當多用途戰鬥機丟下了自衛用的導彈,變化的不僅僅是作戰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美空中力量的這次交手,為今後的空軍建設指明了方向,即在技術引領的戰術變革時代,空軍的作戰飛機將再次以側重某一種性能,並且以該性能來確定戰機的性質,戰鬥機就是戰鬥機、攻擊機就是攻擊機、轟炸機就是轟炸機,風光了數十年的多用途戰鬥機肯定會被淘汰。

有人在說這是退步,而有人則認為這是返璞歸真。

回顧空中力量的發展歷程就能發現,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作戰飛機都有非常明顯的性能側重,只有在某個國家取得了絕對霸主地位的情況下,多用途戰鬥機才是空中力量的主宰。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即在絕對霸權下,象徵霸權的空中力量很難受到挑戰。

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10年代末,美國在近30年的時間內,擁有獨一無二的絕對霸權,美國空軍打遍全球無敵手。某些時候,就連美國海軍航空兵與陸戰隊航空兵都難以碰到像樣的對手。不管是在海灣戰爭中,還是後來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與伊朗戰爭中,美軍都能輕而易舉的奪取制空權,甚至完全用空中力量打垮對手。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中作戰力量,美軍自然會重視作戰飛機的多用途性能,特別是打擊地面目標的能力。

在此大背景下,專司艦隊防空的F-14「雄貓」戰鬥機光榮退役,把艦隊防空作戰的重任交給了不那麼稱職的F/A-18F(後來的半島戰爭中,就是因為F/A-18F不是貨真價實的制空戰鬥機,在J-14面前毫無還手之力,甚至不是J-10與J-11後期改進型號的對手,導致美國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美國空軍的F-15「鷹」式戰鬥機則大規模削減,用來替代F-15的F-22A戰鬥機的產量更是一減再減,直到半島戰爭前才大批量採購(如果不是美國國會在伊朗戰爭後批准了F-22A的幾份採購合同,讓美國空軍趕在半島戰爭爆發前將F-22A機群的規模擴大到了300架以上,恐怕美軍會輸得更慘)。即便在半島戰爭之後,因為共和國與美國擁有「毀滅平衡」,而且都信奉「非直接對抗」的冷戰政策,所以美國空軍並沒吸取教訓,仍然以發展多用途戰鬥機為主。

客觀的講,共和國空軍也走了彎路。

當然,導致共和國與美國把重點放在多用途戰鬥機上的眾多原因中,國際市場需求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重型制空戰鬥機非常昂貴,F-22A在21世紀初的單價為2億美元,而到了21世紀20年代末,F-22S的單架高達8億美元。F-42A服役的時候,單價更是突破了20億美元。共和國戰鬥機的情況也差不多,J-10A的售價僅1.4億人民幣,J-14A就達到了11億人民幣,J-16A更是破天荒的超過了100億人民幣(以上均為對外售價)。如此高昂的價格,讓幾乎所有國家都望而卻步。拿F-42A來說,別說普通國家,就連英國這些發達國家,也只能意思意思,購買10來架而已。對絕大部分國家來說,需要的不是性能極其強悍、任務能力卻相對單一的重型戰鬥機,而是能夠執行多種任務,價格相對低廉的輕型戰鬥機,或者中型戰鬥機。事實上,因為重型戰鬥機的價格過於昂貴,美國與共和國都不得不用多用途戰鬥機充當主力。

在以往的戰爭中,多用途戰鬥機存在的缺陷還沒有暴露出來。

不管怎麼說,除了半島戰爭之外,共和國與美國沒有直接對抗,也就沒有必要在戰鬥機的性能上分個高下。事實上,因為半島戰爭爆發的時候,共和國空軍的主力與美國空軍的主力旗鼓相當,而且交戰區域過於狹小,加上美國過早退出,所以多用途戰鬥機暴露出來的問題並沒引起重視。

與以往的任何一場戰爭相比,中東戰爭讓雙方的空中力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有長遠目光的軍事家眼裡,問題不僅僅是多用途戰鬥機的實戰價值。

戰爭還未結束,共和國空軍的梅樂馳少將與美國空軍的喬伊斯.李少將就先後提出了一個讓兩國空軍震驚不已的理論,即重型制空戰鬥機會被迅速淘汰,統治未來天空的除了性能更加先進的空天戰鬥機之外,就是專門為空中戰鬥而生,具有極強的敏捷性、擁有完備的空戰系統與主動防禦系統、能夠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作戰、造價相對低廉、能夠大批量裝備部隊的輕型制空戰鬥機。

這個理論提出來的時候,兩國空軍的高層都沒有認識到其重大價值。

不管怎麼說,對於兩國空軍的高層來說,根本不可能相信,統治天空的重型制空戰鬥機竟然會被淘汰,而且取代它的會是「地攤貨」般的輕型制空戰鬥機。

萬幸的是,兩國空軍的高層都沒有忽視這個理論。

在必須承認實戰結果的情況下,空戰戰術變革早晚都會到來。對於兩個超級大國的空軍來說,誰能在空戰理論上走到前面,並且率先摸索出新的空戰戰術,誰就能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

可以說,當時兩國空軍都有點飢不擇食。

用雷靖鳴的話來說,不管是誰,只要能夠提出革命性的戰術思想與作戰理論,都能得到空軍的支持。

正是如此,戰爭結束後不久,共和國空軍就改裝了幾架J-17E,用其與J-16D進行空戰測試。為了證明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