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一十五章 攻堅戰

如果說第一戰鬥單位按時打下錫爾特完全在裴承毅的預料之中,那麼第十戰鬥單位反擊得手就讓裴承毅感到有點意外了。

收到第一戰鬥單位的捷報後不久,第十戰鬥單位的捷報就送到了裴承毅的手上。

在與美軍第7步兵師的戰鬥中,第十戰鬥單位不但順利殲滅了第7步兵師的一部,還在反擊中打垮了第7步兵師的另外一部,趕在天黑之前,利用美軍收縮防線的機會,一舉打下了之前由土軍據守的比斯米爾,將戰線向迪亞巴克爾推進了接近50千米。雖然比起之前的突擊行動,這個距離算不了什麼,但是在強兵雲集的迪亞巴克爾方向上,能夠在一天之內將戰線推進50千米,絕對是個奇蹟。

要知道,第十戰鬥單位打下了巴特曼之後,曾經派先前部隊向西挺進,結果在比斯米爾遭遇了一支強悍的土耳其軍隊。雖然在李東石調整好兵力,準備強攻比斯米爾的時候,美軍第7步兵師到達迪亞巴克爾,讓李東石不得不放棄強攻的打算,老老實實的做出了防守反擊的決定,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駐紮在比斯米爾的絕對是一支王牌部隊。

根據戰後收集到的情報,那確實是土耳其陸軍的王牌部隊。

迪亞巴克爾的戰略重要性不言而寓,就算沒有杜奇威的警告,土耳其當局也會加強該地區的防禦。因為美軍把迪亞巴克爾作為了戰略空運的終點站(在該地區,也只有迪亞巴克爾擁有能夠支持大規模戰略運輸機群的大型機場,其他幾個城市的機場要麼跑道太短,要麼基礎設施不健全,無法為戰略空運提供支持),所以土軍更是把迪亞巴克爾的重要性提到了地區戰略中心的高度。在第十戰鬥單位進入土耳其之前,土軍就將一支由其最負盛名的王牌部隊,即唯一一支參加過對外作戰行動的部隊——「土耳其第一旅」改編而來的步兵旅派往了迪亞巴克爾,並且讓該旅助手比斯米爾,守衛迪亞巴克爾的東大門。

這個旅,就是第11步兵旅。

對共和國軍隊來說,第11步兵旅的前身,也就是「土耳其第一旅」並不陌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中,土耳其第一旅就與志願軍打過交道,傷亡被俘3000多人,使土耳其軍隊的官兵損失在聯合國軍中排第三位(第一是美國,超過16萬,第二是英國,5000多)。也正是這場戰爭,讓土耳其軍隊吃足了苦頭。

美蘇冷戰結束後,土耳其進行軍事改革,第一旅被拆解為多支部隊。21世紀初,在外來威脅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土耳其當局調整了國防策略,響應美國的反恐號召,將打擊國內分裂勢力與反政府武裝組織當成首要任務,在原第一旅的基礎上成立了第1裝甲旅、第11步兵旅、第21騎兵旅(相當於美軍的空中突擊旅)與第31炮兵旅,其中第11步兵旅與第31炮兵旅長期駐紮南部與東南部地區。

作為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部隊,第11步兵旅在比斯米爾的表現值得稱讚。

雖然當時李東石派出去的先頭部隊只有1個營的兵力,而且在與土軍遭遇前,並沒料到土軍會奮起抵抗,但是第11步兵旅能夠在防禦戰中打退1個戰鬥營的進攻,已經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以往的戰鬥中,別說1個步兵旅,就算是兵力在10000人左右的步兵師都有可能向1個共和國陸軍的戰鬥營投降。比如在凡城的戰鬥中,數萬土軍官兵就敗在了不到1個營的偵察兵手裡。

正是第11步兵旅守住了比斯米爾,美軍才攻到了巴特曼城外。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駐守比斯米爾的不是第11步兵旅,而是其他某支土軍,第十戰鬥單位的先頭部隊順利拿下了這座位於迪亞巴克爾與巴特曼之間的城鎮,並且構築好了防禦陣地,美軍第7步兵師肯定無法到達巴特曼。

換個角度看,這一局面反而對第十戰鬥單位有利。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美軍第7步兵師無法攻到巴特曼,就很有可能在發起進攻前調整防禦部署,首先鞏固後方防線,第十戰鬥單位也就無法從一開始就與美軍打對攻戰,從而在挫敗美軍進攻的同時發起反擊,將戰線向西推進數十千米。

戰爭本來就是由各種各樣的不確定因素構成的,誰也無法完全準確的預料戰爭走向。

隨著美軍攻打巴特曼失利,李東石毫不猶豫的下達了反擊命令,讓第十戰鬥單位的各個戰鬥營充分利用突擊速度上的優勢,趁美軍撤退的機會將戰線向西推進,並且在高速運動中設法將美軍分割成小股部隊,留給跟在後面的支援旅逐一殲滅。因為此時第一戰鬥單位已經在東面做好了總攻錫爾特的準備工作,所以李東石可以把之前派過去的幾個戰鬥營撤回來充當進攻預備隊,不必為兵力問題發愁。也就是說,在第十戰鬥單位發起反擊的時候,李東石几乎投入了全部兵力。

在局部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絕對是取勝的不二法門。

面對第十戰鬥單位的猛攻,美軍中最擅長打防禦戰的第7步兵師也只能穩步撤退,並且想方設法堵住防線上的漏洞。

必須承認,第7步兵師在8日白天的戰鬥中表現得非常出色。

在兵力不佔優勢,而且兵器也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第7步兵師能夠在第十戰鬥單位的猛攻下堅持10多個小時,而且只撤退了50千米,絕對是奇蹟了。要知道,在轉攻為守的時候第7步兵師根本來不及構築防禦陣地,只能利用不太擅長的機動防禦戰術,在底格里斯河北岸的高原上與第十戰鬥單位糾纏。

根據第十戰鬥單位的戰報,在前幾個小時的戰鬥中,並沒佔到多大的便宜。

直到8日下午,李東石讓3個之前在東面協助第一戰鬥單位攻打錫爾特、得到了短暫休整的戰鬥營繞到了第7步兵師左翼,然後從北向南進攻,才順利撕開美軍防線,將頂在最前面的第39獨立步兵旅切割了出來。

圍殲第39獨立步兵旅的戰鬥打了整整一個下午。

因為這支部隊擋在了比斯米爾的正東面,就算李東石不想在1個美軍旅的身上花費太大的力氣,他也繞不過去。不管怎麼說,在建立起空中補給線之前,必須通過佔領比斯米爾來建立地面補給通道。所以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李東石只能把全部兵力壓上去,爭取迅速殲滅這支頑強的美軍步兵部隊。

在這場持續了大約5個小時的戰鬥中,起主要作用的還是炮兵。

根據第十戰鬥單位炮兵旅的作戰記錄,在當天下午的戰鬥中,6個炮兵營的144門電磁炮向第39獨立步兵旅所在的區域——比斯米爾東部一塊面積不到5平方千米的地區——投擲可4萬多枚200千克級炮彈,彈藥投擲量超過9000噸,相當於每小時投擲2000噸,或者向每平方千米的美軍陣地投擲了2000噸炮彈。

在如此猛烈的炮擊面前,美軍幾乎沒有辦法生存下來。

要知道,當時美軍根本沒有時間構築防禦陣地,更不可能修建可以抵抗200千克級炮彈的防禦工事。

在猛烈的炮火打擊下,圍殲第39獨立步兵旅的戰鬥變成了清掃戰場的行動。

因為偵察兵對美軍的情況做出了準確判斷,知道美軍沒有構築防禦陣地,在引導炮擊的時候,讓炮兵盡量使用對人員威脅最大的彈藥,並且大範圍的使用了燃燒彈,所以當炮擊結束的時候,美軍陣地徹底變成了焦土。根據一些參加過這場戰鬥,並且在戰後負責打掃戰場的老兵回憶,他們是在9日上午到達戰場的,當時戰鬥已經結束了10多個小時,空氣中仍然瀰漫著令人窒息的惡臭,到處多是燒得變形的坦克戰車、面目全非的軍事設備、以及只能從形態上做出判斷的美軍屍體。根據第十戰鬥單位支援旅的作戰記錄,在清掃這塊戰場的時候,總共找到了3142具美軍遺體,大約2000台各種戰車與車輛,僅僅為了消除戰場上的惡臭就用掉了600噸消毒液。

可以說,這是戰爭爆發後,打得最慘烈的一場戰鬥。

根據美軍的記錄,第7步兵師的第39獨立步兵旅有4782名士兵與423名軍官,除了留在師部的20多名官兵之外,其餘官兵全部參與了進攻巴特曼的作戰行動,活著返回迪亞巴克爾或者被共和國軍隊俘虜的只有不到300人,其餘的全部陣亡或者失蹤。因為第十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在炮擊中大量使用了能夠產生2000多度高溫的燃燒彈,所以很多美軍陣亡官兵的身份牌都燒毀,無法確定其真實身份,從而都被列入失蹤名單。正是如此,第39獨立步兵旅的失蹤人數遠遠超過了陣亡人數。

不管怎麼說,這場戰鬥也讓李東石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雖然他沒有上前線,但是可以根據偵察兵發回來的圖像,以及無人偵察機拍下來的錄象了解前線發生的事情。根據李東石的回憶,炮擊開始的時候,第39獨立步兵旅正在向西突圍,打算衝到比斯米爾,利用土軍第11步兵旅的陣地抵抗第十戰鬥單位,所以李東石讓炮擊從西往東覆蓋,首先打擊突圍美軍,重點摧毀作戰車輛。為了阻止美軍突圍,炮兵還在第一輪炮擊之後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