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面開打

巴特曼方向上的戰鬥打了不到3個小時,攻守雙方就交換了位置,讓之前還對第7步兵師抱以厚望的杜奇威失望不已。嚴格說來,杜奇威不僅對第7步兵師感到失望,甚至對整個戰局感到絕望。

作為聯合司令官,杜奇威可以安排戰術行動,卻不能插手戰術指揮。

杜奇威也當過前線指揮官,深知前線指揮官在戰場上的處境。當年,杜奇威在半島戰場上指揮第2陸戰師作戰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被別人指手畫腳。不管怎麼說,前線指揮官最清楚戰場上的情況。如果不信任前線指揮官,就沒有可能取得勝利。

收到第7步兵師的報告後,杜奇威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聯繫正在東地中海活動的航母戰鬥群,要求海軍盡量為巴特曼方向上的作戰行動提供空中支援。即便不能突破共和國空軍的防空攔截線,也應該盡量使用遠程彈藥打擊共和國陸軍的預備部隊,減輕第7步兵師的正面壓力。

非常可惜的是,因為戰場在內陸,所以美軍戰艦上的電磁炮派不上用場。

接下來,杜奇威只能在不斷發來的戰報中等待交戰結果。

從後來公布的一些資料來看,因為在第7步兵師發動進攻後不久,第十戰鬥單位就發動了反擊,所以發生在7月7日夜間到8日清晨的這場戰鬥打得非常混亂,交戰雙方的很多部隊都沒能完成任務,特別是第7步兵師,很多營連級戰鬥單位在遭到反擊後就與指揮部失去了聯繫,根本沒有辦法完成作戰任務。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雙方的電子干擾。

準確的說,是通信干擾。

奪取制信息權,已經成為現代戰爭取勝的基本手段。中東戰爭爆發後,交戰雙方就一直在爭奪制信息權。從某種意義上講,開戰前,共和國設法干擾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就是奪取制信息權的一種手段。戰爭期間,雙方在制信息權方面的鬥爭更加激烈。因為雙方都擁有強大的干擾與抗干擾手段,所以從一開始,雙方就採用了壓制式干擾,即對所有通信頻段都進行干擾。別的不說,美國空軍就在黑海上空與東地中海上空部署了數架攜帶了大功率干擾設備的電子戰機,時刻不斷的對戰區內的遠程通信聯絡進行干擾,並且為己方的通信聯絡提供支持。共和國空軍也不例外,在巴基斯坦南部地區上空與伊朗東部地區上空部署了好幾架電子戰機,持續不斷的壓制美軍的通信聯絡。在如此強大的電子干擾下,交戰雙方的長途通信系統幾乎全面癱瘓,只能依靠以激光為主的短距離通信系統。雖然依靠戰術信息共享平台,能夠確保通信聯絡,但是卻很難正常指揮作戰行動,特別是在大規模戰鬥中,給各級作戰部隊安排作戰任務。受此影響,戰爭打到這個時候,交戰雙方的航空兵都沒有能夠發揮太大的作用,就是因為干擾過於嚴重,讓雙方的地面部隊無法及時向航空兵提供戰場信息。隨著絕大部分固定目標已被摧毀,在需要打擊具有時效性的移動目標時,空軍很難在無法及時獲取戰場信息的情況下發揮作用。

之前的地面戰鬥還不算激烈,所以通信系統受到干擾的影響還不明顯。

隨著雙方主力部隊登場,而且在對攻戰中遭遇,通信干擾的影響就顯現了出來。

相對而言,在這種對雙方都不太有利的情況下,第十戰鬥單位吃的虧要小得多,也就佔了便宜。

不管是誰,都不能低估空降兵的獨立作戰能力。

作為一支由空降部隊改編而來的作戰部隊,第十戰鬥單位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獨立作戰能力,各級指揮官也非常擅長單獨作戰。更重要的是,李東石的指揮方式也非常適合獨立作戰。按照作戰任務的時候,李東石仍然保留了在空降153旅的指揮風格,即讓各級指揮官充分了解他的作戰意圖,知道該如何打贏這場戰鬥。如此一來,與後方失去聯絡後,各戰鬥單位仍然能夠準確無誤完成作戰任務。

可以說,這也正是裴承毅把第十戰鬥單位放在戰場中央的原因。

從裴承毅的部署來看,第十戰鬥單位從一開始就擔負起了銜接兩個方向的重任,因此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有很大的靈活性,需要指揮官根據局勢做出準確判斷。雖然凌雲霄也有這樣的才能,不會比李東石差,但是他指揮的第一戰鬥單位更像是一隻捏緊了的拳頭,能在攻堅作戰中發揮最大的戰鬥力,不然裴承毅也不會讓第一戰鬥單位去強攻錫爾特。第十戰鬥單位的獨立戰鬥能力,賦予了他們最靈活的作戰方式。

由此可見,在用兵與知兵方面,沒有在基層部隊服役的裴承毅反而超過了杜奇威。

事實上,杜奇威也沒有選擇。

按照他的最初安排,第7步兵師的任務是前往以色列,代替以軍守衛戈蘭高地,並且保護美以聯軍的後勤保障線。毋庸置疑,這是第7步兵師最擅長的作戰任務,也是最能發揮第7步兵師戰鬥力的作戰方式。因為戰場情況突變,杜奇威不得不把第7步兵師派往迪亞巴克爾,當時他的想法也是讓第7步兵師固守迪亞巴克爾,所以杜奇威壓根就沒有考慮用這支戰場防禦的部隊去攻打第十戰鬥單位駐守的巴特曼。由此可見,杜奇威不是不了解他手裡的作戰部隊,而是在長遠謀劃與總體局勢把握上稍遜一籌,沒能像裴承毅那樣,準確把握戰局走向。

當然,這種差別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

8日凌晨,巴特曼方向上的戰鬥還未分出勝負,奧斯曼尼耶方向上的戰鬥就打響了。

不管怎麼說,這次杜奇威沒有犯錯。

決定讓第7步兵師攻打巴特曼的時候,杜奇威就知道裴承毅不會用一隻拳頭作戰,在右拳進行格擋的時候,肯定會用左拳還擊,只有左拳打出威風來,才能讓對手不得不把更多的力氣用在格擋上,從而減輕右側受到的壓力。正是如此,杜奇威在7日傍晚就給第2裝甲師與第4步兵師下了一條死命令,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奧斯曼尼耶,並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反攻巴赫切與伊斯拉希耶,爭取在第八戰鬥單位的防線上打開缺口,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從這番部署中就能看出,杜奇威確實是一個不簡單的指揮官。

以當時的情況,杜奇威肯定料到裴承毅會讓第八戰鬥單位猛攻奧斯曼尼耶,從而用最少的兵力牽制住2個美軍主力師。說簡單一點,如果裴承毅讓第八戰鬥單位死守防線,擋住2個美軍主力師的機會幾乎為零。積極主動的進攻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讓裴承毅能夠把另外一個戰鬥單位,也就是第五戰鬥單位放在別的方向上,讓其發揮關鍵作用。按照杜奇威的預料,裴承毅有兩個選擇,一是讓第五戰鬥單位北上攻打安卡拉,切斷第7步兵師的後勤補給線,二是直接攻打伊斯肯德倫,打下美軍的重要補給中心,同時解放被限制在這個方向上的第八戰鬥單位。

最初的時候,杜奇威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不管怎麼說,裴承毅要想在東面的戰場上取得勝利,就得設法破壞美軍的後勤線,讓美軍在後方花費更多的力氣。如果能夠擴大戰線,迫使美土聯軍將更多的部隊用於防禦,更能體現攻打伊斯肯德倫的價值。問題是,攻打伊斯肯德倫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戰場空間過於狹窄,根本容不下2個戰鬥單位與2個美軍主力師。因為敘軍已經在邊境線上設置了長達上百千米的雷場,所杜奇威有理由相信,裴承毅不會用第五戰鬥單位攻打伊斯肯德倫。奧斯曼尼耶方向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即要想展開部隊的話,就得向北拓展戰場範圍,從而將寬大的右翼暴露在美土聯軍面前,所以杜奇威也認為,裴承毅不大可能用第五戰鬥單位去攻打奧斯曼尼耶。

排除了這些可能之後,裴承毅只剩下了一個選擇。

當然,用1個戰鬥單位進攻安卡拉確實不太現實。

問題是,不見得一定要打下安卡拉才能贏得勝利。按照杜奇威的判斷,第五戰鬥單位只需要北上100多千米,攻佔馬拉蒂亞就能徹底改變戰場局勢。原因非常簡單,第7步兵師與東面所有土軍的後勤保障物資都需要經過馬拉蒂亞轉運,只要能夠打下這座城市,就能切斷美土聯軍的後勤保障,然後等待美土聯軍主動放棄迪亞巴克爾。一切順利的話,用不了一個月,共和國軍隊就將佔領加濟安泰普以東、托羅斯山脈以南的整片地區。

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必須迫使裴承毅把第五戰鬥單位留在伊斯肯德倫這邊。

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讓第2裝甲師與第4步兵師在防禦中發起積極主動的反擊,撕開第八戰鬥單位的防線。

這次,杜奇威的戰術收到了成效。

天色還未放亮,第五戰鬥單位的作戰部隊就出現在了戰場上,只是沒有出現在杜奇威預料的伊斯肯德倫東北面,也沒有去填補第八戰鬥單位防線上的漏洞,而是從奧斯曼尼耶的北面發起了猛攻。

天亮後不久,杜奇威收到了準確情報。

從北面攻打奧斯曼尼耶的是第五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

很快,情報參謀送來了確切消息。第五戰鬥單位的主力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