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零七章 大膽設想

雖然裴承毅用不著考慮技術上的問題,但是他必須知道這東西能不能派上用場。

「非常可惜,聽老劉說,時間太緊迫了,如果在正式投入使用前進行測試的話,恐怕到戰爭結束都用不上。」張孝瓏回答得非常直接,「老劉還讓我告訴你,局裡已經用計算機做了模擬實驗,在海灣那種相對平靜的封閉海域使用的話,風險不是很大,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是也不能保證不出問題。」

既然裴承毅說了出來,張孝瓏也就沒有浪費口水。

「看來,你們是在考驗我的膽量啊。」

「不管怎麼說,這是個機會。」張孝瓏與裴承毅合作過,知道裴承毅是為人。「開戰之後,我們一直在搜集與後勤保障有關的信息。從已經掌握的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不是缺乏投送力量,而是沒有能夠、或者說是無法合理的使用我們的兵力投送力量。以空運第八戰鬥單位的行動來說,如果能夠將空運的距離縮短到兩千千米以內,就能將空運效率提高三倍以上,把空運時間縮短一半。戰術空運的問題也很突出,在陸軍能力跟不上的情況下,很多戰術運輸機不得不在機場等待物資,或者空運一些無關緊要的物資。」

裴承毅嘆了口氣,說道:「你的意思是,問題出現了戰略與戰術這兩個環節之間?」

張孝瓏點了點頭,說道,「毫無疑問,這兩個環節沒有銜接好,導致我們的兵力投送能力大打折扣。雖然我沒有參與這個項目的開發工作,但是就我所知,當年老李答應參與這個項目,並且負責系統工作,就是因為該項目能夠解決我軍後勤保障中最嚴重的問題。這幾天的戰鬥也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張孝瓏的說法,裴承毅沒有發表意見。

當然,他不可能否認張孝瓏提到的問題。

雖然此時的共和國要比20多年前的美國幸運得多,不但能夠借用伊朗與伊拉克的軍事基地,還能充分利用兩個國家的數個大型港口,基本上解決了海運的問題。另外,伊朗與伊拉克都有比較完善的鐵路與公路交通系統。問題是,用卡車運輸物資,已經不再是共和國軍隊的主要保障手段了。更重要的是,在土耳其山區的作戰行動中,從地面運送物資的風險非常大。除了讓伊朗與伊拉克軍隊擔負起部分後勤保障工作之外,主要的作戰物資仍然得依靠空運。

問題就出在了這個地方。

不管是伊朗的霍梅尼港,還是伊拉克的巴士拉港,從港口的碼頭到最近的機場的運輸系統都不夠完善。說直接一點,送到碼頭上的物資,往往無法及時送到機場,也就無法及時交付給承擔空運任務的後勤保障部隊。

如果在10年前,哪怕是5年前,這還不是問題。

當時,共和國面對的最多是印度這樣的地區性強國,而不是美國。

從6月30日開始,才打了幾天的地面戰鬥已經證明,在與美國的戰爭中,速度已經成為了致勝的關鍵。可以說,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往往幾個小時就能決定一場重大戰鬥、甚至是關鍵戰役的勝負。比如攻打卡瓦爾的戰鬥用了不到1個小時,而這場戰鬥最終決定了2個美軍旅上萬名官兵的命運。

高節奏的戰鬥,對後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只要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後勤保障工作,才有更大的把握擊敗對手。

作為指揮官,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事實上,共和國軍隊到這個時候還保持著優勢,就是因為後勤保障的效率超過了美國軍隊。

「海上平台」的意義也在這個地方。

前面已經提到,共和國搞的「海上平台」,不但是一個可以供戰術運輸機起降的浮動式海上機場,還是一個具有綜合保障能力的作戰平台。在組成海上平台的8艘投送艦中,只有6艘用來串聯成平台的主體部分,另外2艘則用來構件平台的「活動碼頭」。說直接點,其他運輸船隻將與這兩艘投送艦對接,由這2艘投送艦把物資送上平台。在採用首位對接與側舷並靠的情況下,2艘投送艦可以同時轉運6艘貨輪上的物資,並且以非常高的效率把物資送上平台。與港口相比,這就好比把機場建在碼頭旁邊一樣,貨物從船上卸下來後,就能裝進運輸機的貨艙,運輸效率可想而知。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強大的物資轉運能力,才是「海上平台」價值的根本所在。

如果為了支持航空作戰,「海上平台」的效率肯定比不上航母,畢竟在需要考慮遭遇敵襲的情況下,「海上平台」的生存能力就太值得懷疑了。如果僅僅為了投送作戰部隊,「海上平台」則遠遠比不上兩棲攻擊艦隊,不管怎麼說,「海上平台」不可能像兩棲攻擊艦隊那樣到敵人的海岸線附近活動。如果比拚絕對的物資轉運能力,「海上平台」則比不上擁有完善裝卸設施的海軍基地,不管怎麼說,「海上平台」的容納能力都非常有限。但是在這種需要快速轉運物資的時候,「海上平台」的地位就是不可取代的。

按照張孝瓏提供的數據,在1200米長的跑道上,至少可以同時讓40架DZ-25E這樣的垂直起降運輸機執行裝卸作業,並且在裝載貨物的時候補充電能。如此一來,在按照正常載重量起飛的情況下,只要空運距離不超過1500千米,就不需要在前線補充電能,從而大大縮短了運輸周期。因為40個起降點附近都有充電設備、也有完善的物資裝卸設備、還有專門的物資轉運通道,所以一個裝載周期不超過30分鐘。也就是說,如果有足夠的DZ-25E運輸機,平均每30分鐘就能送出一批貨物。按照每架DZ-25E一次運送30噸貨物計算,平均每小時就能送出2400噸貨物。當然,這個數據在設計的時候就確定了下來,因為在完全依靠投送艦上的裝卸工具的情況下,卸下6艘載重量為10萬噸的大型貨輪的全部物資,大約需要1周的時間,而組成平台的6艘投送艦大約能夠容納其中的三分之一的貨物,因此剩下的貨物大約是40萬噸。如果不考慮運輸機的情況,即整個平台一直以最高效率工作,送出這些物資則需要大約167個小時,也就是1周。因為再次與貨輪對接前,2艘投送艦需要時間對裝卸工具進行全面檢修,大約需要3天半的時間,所以當儲存在平台里的物資全部投送出去的時候,第二批貨輪也開始卸貨了。當然,這是按照最高效率計算的,而實際作戰效率能夠達到最高效率的60%就是個奇蹟了。

事實上,這絕對能讓裴承毅心動。

按照理想情況下的60%計算,只要投入320架DZ-25E,組成8個機群,讓其中6個機群執行運輸任務,2個機群進行維護,就能以每天34560噸的速度,向土耳其東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投送作戰物資。

這是個什麼概念?

第八戰鬥單位1天最多消耗15000噸物資,如果沒有遇到激烈戰鬥,最多消耗1000噸物資,在沒有戰鬥的情況下,最多消耗1500噸物資。也就是說,即便在與敵人打得最激烈的時候,34560噸的物資補給能力也能滿足2支戰鬥單位的需求。算上地面與戰略空運投送的物資,以及不可能同時在幾個方向上與敵人激戰,同時保證6到8支戰鬥單位在前線作戰都不是問題。

當然,實際情況可能更加理想。

如果能夠更加合理的利用「海上平台」,即利用40%的戰術空運空隙時間,讓Y-16這種能夠在1000米跑道上起降的大型運輸機向前線空運或者空投物資,就能將平台的投送能力提高到理想情況下的80%左右(因為不可能同時讓40架Y-16降落或者起飛,甚至無法在甲板上擺放10架Y-16,所以使用Y-16的空運效率肯定比使用DZ-25E的低得多),將日投送能力提高到46080噸,從而保證8到10個戰鬥單位在前線作戰。

也就是說,只要合理利用「海上平台」,就算共和國陸軍的主力部隊全數殺過來,也不需要為後勤保障發愁。

對於因為缺兵少將而不得不時刻想到節衣縮食的裴承毅來說,真要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後勤保障問題,恐怕他會冒任何險。

考慮好後,裴承毅朝張孝瓏看了過去,說道:「如果立即採取行動的話,什麼時候能夠讓『海上基地』投入使用?」

「最快也得等上一周。」

聽到這話,裴承毅立即鎖緊了眉頭。真要等上一周的話,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事實上,別說一周,連3天都等不了。按照裴承毅的估計,杜奇威正在安排第二輪轟炸,2個美國陸軍王牌師將在7日凌晨投入戰鬥,而江晚承的第五戰鬥單位最快也要到8日凌晨才能殺上戰場。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8日凌晨解決後勤保障問題,不管「海上平台」的投送能力有多麼強大,也難以發揮作用。

「當然,前提條件是現在才採取行動。」在裴承毅驚訝與疑惑的注視下,張孝瓏不急不慢的說道,「快速戰略投送艦隊沒有參與前幾次行動,主要就是需要時間進行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