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零三章 被動應戰

因為局面已經明朗,所以在這個時候,杜奇威反而輕鬆了下來。

在他看來,裴承毅無論如何也不會拋棄敘利亞。或者說,共和國當局不可能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庫爾德人問題而犧牲掉敘利亞。

收到第二戰鬥單位從哈塞克南下的消息時,杜奇威不但沒有緊張,反而更加輕鬆了。

這一情況完全證明了他的判斷,即裴承毅無論如何也不會丟下敘利亞。

當然,沒有什麼杜奇威高興的。準確的說,還沒有到高興的時候。

作為聯軍最高指揮官,杜奇威非常清楚眼前的局勢。看上去,以色列突然參戰,佔到了很大的便宜。實際上,對美以聯軍有利的局面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改變。杜奇威可以懷疑敘利亞軍隊的戰鬥力,可他絕對不會懷疑共和國軍隊的戰鬥力,特別是運動能力。第九戰鬥單位早就嚴陣以待,第二戰鬥單位肯定會以運動戰的方式協助防禦。如果達揚不能充分利用前面10多個小時,等到第二戰鬥單位趕到,美以聯軍就將由主動變為被動,能否取勝就將成為懸念。

到時候,成為懸念的還不僅僅是大馬士革南面的戰鬥。

因為戈蘭高地方向上的戰鬥打響之後,駐紮在哈塞克的第二戰鬥單位就出發了,所以杜奇威有理由相信,裴承毅早就猜到他會在5日凌晨採取行動,並且提前做好了準備,不然之前在北面佯動的第二戰鬥單位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做出反應。

想到這裡,杜奇威不得不有所擔心。

如果裴承毅在4日夜間、甚至更早的時候就猜到美以聯軍將在5日凌晨動手,他為什麼不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行動?

戰爭理由嗎?

簡直是狗屁不通,CIA與摩薩得可以導演一出鬧劇,軍情局肯定能夠如法炮製。

把主動權留給對手,這顯然不符合裴承毅的一貫風格。

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裴承毅壓根不想要主動權。或者說,杜奇威捏著的不是主宰戰爭進程的主動權,而是一根已經被點燃了的導火索。

果真如此的話,此時美以聯軍做的一切,都在裴承毅的預料之中,而且正是裴承毅希望看到的。也就是說,裴承毅肯定有更加長遠的打算,為了達到目的,他不但要想方設法的迫使杜奇威在南線開打,還要讓杜奇威認為已經扭轉了局面。

這個想法,讓杜奇威出了一身冷汗。

如果與他對陣的是其他人,哪怕是袁晨皓,或者蘇勁輝,杜奇威也會立即否決開始的念頭。問題是,站在他對面的是讓他吃了幾次大虧的裴承毅。半島戰爭與印度戰爭的教訓還歷歷在目,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裴承毅絕對是一個能夠在開戰的時候就能為如何結束戰爭做打算的將軍。杜奇威多次慘敗,輸的都不是戰術指揮才能,而是戰略判斷、以及戰局把握能力。事實上,裴承毅本來就不是一個喜歡在戰術上做文章的指揮官。嚴格說來,從半島戰爭開始,幾次很有創意的戰術行動基本上都與裴承毅無關,他只負責提出目的,具體的戰術策劃都是由他手下的參謀完成的。

毫無疑問,如此大的破綻,肯定是裴承毅有意暴露出來的。

想到這裡,杜奇威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因為他知道,錯誤的行動,只能帶來更加慘痛的失敗。更重要的是,裴承毅能夠對戰局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也就有能力斷定對手在慌亂之中可能採取的行動,從而做好相應準備。

強迫著自己冷靜下來之後,杜奇威把地面戰鬥打響以來的交戰過程梳理了一遍。

因為是回憶過去的戰鬥,所以杜奇威可以盡量客觀一點。

當他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來觀察已經結束的戰鬥時,才猛然發現,共和國軍隊的進攻不但行雲流水般的順暢,而且環環相扣,幾乎沒有什麼破綻。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各路進攻行動都進行得井井有條,簡直就像是一支部隊在作戰。不管杜奇威是否願意,都得承認,裴承毅策划進攻的能力絕對是無與倫比的。

一個這麼出色的指揮官,肯定不應該忽略最重要的方向。

事實上,共和國軍隊在北面攻得越猛,表明裴承毅越不想輸掉南面的戰鬥,因為只有在北面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他才能在南面有所作為。從整體戰略上講,只要共和國當局不打算向幹掉韓國那樣幹掉以色列,就不會對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抱任何幻想。因為共和國當局確實不可能滅掉以色列,所以最終的結果不會對共和國好到哪裡去。在此情況下,不管裴承毅是否願意,都得做好半途而廢的準備。為了最大限度的確保國家利益,他只能在北面戰場上大做文章。

也就是說,在裴承毅眼裡,南面才是次要方向。

想明白這一點,杜奇威就猛然覺悟了。

顯然,這就是裴承毅把袁晨皓派往伊朗的根本目的。在此之前,杜奇威一直認為,裴承毅的這個安排是為了掩人耳目,到時候將有他親自指揮南線戰鬥。現在看來,裴承毅根本沒有把精力放在戰術指揮上!

果真如此的話,南線的戰鬥就沒有多少意義了。

回到現實上來,杜奇威馬上肯定了這個猜測。

換個角度就不能發現,裴承毅在斷定美以聯軍要發動進攻之後,沒有積極主動的打響南面的戰鬥,不是不想掌握主動權,而是不能掌握主動權。只有讓美以聯軍率先進攻,才能讓杜奇威相信,能夠在南面打一場決定勝負的快速突擊戰,把寶貴的兵力送往以色列,導致北線戰場缺兵少將。這個時候,裴承毅沒有掩飾他的戰略意圖,以戰略空運的方式把第八戰鬥單位送往敘利亞北面的阿勒頗,一是欲蓋彌彰,讓杜奇威認為南面有機可乘,或者讓杜奇威認為,這個戰鬥部隊的任務就是守住敘利亞北面,擋住盤踞在土耳其南面的美軍,解決第九戰鬥單位與第二戰鬥單位的後顧之憂。當然,這也可能是在為進攻伊斯肯德倫,對土耳其進行戰略圍剿做準備。即便退一萬步,裴承毅也可以用該部隊向北突擊,把目標對準土耳其首都。

到這裡,杜奇威已經回到了幾天前的判斷上,即裴承毅的真正目的是攻打安卡拉。

等他想到這一點的時候,NSA送來了一份情報。

部署在共和國遼寧省的第五戰鬥單位的作戰部隊正在前往最近的空軍基地,而運送第八戰鬥單位的戰略運輸機群已經開始第二輪空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八戰鬥單位的大部分部隊都將在數個小時後到達阿勒頗。也就是說,那些戰略運輸機很有可能直接飛往共和國東北地區的空軍基地,開始運送第五戰鬥單位。

因為戰略運輸機的出動強度不如戰術運輸機,而且從遼寧到阿勒頗的距離遠得多,所以NSA估計,運送第五戰鬥單位需要40多個小時,大約是運送第八戰鬥單位的兩倍。即便如此,在7月7日之前,第五戰鬥單位都能全部到達阿勒頗。

毋庸置疑,這不是什麼好消息。

雖然杜奇威有理由相信,裴承毅不可能讓一個戰鬥單位去攻打安卡拉,畢竟從阿勒頗到安卡拉的直線距離超過了600千米,因為沿途道路崎嶇,所以實際公路里程肯定在1200千米以上,沿途還有大量土軍,別說是名不見經傳的第八戰鬥單位,就算是以打硬仗出名的第一戰鬥單位都不見得能夠到達安卡拉,更不可能攻下安卡拉。但是杜奇威必須考慮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裴承毅讓兩支戰鬥單位輪番進攻。為了保證部隊的持續戰鬥力,也應該讓兩支戰鬥單位輪番衝鋒陷陣。如此一來,裴承毅很有可能在6日凌晨,甚至在5日夜間就讓第八戰鬥單位從阿勒頗出發。

在杜奇威做出這個猜測的時候,空軍的戰略偵察機發來了更加準確的情報。

到達阿勒頗的第八戰鬥單位的作戰部隊在前往北面的進攻陣地前,都到設置在空軍基地附近的倉庫領取了大約10天的作戰物資。

毋庸置疑,這是最明顯不過的進攻信號了。

當然,杜奇威還沒有到手忙腳亂的地步。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運送第2裝甲師(也就是當年巴頓將軍的那個師)與第4步兵師的快速船隊就將到達伊斯肯德倫。因為採用了最新的快速滾裝貨輪,所以2個美軍司號上岸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

杜奇威可以懷疑其他陸軍部隊,卻不會懷疑這兩支部隊。

第2裝甲師的大名就不用多說了,在美國陸軍中的地位相當於共和國陸軍的39軍,長期駐紮本土,單位保衛本土的要職。作為巴頓將軍親手組建,而且跟隨他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所有戰鬥,還在20世紀90年代處的海灣戰爭中拔得頭籌的王牌部隊,該師一貫以作戰勇猛而聞名天下。第4步兵師也不用多說,該師的前身是第10山地步兵師,在伊朗戰爭前為了麻痹敵人與第4數字化步兵師交換了番號。伊朗戰爭後,美軍統一番號,該師才正式獲得現在的番號。可以說,這是美軍中最擅長打山地戰的部隊,而且也是最擅長在惡劣條件下打防禦戰的部隊。

杜奇威優先調遣這兩支部隊,就是要在北面有所作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