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一百零二章 第二戰線

7月5日凌晨,在戈蘭高地東面敘以軍事分界線上響起的槍聲證明了一件事情,即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下,原本臃腫不堪、效率低下的情報機構,也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為果斷迅速的行動單位。

因為認為策劃的痕迹過於明顯,所以雙方都不想去深究到底是誰打了第一槍。

當然,公共新聞媒體還是得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一番。

直到幾十年之後,仍然有不少西方新聞媒體認為,打第一槍的是敘利亞。在一些西方學者眼裡,敘利亞當局有至少5點理由挑起戰爭。一是敘利亞當局一直在為重新控制戈蘭高地努力。二是大馬士革距離前線太近,沒有任何安全保證。三是敘利亞在3年前吃過一場敗仗,復仇心切。四是敘利亞這些年來的國防建設初有成效,軍隊恢複了信心。最後就是敘利亞想成為阿拉伯世界的新核心,需要在軍事行動有所建樹。按照西方新聞媒體的說法,別說5點理由,其中任何一點理由都能讓敘利亞主動挑起戰爭。

作為阿拉伯國家的新聞媒體,半島電視台與西方同行截然相反,一直堅持認為挑起戰爭的是以色列,而不是敘利亞。半島電視台沒有做太多的分析,只提到了一點,即衝突爆發前,戈蘭高地上的以軍已經進入進攻陣地,剛剛抵達以色列的2個美軍陸戰師也先後到達戈蘭高地,其中1個陸戰師還做好了戰鬥準備。

因為直接當事人沒有出面澄清,有能力搞清真相的機構也沒有採取行動,所以到底是誰讓以色列捲入了這場中東地區在21世紀上半葉規模最大的戰爭,就算新聞媒體說得再詳細,也沒人可以下定論。

事實上,誰打的第一槍並不重要。

以色列必須參戰,再不行動,就只能坐著等死了。敘利亞也想趁此機會有所為,至少要洗刷3年前的恥辱,自然希望以色列更加積極一點。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場雙方都「期待已久」的戰爭。

落到實際問題上,就沒有那麼輕鬆了。

與2038年的敘以戰爭相比,因為失去了突然性,所以衝突爆發後,首先發力的是以色列陸軍的遠程炮兵,然後才是以色列空軍。問題是,敘利亞軍隊也不是2038年時的那支軍隊了。在以色列發起進攻前,敘利亞軍隊就做好了戰鬥準備,所以在以色列陸軍的遠程炮兵炮擊大馬士革以南地區的敘軍防空陣地的時候,敘利亞的防空部隊已經撤走,而且敘利亞陸軍的遠程炮兵立即進行了反擊。

誰也沒有想到,這場高科技戰爭,會由遠程炮兵首先交手。

當然,雙方的遠程炮兵各有千球。

因為以色列是「有核國家」,而且擁有不俗的科技實力,又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國,所以除了戰略打擊武器之外,以色列幾乎能夠獲得美國的一切武器裝備。正是如此,以色列成為了中東地區第一個裝備了電磁炮系統的國家。嚴格說來,因為電磁炮系統包含了移動式供電系統,所以到戰爭爆發的時候,以色列還是中東地區唯一裝備了電磁炮系統的國家。與共和國陸軍的電磁炮系統一樣,以軍的電磁炮系統可以機動部署。因為國土面積狹小,幾乎沒有戰略縱深,而建造配備大口徑電磁炮的大型戰艦超過了以色列的承受能力,所以以色列軍方像開發了可以搭乘步兵的「梅卡瓦」主戰坦克一樣,別出心裁的弄出了「火力支援艦」,將電磁炮系統放到了大型集裝箱貨輪上,再把這些貨輪部署在近海,從而解決了沒有足夠炮兵陣地的問題。

與以色列相比,敘利亞的遠程炮兵就沒有這麼完備了。

雖然敘利亞與共和國的關係非同一般,但是受《倫敦條約》的限制,共和國無法向非核國家出售移動式供電系統,也就無法為巴基斯坦之外的盟國提供完整的電磁炮系統。針對這一問題,生產電磁炮的廠商提出了解決辦法,即設置固定的炮兵陣地,從大容量民用主幹電網中獲取電能,或者乾脆建立單獨的供電系統。因為移動式供電系統本身就很昂貴,所以這種搞基礎建設的方式不會大幅度增加採購成本。從長遠裝備來來,少了維護費用後,還能降低裝備成本。當然,為了提高炮兵的生存率,每門電磁炮除了有一個主陣地之外,都有數個,甚至數十個備用陣地。因為把原本應該集中部署的電磁炮分散部署,所以整個系統的生存能力並不低。

這場驚心動魄的炮戰,宣告了電磁炮時代的全面到來。

事實上,這也是電磁炮之間的第一場較量。在以往的戰鬥中,電磁炮利用驚人的射程與超強的威力,徹底壓制住了傳統火炮與火箭炮,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戰爭之王。電磁炮到底有多厲害,卻沒人說得清楚。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還是電磁炮第一次對海作戰。

在以軍炮擊敘利亞空軍的防空陣地時,敘利亞陸軍的遠程炮兵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按照無人偵察機與戰略偵察機提供的數據,壓制以軍的炮兵陣地。因為以軍的電磁炮都部署在海上,所以敘軍遠程炮兵打擊的是海上目標。

因為這場炮戰對共和國與美國的影響都很大,所以公布的消息非常有限。

按照以色列方面公布的戰報,在摧毀了30多處防空陣地的情況下,只有一艘「火力支援艦」被對方的反擊炮火擊中,而且損傷不是很嚴重。而按照敘利亞當局公布的戰報,至少在炮戰中擊中了2艘「火力支援艦」,而且擊沉了其中1艘。

事實上,當時被擊中的確實有2艘大型艦船,而且其中一艘確實被擊沉了。

只不過,被擊沉的不是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艦」,而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正在前往特拉維夫港的快速集裝箱貨輪。更重要的是,當時這艘貨輪運送的正是以色列當局需要的彈藥。因此在被炮彈擊中,並且發生了猛烈爆炸之後,被敘利亞當局、以及共和國的情報部門認為是以色列的「火力支援艦」發生了爆炸。

當然,這場炮戰的最大意義不是幹掉了多少艦船。

根據裴承毅回憶,當時對這場戰鬥最感興趣的不是陸軍,而是海軍。戰鬥結束後,林嘯雷就找到胡荊安,索要了與炮戰有關的全部資料,並且讓胡荊安提交了一份詳細的交戰過程報告。雖然胡荊安是聯合司令部的參謀,不聽總參謀部指揮,但他是海軍軍官,所以得服從海軍上將的命令。

也就是在這場炮戰之後,共和國海軍加大了相關領域的研究力度。

同樣的,美國方面也沒有落後。

眾所周知,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問世之後,海戰的面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水面艦艇加強了電磁防護,大量採用了電磁屏蔽系統之後,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幾乎成為了所有制導反艦武器的剋星。對付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辦法不是沒有,只是代價太大。比如使用閉路制導系統的話,不但彈藥的命中率偏低,而且需要彈藥擁有很高的突防速度,大大提高了彈藥的製造成本,每次攻擊花費的彈藥量增加了好幾倍,從而使對海攻擊的總花費增加了幾十倍。

用一些海軍將領的玩笑話來說,如果不能儘快找到廉價的對海打擊方式,恐怕以後只能用採用機械傳動控制系統的戰鬥機使用自由落體炸彈,在飛行員目視的情況下,對海面艦艇進行俯衝轟炸。說直接點,就是用噴氣式飛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術,打一場21世紀的海戰。

所謂的「廉價武器」,除了一些非常有想像力、卻很難實現的「概念武器」之外,最有吸引力的就是電磁炮了。

與其他制海武器相比,電磁炮有射程、有射速、有不錯的投送能力。更重要的是,電磁炮的主要使用非制導彈藥、或者慣性制導等閉路制導彈藥,幾乎不受強制電磁干擾系統的影響。當然,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即電磁炮一般採用高拋彈道,炮彈在落地之前需要兩次通過電離層,因此需要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因為炮彈要重返大氣層,在下落階段會產生很高的溫度,炮彈尖部的駐點溫度甚至在一萬攝氏度以上,所以電磁炮也很難使用複雜的制導炮彈。事實上,共和國與美國開發的制導電磁炮都採用了很特殊的結構,而且在彈道末段採用了減速系統(多半是通過反向火箭發動機來減速),使得炮彈的結構複雜,成本居高不下,使用率也就不會高到哪裡去了。

當然,電磁炮最大的優勢就是炮彈的末段速度非常快。

問題也就在這個地方,因為彈道高,速度快,電磁炮的炮彈很難打擊移動目標。準確的說,是海面高速移動目標。在戰艦的最大速度紛紛向45節、甚至70節靠攏的時候,就算電磁炮在全射程情況下的炮彈飛行時間也不會超過2分鐘,但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算是一艘長度在300米左右的大型航母也能以45節的速度跑出大約4200米,也就是相當於14個艦體長度的距離。算上戰艦轉向等等因素,要想命中1發炮彈,需要讓600發炮彈同時落下。顯然,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正是如此,共和國與美國海軍都在想辦法提高電磁炮的對還打擊效率。

苦於沒有第一手數據,共和國與美國海軍在這方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