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曼淪陷,讓杜奇威徹底絕望。
因為攻佔巴特曼的是第十戰鬥單位的主力部隊,所以杜奇威沒有讓歐洲軍團的主力部隊犯之前的錯誤,即沒有全力突圍,而是撤到錫爾特,等待下一步命令。到這個時候,落入包圍圈不是一個旅的美軍,而是4個旅,大約1個加強師的美軍。
事實上,這一結果,也讓裴承毅吃了一驚。
按照最初的設想,只要圍住最先到達的那支增援部隊,即第1裝甲師的第2旅,然後採用圍點打援的方法,幹掉歐洲軍團的另外幾個旅。因為擔心包圍圈不夠牢固,所以裴承毅沒有想過要一口氣圍住歐洲軍團。既然走到這一步,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只能加強包圍圈的強度,讓凌雲霄與李東石去激發兩支戰鬥單位的潛能。
裴承毅開始調兵遣將,部署圍殲美軍的作戰行動時,杜奇威卻在做另外一件事情,即聯繫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達揚中將。
打到這個地步,杜奇威再也無法指望能在北面取勝。
甚至可以說,要想不在北面輸得太慘,就得儘快在南面開打,迫使裴承毅把更多的作戰部隊用在南線戰場上。要知道,已經到達敘利亞北部地區的第二戰鬥單位隨時有可能殺入土耳其境內,而且裴承毅很有可能在數日之內投入另外2支戰鬥單位,在北線戰場的西面發動一場攻打安卡拉的作戰行動。如果裴承毅一口氣投入5支戰鬥部隊,不管杜奇威做出多大的努力,美軍都無法在小亞細亞的崇山峻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換個角度看,杜奇威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南面採取行動,而且是積極果斷的行動。
由此可見,杜奇威的戰略眼光確實不錯。
因為提前跟洛布林夫人打了招呼,而美國國務院已經展開行動,所以在杜奇威聯繫達揚之前,以色列當局已經有所準備。雖然當時洛布林夫人還沒有給杜奇威最後的答覆,但是杜奇威心裡非常清楚,除非共和黨政府想輸掉這場戰爭,不然蘭德斯與洛布林夫人都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鼓動以色列參戰。
站在以色列當局的立場上,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土耳其是唯一一個與以色列保持良好關係的伊斯蘭國家,如果土耳其完蛋了,阿拉伯世界就將減少一個威脅,敘利亞、伊拉克與伊朗肯定會把矛頭轉向以色列。到時候,就算共和國不會親自出手,以色列也不見得能夠打擺這三個國家。
考慮得再長遠一點。擊敗土耳其之後,敘利亞的國際地位肯定會大大提高,伊拉克也將擺脫伊朗的影響。這兩個阿拉伯國家很有可能走到一起,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成立一個阿拉伯聯邦國(當年敘利亞是第二個加入阿拉伯共和國的,而伊拉克則第三個加入阿拉伯共和國)。也就是說,即便沒有埃及,敘利亞與伊拉克也能成為領頭羊。在此情況下,埃及當局的態度肯定會有所轉變,而如同利比亞、蘇丹、約旦、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卡達與阿曼等等阿拉伯國家都將受到影響。到時候,就算阿拉伯國家無法完成統一,也很有可能形成一個類似於歐盟的國家聯盟。因為阿拉伯國家不存在民族問題,甚至沒有嚴重的宗教派別分歧,所以這個聯盟肯定得建立在一個共同敵人的基礎只上,而這個共同的敵人,很有可能就是以色列。
總而言之,以色列當局不可能坐以待斃。
會談只進行了半個小時,達揚就明確表示,以軍時刻處於戰備狀態,只要政府批准了參戰行動,以軍就能參戰。當然,以軍總參謀長沒有忘記一件重要事情,即已經完成部署的美軍第1陸戰師、以及已經到達東地中海的第2陸戰師能在戰場上發揮多大的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杜奇威的回答非常爽快,即2個美軍陸戰師將跟隨以軍發動進攻,第1陸戰師肯定能在進攻前部署到位,而第2陸戰師將以戰役預備隊的身份,在進攻開始後的12小時之內到達戈蘭高地,並且做好戰鬥準備。大概是對杜奇威的答覆非常滿意,達揚最終同意了杜奇威的建議,即立即下達戰備命令,讓戈蘭高地上的以軍進入進攻陣地。
這麼做,能夠為美以聯軍節約大約12個小時。
正是如此,7月4日下午,裴承毅就收到了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得知2個以色列國防軍的王牌旅正在為進攻做準備,美軍的第1陸戰師正在前往戈蘭高地,而運送第2陸戰師的戰略投送艦隊也進入了特拉維夫港。
可以說,這是裴承毅等了很久的消息。
為了保險期間,裴承毅讓軍情局核實了偵察衛星拍下的照片,並且聯繫了蘇勁輝,讓他派出大型無人偵察機,對戈蘭高地進行航拍。不管怎麼說,偵察機拍下的照片要比偵察衛星拍下的清晰得多。
不到1個小時,軍情局的情報就得到了證實。
以軍確實在進入進攻陣地,到達戈蘭高地的美軍也在為進攻做準備。按照軍情局提供的分析報告,美以聯軍最快能在7月5日凌晨發動進攻,如果考慮到第2陸戰師最快只能在7月5日夜間集結完畢的話,那麼美以聯軍很有可能在7月6日凌晨發動進攻。
當然,裴承毅沒有完全把軍情局的分析報告當回事。
不管怎麼說,軍情局的那些情報分析專家都是坐辦公室的書生,而不是拿槍上戰場上的軍人。在分析情報的時候,軍情局的專家最多只能借鑒以往的戰爭經驗,而不可能像軍人那樣去判斷戰場局勢。
在裴承毅看來,杜奇威肯定不會把進攻行動拖到7月6日凌晨。
原因很簡單,圍攻錫爾特的戰鬥最遲在7月5日夜間開始,如果美以聯軍在7月6日凌晨才發動進攻,裴承毅就能得心應手的調整南面的防禦部署,讓美以聯軍在兩支戰鬥單位組成的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對杜奇威來說,扳回局面的唯一辦法就是儘快發起進攻。
如果不是進攻行動需要充足的準備,恐怕杜奇威會讓美以聯軍在4日夜間發動進攻。
這個時候,擺在裴承毅面前的選擇也有很多。
萬幸的是,他有比較充足的時間。
收到蘇勁輝發來的報告時,裴承毅就與南線指揮官談了一下,主要詢問第九戰鬥單位有沒有能力擋住美以聯軍的進攻。雖然蘇勁輝表示有足夠的信心,但是也非常客觀,即第九戰鬥單位只有2萬兵力,而美以聯軍的總兵力很有可能超過20萬,能在局部戰場上取得近50倍的兵力優勢,所以第九戰鬥單位很有可能守不住大馬士革南面的防線,繼續一支扮演機動防禦力量角色的援軍。蘇勁輝沒有明說,意思卻很明顯,即應該讓一直在敘利亞北面活動的第二戰鬥單位南下。
裴承毅沒有急著答復甦勁輝,而是聯繫了羅少鵬。
對於這位在印度戰爭中表現不那麼突出的將軍,裴承毅只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沒有辦法進行空中機動的情況下,第二戰鬥單位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到達大馬士革以南的敘利亞南部地區,並且在到達之後就投入戰鬥。
這次,羅少鵬給了一個很明確的答覆:12小時。
得到這個答覆,裴承毅才下達命令,即第二戰鬥單位全部前往哈塞克,到達後就要進入最高戰備狀態,在接到命令之後立即南下。
因為蘇勁輝也參加了視頻會議,所以不再需要提醒蘇勁輝。
做好南線安排,裴承毅才找到梅樂馳少將,一同聯繫了空軍司令雷靖鳴。
當著空軍上將的面,裴承毅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動員全部戰略空運力量,在24小時之內將第八戰鬥單位的全部兵力與全部裝備送到敘利亞的阿勒頗,在接下來的48小時之內將第五戰鬥單位、以及支撐兩個戰鬥單位作戰的後勤保障力量送到阿勒頗。
雷靖鳴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指揮風格,當場就命令梅樂馳全力配合。
因為駐紮在廣東的第八戰鬥單位早就做好了準備,所以在接到命令之後,立即就前往最近的機場。
北京時間,7月4日23點30分(巴格達時間是19點30分),也就是裴承毅與雷靖鳴通電話後不到半個小時,第一批運載著第八戰鬥單位官兵的運輸機就離開了廣州郊區的空軍基地。
這次被稱為21世紀前半葉規模最大的戰略空軍就此拉開了帷幕。
共和國空軍如此大的舉動,自然逃不過美軍的監視。
收到消息的時候,杜奇威剛剛聯繫了第1陸戰師的師長,親自部署了作戰任務,正準備聯繫第2陸戰師的師長。
這個消息,沒讓杜奇威感到震驚。
當時,他的第一想法就是,裴承毅已經發現了以軍的行動,並且斷定以軍將主動攻打敘利亞。冷靜下來後,杜奇威馬上意識到,裴承毅在這個時候動用戰略空運力量向前線投送作戰部隊,不是為了鞏固大馬士革南面的防線,而是要在土耳其戰場上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為了證實這個猜測,杜奇威緊急聯繫了迪戈加西亞空軍基地。
數個小時後,從迪戈加西亞空軍基地起飛,在阿拉伯海上空巡邏的預警機發現的情況證實了杜奇威的猜測。從共和國廣東省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