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八十六章 增援部隊

裴承毅請來的不是別人,正是第五戰鬥單位的指揮官江晚承、以及第八戰鬥單位的指揮官王學平。

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裴承毅必須針對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從一開始,裴承毅就知道,僅靠4支戰鬥單位很難打贏這場要在2條戰線上挑戰3個國家的戰爭。制定戰爭計畫的時候,裴承毅就向李存勛提出了進行有限動員、儘快讓所有戰鬥單位做好參戰準備的要求。問題是,誰也沒有想到裴承毅會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天就提出增兵要求。正是如此,裴承毅沒有得到想要的第三戰鬥單位與第四戰鬥單位,只得到了第五戰鬥單位與第八戰鬥單位。不是說這兩支戰鬥單位的實力不夠強大或者指揮官不夠厲害,而是無法及時趕到戰場。

嚴格說來,部署在柬埔寨西哈努克市的第三戰鬥單位與部署在琉球那霸的第四戰鬥單位更加適合前往中東地區作戰。原因無二,這兩支戰鬥單位常駐海外,官兵都知道該如何處理涉外事件,能夠包容與接受不同的民俗文化,懂得在語言不通、習俗不同的情況下處理危險事件。總而言之,派駐海外的戰鬥單位比留在國內的戰鬥單位好得多。換個角度,在面子思想特別嚴重的共和國,沒有理由不把最好的部隊派出去。更重要的是,第三戰鬥單位與第四戰鬥單位都部署在海港城市,而且都有為之服務的戰略投送艦隊或者兩棲突擊艦隊,能夠在接到命令之後迅速趕往前線,不會耽擱太多的時間。

問題是,共和國高層領導不能只考慮一個戰略方向上的需要。

從共和國周邊地區的戰略防禦部署來看,駐紮在西哈努克市的第三戰鬥單位扮演著銜接兩大戰區的作用。在第三戰鬥單位的任務轄區內,不但要配合駐紮在孟加拉灣西岸的第二戰鬥單位鎮守東北印度洋地區,掩護從斯里蘭卡到馬六甲的海上航線,還得與駐紮在廣東的第八戰鬥單位震懾南中國海周邊地區,鎮住早就投靠了美國的菲律賓。更重要的是,第三戰鬥單位還得單獨面向南面,威懾立場上搖擺不定的印度尼西亞,並且應對來自澳大利亞的戰略威脅。

由此可見,第三戰鬥單位的任務非常沉重,在第二戰鬥單位已經派往戰區、美國派兵參戰的情況下,第三戰鬥單位的任務變得更加沉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第三戰鬥單位才會離開南中國海。在恢複裴承毅的時候,李存勛就明確提到,美國在澳大利亞部署了至少1個師的地面部隊,加上這幾年印度尼西亞的政治轉型,第三戰鬥單位必須留駐南海地區。

與第三戰鬥單位一樣,第四戰鬥單位的任務也很沉重。

作為西太平洋戰區唯一的地面部隊,準確的說,是唯一的陸軍部隊,第四戰鬥單位只有三個任務,一是威脅由美國控制的北馬里亞納群島與關島,二是震懾菲律賓、三是阻止日本再度對共和國構成威脅。因為美國在太平洋上擁有足夠大的戰略縱深,除了北馬里亞納群島與關島之外,向東還有大量島嶼,所以第一個任務的實際意義並不明顯,最多只是確保琉球群島以西的東海在共和國的控制之中。雖然菲律賓倒向了美國,成為東南亞地區唯一與共和國對抗的國家,但是作為東南亞崎嶇最貧弱的國家,菲律賓國內問題多多,對共和國基本上沒有威脅。相對而言,最後一個任務,也就是威鎮日本才是第四戰鬥單位長期部署在琉球群島的主要原因。

日本戰爭結束後,美國為了牽制共和國,在這個幾乎徹底報廢的國家身上花費了很大的力氣。2029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名為《人道援助》的涉日法案,正式決定將由美國託管的北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北方九島」(從北到南依次是毛格群島、亞松森島、阿格里漢島、帕甘島、阿拉馬甘島、古關島、薩里甘島、阿納塔漢島與梅迪尼利亞島)無限期租借給日本。僅僅2個月後,第一批日本移民就登上了面積最大的阿格里漢島。因為北馬里亞納群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聯合國授權美國託管,美國並不享有北馬里亞納群島的主權,無權處置北馬里亞納群島,更重要的是,美國國會租借給日本的9座島嶼上有8萬多土著居民,所以《人道援助法案》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之後,共和國率先發表抗議,並且在安理會發起控訴,要求由聯合國決定是否將北馬里亞納群島北方九島租借給日本,而不是由美國單方面裁決。毋庸置疑,只要鬧到聯合國,共和國就有辦法把美國國會批准的法案變成非法行動,因此美國並沒將這件事情交給聯合國。也就是說,美國把北馬里亞納群島北方九島租借給日本的行為本身就沒有法理基礎。

因為在安置土著居民的問題上,美國當局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只是要求北方九島的土著居民在移居南方島嶼、以及在獲得美國國籍上做出選擇,沒有給予土著居民自行決定生存發展的空間,所以在30年代早期,北馬里亞納群島土著居民還到國際法庭控告過美國,並且在國外組織了好幾個「救亡會」,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支救亡會就在共和國控制的琉球群島活動。

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美國當局這麼做,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印度戰爭爆發前,美國一直在積極援助日本,幫助日本進行戰後重建。因為日本本土遭到了嚴重的放射性污染,絕大部分日本人均遭到了致命的輻射或者沾染性污染,1億多日本人將在數年內因癌症病逝,所以在幫助日本進行戰後重建的時候,美國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瀕臨滅絕的「日本人」。事實上,日本人也在自救。非常可惜的是,日本首相村上貞正在完蛋之前做出的努力並沒發揮很大的作用。到戰爭結束前,轉移到南方外島上的日本人不到300萬,而本土還有大約200萬基本健康的日本人。也就是說,日本要想復興,就得把希望寄托在這500萬人身上。因為遭到戰略封鎖,琉球群島又落入了共和國手中,外島的基礎設施非常不完善,別說容納500萬日本人,能夠保證已經轉移的300萬日本人能夠正常生存下去都是個問題。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當局扮演了上帝的角色,開始拯救日本。

雖然北馬里亞納群島的北方九島的面積不是很大,基礎設施也不是很完善,但是對於亟待轉移的200萬日本人來說,這裡無疑是世外桃源。

到2029年底,轉移工作基本完成。

在為日本難民提供生活空間的同時,美國當局還為日本難民提供了自救生產所需的一切物資與勞動工具。別的不說,到2030年初,美國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已經向日本難民轉交了22艘遠洋漁船,並且由駐關島的美國海軍為這些漁船提供燃油與正常維護。按照綠色和平組織在2031年公布的一份調查清單,僅在2030年,日本人捕殺了5000多頭鯨,獲取了大約15萬噸鯨肉。這些食物,足夠養活100萬日本人。如果算上捕獲的魚類,僅通過海洋漁業就能為大約300萬日本人提供充足的食物。

事實上,到2037年,日本已經成為海洋漁業凈輸出國。

雖然日本輸出的水產品,多半是為了換取小麥、稻米、玉米、土豆等等農作物,其基本食物產量仍然只能滿足自需,但是數百萬日本人的濫捕行為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與綠色和平組織等國際機構多次爆發衝突。

從某種意義上講,2033年在聯合國獲得通過的《國際海洋生態法》中,取締了「科學捕鯨」,就是針對日本人的濫捕行為,保護稀有程度比日本人還要高得多的藍鯨、長鬚鯨等珍貴鯨類。

幫助日本難民解決吃飯問題的同時,美國當局也在積極幫助日本人進行本土清理工作。

2033年,第一支清理隊伍登上了日本本土,清理工作正式開始。

雖然在處理戰爭難民的遺骸時,清理隊員遇到了很多問題,在第一批登陸日本的清理隊伍中,近三分之一的隊員精神崩潰。但是這是現實的,而不是在拍電影,也就沒有那些只有在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怪物。

事實上,放射性污染造成的影響遠沒有電影與小說中說得那麼恐怖。

造成污染的主要是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而這些肉眼幾乎見不到的塵埃會隨著降水回到地面,然後滲透到地下,最終離開地表。因為日本地處北溫帶,常年受黑潮影響,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降雨比較充沛,所以大約2到3年,放射性污染就會降低到不足以致命的地步,3到5年就能回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說,這比之前某些科學家提出的,日本需要20年才能恢複元氣的預測短得多。

第一支清理隊伍的主要工作就是確定是否可以進行戰後重建工作。

結論是,除了核設施廢墟附近的放射性污染仍然嚴重超標之外,其他地區的污染已經降到正常水平。因為最後一批留在島上的日本人在2030年年底之前就完蛋了,島上倖存下來的動物與植物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在清理隊員上岸的時候,日本幾乎是一個森林覆蓋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國家。

因為關東平原的地理條件最好,而且受河流眾多影響,環境也最好,所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