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七十一章 不公平的賽跑

偵察衛星突然「失靈」,並沒立即引起NSA的關注。

作為高科技、高投入的尖端軍事裝備系統,在電子設備小型化、系統集成化、模塊化設計等等技術的影響下,軍用衛星系統早已放棄了強調單一功能的發展模式,將越來越多的集中在同一顆衛星或者同一個星座上,導致衛星系統越來越複雜,經常出點小故障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直到4點30分左右,NSA的技術人員才發現了蹊蹺。

在偵察衛星系統發回來的兩組圖像數據中,都出現了一個問題,即針對南亞地區,特別是巴基斯坦南部地區、以及伊朗東南部地區的偵察照片的解析度降低了兩個數量級,也就是由厘米提高到了米。

這絕對不是一般的故障。

導致偵察衛星拍攝圖像的解析度降低的原因有許多,對光學偵察衛星來說,有可能由設備共振、逆光、鏡頭遭到太空垃圾撞擊、信號發送器出現故障等等因素導致發回地面基地的數據出現問題,但是只在某一區域內出現這個問題,就只有可能是兩種原因,一是設備共振,二是遭到干擾。因為人造衛星都在橢圓形軌道上運行,軌道高度不同、飛行速度就不一樣,而近低軌道並不是完全真空化,加上衛星上的系統,有可能出現有規律的震動,而共振現象肯定會出現在橢圓軌道想對應的兩個點上。

NSA的技術人員立即查找了另外一個點上的照片。

結果告訴他,衛星沒有受共振影響,而是被干擾了。

不得不承認,NSA的情報分析員非常嚴謹,雖然閉著眼睛都能想到,偵察衛星肯定受到了干擾,但是在拿到證據前,情報分析員並沒上報。

也就是說,直到4點50分左右,史塔克才掌握這一情況。

這位跟隨杜奇威多年的陸戰隊員立即命令NSA調整數顆衛星的工作軌道,儘快弄清楚南亞地區的情況。他沒有忘記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聯繫杜奇威。

收到史塔克發來的消息,杜奇威立即嚇了一跳。

這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不懂技術,所以杜奇威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的軍事衛星系統遭到了攻擊。雖然發生地點在南亞地區,而且按照NSA提供的數據,受干擾區域的中心在伊朗東南部,因此有理由相信,這起事件與伊朗有密切關係,但是杜奇威沒有任何理由相信,作為一個普通國家,伊朗有能力對付美國的偵察衛星。毋庸置疑,在背後下手的肯定是共和國。更重要的是,戰爭即將爆發,共和國重點對付南亞上空的美國偵察衛星,肯定與裴承毅有關。也就是說,裴承毅已經開始行動了。

做出判斷,不等於找到了對策。

站在杜奇威的立場上,就算知道裴承毅馬上就要出拳,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原因很簡單,他根本就不知道裴承毅會向哪個方向出拳。

與NSA的情報分析員一樣,雖然杜奇威有一萬個理由相信,裴承毅會集中力量打擊扎格羅斯山區的土軍,爭取在地面部隊到達前用空中打擊瓦解土軍的戰鬥力與抵抗意志,但是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杜奇威仍然不敢臆斷。

可以說,這種講求證據的思想早就深入了杜奇威的骨髓。

要知道,在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有的時候必須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做出判斷。

在等待更加確切的消息時,杜奇威親自跟史塔克通了電話,詢問詳細情況。得知偵察衛星只是在南亞地區上空失靈,在其他地區工作正常後,杜奇威立即意識到,這就是戰爭即將爆發的信號。

掛斷電話後,杜奇威再次向土軍發出警告。

雖然土軍已經按照杜奇威在3個多小時前發出的警告進入了戰備狀態,杜奇威再次發出警告的意義並不大,但是杜奇威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要警告土軍,而是要為即將到來的打擊推卸責任。

在此之前的幾個小時,杜奇威一直在關注土軍的行動。

準確的說,是美土聯軍司令部在關注土軍的戰備行動,負責此事的參謀每半個小時就會向杜奇威報告一次情況。雖然杜奇威並不指望土軍能有驚天表現,但是土軍的狀態仍然讓他慘不忍睹。

到3點30分,土軍的前線部隊才進入陣地。

實際上,大部分土軍作戰部隊都沒部署到位。按照杜奇威派往土軍各營級單位的聯絡軍官發回的消息,大部分土軍只是象徵性的進入戰備狀態,並沒嚴格按照戰備要求做好遭受突然打擊的準備。別的不說,半數以上的土軍營級部隊在4點之後仍然呆在營地里,沒有按照要求進入防禦陣地。更讓美軍聯絡軍官感到氣憤的是,在他們提出應該儘快進入陣地的要求之後,土軍指揮官不但沒有採納,還以土軍官兵不能餓著肚皮上戰場、尊重土耳其軍人的權利等等理由加以拒絕。

總的來說,絕大部分土軍官兵壓根沒有把戰爭當回事。

當然,這也沒什麼好指責的。

土軍基層部隊的這種怠慢情緒與軍隊的上層人物有很大的關係。早在28日夜間,杜奇威就再三警告土耳其高層,不要對戰爭抱任何幻想,只要共和國做出戰爭決定,就能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打垮土軍,但是從總理到總參謀長,土耳其高層沒有一個人相信,甚至有人認為杜奇威危言聳聽,無非是想讓土方交出全部指揮權,好讓土軍成為美軍攻打伊拉克與伊朗的開路先鋒。

導致土耳其高層麻痹大意的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敵人還在萬里之外。

雖然共和國當局正在積極為戰爭做準備,但是在杜奇威連番警告的時候,共和國的軍事部署卻沒有這麼積極果斷。到28日夜間,距離土耳其最近的共和國陸軍作戰部隊還在伊拉克西部的沙漠裡面,而距離土耳其最近的共和國海軍艦隊還在波斯灣,共和國空軍的作戰部隊則遠在巴基斯坦。

在土耳其高層眼裡,這絕對不是針對土耳其的進攻部署。

為了讓總理安心,土耳其總參謀長不但親口做出保證,還做了分析,即共和國要想發動機關弄,首先就得集中航空兵,而在海灣活動的3支航母戰鬥群無法為地面部隊提供足夠的空中支援,如果共和國的地面部隊在沒有空中支援與空中掩護的情況下發起進攻,不但別想突破土軍設在東南山區內的防線,還將遭到土耳其空軍的迎頭痛擊。因此土軍總參謀長斷定,只要共和國沒有向前線部署航空兵,戰爭就不會爆發。

受此影響,土耳其總理自然不會把杜奇威的話放在心上。

再次收到杜奇威的警告,土耳其當局仍然沒有當回事。在他們看來,敵人還在幾千千米之外,完全沒有必要為本土安全擔心。

既然土軍不把杜奇威當回事,杜奇威自然不會把土軍當回事。

等待進一步的消息時,杜奇威開始考慮一個非常關鍵、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即要不要把兩個旅的先頭部隊派往土耳其東南部地區。

可以說,這兩個來自歐洲軍團的旅在前期戰鬥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如果別無選擇,必須用美軍去堵槍眼的話,那麼杜奇威就得放棄在敘利亞北部地區的迂迴進攻行動,把重點放在南方戰場上,集中兵力從戈蘭高地向大馬士革進軍,在敘利亞的廣袤沙漠中與共和國陸軍打一場規模浩大的消耗戰。

這也正是杜奇威一直在努力避免出現的情況。不是美軍打不起消耗戰,而是美國承受不起消耗戰。雖然美國多家情報機構都提供了足夠準確的情報,即現在的共和國已經不是20年前的共和國,受青壯年人口急劇減少的影響,國家的戰爭承受能力大不如前,絕對不可能像半島戰爭那樣,用上萬官兵的生命換取一場慘烈勝利,但是杜奇威更有理由相信,在民族文化等影響下,美國肯定會在共和國之前退卻。

不能打消耗戰,就得集中優勢兵力。

問題是,土軍不能指望,情況不會好到哪裡去。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杜奇威必須站在裴承毅的位置上來考慮問題。

裴承毅肯定清楚土軍的情況,知道土軍是軟肋,是突破口。雖然裴承毅沒有理由在扎格羅斯山區投入重兵,甚至不應該把土耳其當成重點打擊對象,不然他也不會把第一支地面部隊放在挨著敘利亞的沙漠裡面,但是杜奇威有理由相信,裴承毅會在土耳其身上打開整場戰爭的突破口,利用土耳其來拖垮對手。

換個位置,杜奇威也會這麼做。

說準確點,在土軍沒什麼好指望的情況下,裴承毅只需要在北面投入1個戰鬥單位就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就算裴承毅沒有足夠的兵力,他也會在部隊上做文章,比如讓最兇悍的第一戰鬥單位去北面,把第九戰鬥單位與第二戰鬥單位派往敘利亞,而讓還沒有到達戰區的第十戰鬥單位當替補。在此情況下,土軍幾乎不可能擋住第一戰鬥單位的犀利進攻,就算不會土崩瓦解,也會被打得千瘡百孔。

到這個時候,如果杜奇威仍然沒有作為,裴承毅就將掌握絕對主動權。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杜奇威幾乎不敢去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