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六十九章 司令官的價值

裴承毅開始調兵遣將,杜奇威也沒閑著。

與洛布林夫人談過之後,杜奇威像是吃了顆定心丸,開始集中精力準備戰鬥。雖然連杜奇威的幾個主要參謀都知道,國務卿的話算不了數,還在國防部任職的史塔克還專門給杜奇威打了電話,提醒這位前上司,不要對聯邦政府抱太大的希望,更不能被洛布林夫人的花言巧語迷住,但是杜奇威根本沒有把參謀與史塔克的警告聽進去,像20年前那樣,以一名軍人的身份投入了這場戰爭。

不管杜奇威是怎麼想的,他首先要做的都是加強情報搜集工作。

因為與國防部的特殊關係,所以在拿到洛布林夫人的授權之前,NSA(美國國家安全局,隸屬於國防部,掌握著美國八成的軍事偵察衛星)就按照杜奇威的吩咐調整了數十顆軍事衛星的軌道,重點監視共和國在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

杜奇威非常清楚,裴承毅不可能完全依靠戰略力量發動戰爭。

雖然杜奇威有理由相信,戰爭初期,裴承毅會利用共和國的戰略打擊力量,特別是戰略轟炸機對付一些高價值目標。哪怕按照共和國國家元首獲得的戰爭授權,不能輕易調動戰略部隊,裴承毅也可以利用部署在國內的重型戰鬥機,以長途奔襲的方式打擊最重要的戰略目標,達到癱瘓敵人指揮機構、摧毀敵軍抵抗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大規模戰爭中,不管是戰略航空兵還是長途奔襲,都不足以完成全部打擊任務,必須動用足夠的戰術航空兵。也就是說,裴承毅必須提前部署戰術航空兵。

既然是部署,就得有所準備。

不管是部署到戰區,還是部署到戰區附近,都得讓軍事基地提前做好準備。

在杜奇威看來,因為共和國在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沒有足以容納發動一次大規模空中打擊的全部作戰飛機的軍事基地,而且共和國當局不會以宣戰的方式發動戰爭,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在戰鬥打響前向戰區部署空中力量,會把戰機部署在戰區附近,也就是鄰近波斯灣的南亞地區。考慮到共和國空軍的主力是J-16與J-17,這兩種第五代戰鬥機在不加油時的對地打擊半徑都在1500千米以上,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後的作戰半徑接近2500千米,如果返航航程適當縮短,足以在一次空中加油之後打擊3500千米外的地面目標,或者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打擊2500千米外的地面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戰鬥機在完成打擊任務之後前往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的空軍基地,那麼部署在共和國西北地區的戰鬥機可以在進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後奔襲土耳其,而部署在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戰鬥機則不用空中加油,可以直接奔襲土耳其。

按照史塔克提供的分析數據,在不考慮持續作戰的情況下,共和國空軍能在第一輪攻擊中投入800架戰術戰鬥機與60架戰略轟炸機,摧毀近4000個高價值目標,而土耳其東南地區值得在第一輪轟炸中打擊的高價值目標不會超過800個。也就是說,共和國空軍可以以5對1的方式確保在第一輪打擊中摧毀打擊範圍內的所有高價值目標。

問題是,不可能不考慮持續作戰的問題。

如果土耳其是那種用一次空襲就能打垮的國家,共和國也不用如此大張旗鼓的製造戰爭氛圍了,美國也不會因此而捲入戰爭。

作為共和國最優秀的指揮官,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指揮官,裴承毅不可能不考慮持續作戰的問題,也就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針對這一情況,杜奇威讓史塔克利用五角大樓的相關部門做了全面分析。

杜奇威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仿照裴承毅的作戰方式,尋找一種最有效率的戰術。

多年的接觸讓杜奇威相信,裴承毅是一個非常注重效率的指揮官。事實上,裴承毅能夠取得如此傲人的軍事成就,關鍵就是重視效率,總能把部隊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勝利。

按照五角大樓的分析結果,裴承毅最有可能在靠後部署航空兵的情況下,提前向戰區內的幾處空軍基地部署地勤人員。也就是說,與杜奇威的猜測相差不大。因為共和國正在與伊拉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所以五角大樓的分析人員認為,裴承毅將藉此機會完成前線的準備工作。更重要的是,演習區域足夠大,不可能監視整個地區,即便能夠監視,也會受演習干擾而無法準確判斷對方的準備工作達到何種程度,只能斷定對方已經做好準備,即航空兵的保障部隊已經部署到位。

如此一來,杜奇威別無選擇,只能盯緊南亞地區的空軍基地。

這次,杜奇威有足夠的信心,能夠在裴承毅採取行動之前有所收穫。

按照NSA提供的數據,共和國空軍、海航與陸航總共只有不到200架加油機,其中由大型民航客機改進而來、能夠一次為8架重型制空戰鬥機或者12架輕型多用途戰鬥機補充上百噸航空燃油的大型加油機只有60架,其餘還有大約100架載油能力在100噸以下的中型加油機,以及近30架專門為小型飛機提供服務的戰術加油機。由此可以算出,即便出動所有加油機,也最多只能支持大約800架戰術戰鬥機。受機場部署能力、為其他支援類飛機提供保障、以及指揮系統的限制,所以不可能一次性動用所有加油機。根據印度戰爭中共和國空軍的表現,能在一次行動中出動40架大型加油機就算非常不錯的了。也就是說,最多只能為400架戰鬥機提供保障,另外400架戰鬥機必須在開戰之前部署到戰區附近,也就是南亞地區的空軍基地。

杜奇威沒有理由懷疑NSA提供的數據。

就算沒有NSA根據多年來搜集的情報總結出來的數據,杜奇威也能通過美國空軍的實力做出類似的判斷,即在一次行動中,美國空軍也最多只能為400架戰術戰鬥機提供空中加油支援,而美國空軍與共和國空軍的實力在伯仲之間,在共和國空軍得到的經費不比美國空軍多多少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擁有比美國空軍高得多的能力。

在此情況下,盯緊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就能及時發現對方發動戰爭的跡象。

正是如此,在梅樂馳去動員各地的航空兵時,NSA以最快的速度發出了警報。

雖然偵察衛星不是萬能的,但是要確定一架軍用運輸機的身份也不是什麼難事。美國研製的光學成相偵察衛星的解析度已經達到0.05米,就算無法由此看清人遠的面貌(因為衛星是在天頂方向上拍照,除非地面上的人仰望天空,不然也拍不到人員的面孔),也能分辨出運輸機上的編號。對照NSA搜集的相關信息,就能確定運輸機的身份。

當然,杜奇威沒有立即當回事。

任何軍事行動前,都會有軍事欺騙。

事實上,這類軍事欺騙往往與前線指揮官沒有多大關係。也就是說,為了保密,裴承毅手下的情報軍官會策劃部署一些軍事欺騙行動,比如讓備受關注的戰區航空司令前往某處軍事基地視察情況。

顯然,這是非常低劣的欺騙手段。

收到NSA的警告後,杜奇威立即讓史塔克去了NSA,要求國家安全局給出更加詳細全面的報告。當然,杜奇威沒有忘記聯繫CIA,希望CIA能夠提供相關情報。只要兩家情報機構提供的情報完全吻合,杜奇威就不沒什麼好懷疑的了。

問題是,情況沒有這麼簡單。

NSA要想提供更加詳細的報告,無非是重新分析偵察衛星發回來的照片,或者從剛剛收到的照片中獲得新的信息。不管怎麼說,NSA是一家靠技術立足的情報機構,搜集情報的主要手段就是偵察衛星這類高科技裝備。

CIA也有技術裝備,而且都是高技術裝備,但是CIA搜集情報的主要手段還是諜報人員。雖然CIA早就針對國際熱點問題,向熱點地區派遣了諜報人員,但是諜報工作本來就非常耗時,CIA不可能在收到命令後立即提供相關情報。

也就是說,杜奇威不可能立即得到肯定的答覆。

作為前線指揮官,杜奇威非常清楚,對手不會因為美國還沒有準備好,而把發起進攻的時間延遲幾天。事實上,如果讓裴承毅知道杜奇威還沒有做好準備,他甚至會提前發起進攻。

對杜奇威來說,他必須在情報不足的情況下做出判斷。

事實上,這也是司令官必須具備的素質。

如果什麼時候都能獲得充足的情報,根本不需要像杜奇威這樣的人來指揮戰爭,任何一名參謀都能完成指揮工作。

擺在杜奇威面前的現實非常殘酷。

可以說,能否準確判斷出裴承毅的戰爭企圖,也就是對方將在什麼時候發動攻擊,將決定戰爭初期的走向,也就是誰能掌握主動權。說直接一點,如果杜奇威立即命令土耳其軍隊進入戰爭狀態,那麼土軍在布防的時候就會露出破綻,讓裴承毅獲得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垮土軍防線的機會。如果完全相反,即杜奇威沒能及時發出戰爭警報,土軍就將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遭到突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