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六十八章 量才為用

送走杜俊勇之後,裴承毅親自給戰區航空兵司令梅樂馳少將打了電話。

作為共和國兩大境外戰區之一,南亞戰區不但肩負著鎮守南亞地區的重任,還面向整個環印度洋地區,在編製上具有很大的獨特性。因為需要面向境外作戰,部隊在編製上以海軍為主,加上新任總參謀長為前海軍司令,所以南亞戰區率先採用新的編製體系,將包括空軍的戰術航空兵、海軍的岸基航空兵與陸軍的支援航空兵集中在一起,由戰區航空兵司令部統一指揮。

按照外界猜測,林嘯雷在南亞戰區搞「試點」,是想藉機對付袁晨皓。

首先在航空兵的編製上做文章,除了航空兵本身就非常複雜之外,還與空軍迅速沒落有關。林嘯雷的初衷肯定想把某位海航將領,比如梁國翔、或者朱榮輝、或者其他某個人安排到戰區航空兵司令的位置上去。非常可惜的是,梁國翔晉陞為海軍中將、朱榮輝在林嘯雷當上總參謀長之後不久就因為健康不佳退役了、楊晉傑去了海航艦載航空兵司令部、狄泊清以梁國翔副手的身份留在了海航。總而言之,在林嘯雷需要派個人去南亞戰區的時候,卻找不到合適人選。

因為戰區航空兵司令的位置不可能一直空著,所以袁晨皓趁此機會推舉空軍少將梅樂馳。

對於這個提議,林嘯雷沒有理由反對。

雖然梅樂馳的資歷比不上樑國翔、朱榮輝等人,但是作為在第四次印巴戰爭、東海戰爭、中南戰爭、半島戰爭、日本戰爭、藏南衝突與印度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仍然是共和國空軍頭號雙料王牌的優秀將領,梅樂馳少將早已名聲在外。因為賈寶國將軍的年紀偏大,所以有人認為他才是雷靖鳴將軍重點培養的接班人。最讓林嘯雷難以拒絕的是,梅樂馳最初是海航飛行員,是在沒有得到海航重用的情況下才去了空軍,並且在空軍表現出了不亞於任何一名海航飛行員的才華。

因為實在是提不出更加理想的人選,所以林嘯雷只能同意這項人事任命。

對梅樂馳來說,到南亞戰區擔任航空兵司令絕對不是壞事。

第三次軍事改革中,空軍受到的影響最大,說得不客氣一點,幾乎淪落為了「二流軍種」。在雷靖鳴做出「全面收縮」、「鞏固基礎」、「重點發展」的發展決策時,梅樂馳等很大一批年輕氣盛的空軍將領均提出了反對意見。實際上,梅樂馳也不年輕了,只是比起雷靖鳴要嫩得多。

按照梅樂馳的想法,空軍的出路不是縮小地盤,而是「合縱連橫」。

用梅樂馳在2037年年底那次決定空軍發展方向的高級將領大會上的話來說:空軍不同於其他軍兵種,是高投入高產出的「高技術依賴度」的軍事力量;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本質不是縮減軍隊規模,而是通過整合軍事力量來提高軍隊的作戰效率,大的發展方向就是整合性質相似的作戰力量,最終消除軍兵種的界線,按照實際作戰需求分配作戰力量;因為改革目的過於長遠,所以第三次軍事改革必然分成幾個階段,甚至會通過第四次軍事改革、乃至第五次軍事改革來實現最終目的;空軍要想在未來的發展中佔據先機,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應該抓住當前的機遇,主動進行力量整合,打破軍種界線,與其他軍種的職能型兵種進行更加深入廣泛的合作。

梅樂馳的觀點沒有錯,提的卻不是時候。

雖然雷靖鳴沒有採納梅樂馳的意見,在此之後的好幾年都沒批准他的晉陞令,甚至在2038年的時候把梅樂馳放到了戰術航空兵司令部下的後勤裝備處,但是誰都知道,雷靖鳴不大沒有貶低梅樂馳,反而給了他一個前程更加光明的安排。作為空軍司令,雷靖鳴不可能不清楚空軍的出路,肯定知道梅樂馳提出的才是空軍的發展方向。問題是,在林嘯雷剛剛出任總參謀長的情況下,空軍搞「合縱連橫」,無疑是自討沒趣、甚至是自尋死路。就算林嘯雷開明大義,也會趁此機會擴大海軍航空兵的影響力、甚至為陸軍航空兵做嫁衣裳,也不會容忍空軍坐大。空軍今後肯定要「合縱連橫」,在編製改革上闖出一番新天地,但是絕對不是現在。雷靖鳴沒有急著提拔梅樂馳,還給了他一個不大不小的教訓,絕對不是在打壓這個得意手下,而是在保護他,免得他過於張揚。

從雷靖鳴後來的安排就看得出來,他絕對沒有打擊梅樂馳的意思。

按照空軍中的傳言,梅樂馳能在2038年調任南亞戰區航空兵司令,除了袁晨皓的積極爭取之後,雷靖鳴的行動至關重要。從實際情況來看,因為梅樂馳的到來,或多或少損害了海軍的利益,壯大了袁晨皓的隊伍,肯定不是林嘯雷願意見到的,所以僅憑袁晨皓的那點影響力,林嘯雷肯定不會讓步。如果加上個空軍司令,就算林嘯雷再不情願,也得給雷靖鳴這個面子。

雷靖鳴這麼做,對梅樂馳來說,等於是「龍入大海」、「鳥上青天」。

更加不容忽視的是,南亞戰區可以說是「一方樂土」,袁晨皓是裴承毅的人,而裴承毅是整個共和國軍隊中唯一有能力抗衡林嘯雷的將領,讓梅樂馳去南亞戰區,等於得到了裴承毅的庇護。換句話說,不管梅樂馳在南亞戰區搞出什麼名堂,只要沒有犯原則性錯誤,林嘯雷就拿他沒辦法。

從長遠來看,因為裴承毅比林嘯雷年輕得多,所以遲早會超越林嘯雷。

僅此一點,雷靖鳴就有理由把梅樂馳派往南亞戰區。

經歷了這番鬥爭,梅樂馳也成熟了許多。

來到南亞戰區後,梅樂馳沒有急著推行他的「大整合」方案,而是腳踏實地的幹了幾年,摸清了戰區的具體情況。直到2040年初,第三次軍事改革第二階段正式開始前,袁晨皓成功申請到在南亞戰區進行試點之後,梅樂馳才提出了「整合航空兵」的改革方案,並且在申報國防部之後得到了高層的大力支持。

按照梅樂馳的規劃,首先花1年的時間完成編製調整。

正是在這1年中,南亞戰區內的常駐航空力量全部整合到了航空兵司令部旗下。

事實上,在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基礎上,隸屬於各戰區的常駐航空兵的規模並不大。南亞戰區內,常駐航空兵僅包括部署在特里凡得琅的1個戰術航空兵聯隊(1個大隊的24架J-16重型制空戰鬥機與1個大隊的24架J-17輕型多用途戰鬥機)、部署在科欽的1個支援航空兵大隊(1個中隊的4架大型預警機、1個中隊的8架加油機、1個中隊的12架戰略運輸機)、部署在斯里蘭卡加勒的1個海航巡邏機聯隊(2個大隊的24架遠程反潛巡邏機與1個大隊的8架戰略偵察機)、部署在吉吉的1個海航戰術戰鬥機聯隊(1個大隊的24架J-16重型制空戰鬥機與1個大隊的24架J-17輕型多用途戰鬥機)、部署在拉合爾的1個陸航支援聯隊(1個大隊的24架DZ-25E垂直起降戰術運輸機與1個大隊的24架DW-26D低空攻擊機)。雖然兵力總量並不少,但是相對於其他戰區,特別是西太平洋戰區,南亞戰區的航空兵規模非常有限。

因為兵力有限,所以整合作戰力量更顯關鍵。

按照梅樂馳的安排,新的編製下,不再區分空軍、海航與陸航,而是按照部隊的作戰能力進行劃分,並且在戰區內靈活部署。

為了提高部隊的適應能力,確保戰鬥力同步到位,在2040年到2041年間,南亞戰區內的航空兵進行了近30次演習與跨基地演練,所有作戰單位都在戰區內轉了一圈,在每處基地至少部署15天,並且與2支以上的兄弟部隊聯合部署與聯合訓練。

搞這些事情的時候,梅樂馳還給共和國惹了不少麻煩。

比如在2040年7月,由戰區航空兵司令部策劃的一次「拉練」中,部署在加勒的遠程反潛巡邏機與戰略偵察機在部署在科欽的加油機的支持下,飛越了大半個印度洋,到澳大利亞西部海域轉了一圈,搞得澳大利亞總理在4個小時之內3次聯繫共和國元首,要求共和國立即停止這種挑釁行動。

梅樂馳如此積極,不是為了戰爭,而是想找回浪費的時間。

用他在回憶錄中的話來說,如果在2038年開始整合戰區航空兵,到2040年底就完成了基本工作。

由此可見,梅樂馳是歪打正著。

到2041年初,南亞戰區航空兵已經統一在了一個司令部之下,而且具有相對完備的聯合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新的指揮體系也隨著新的編製誕生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指揮體系的確立,才是新編製的根本。

作為空軍將領,梅樂馳不可能不知道指揮體系的重要性。要想把軍隊的戰鬥力發揮出來,靠的就是指揮。不管編製多麼完備到位,如果沒有良好的指揮,別說打勝仗,能夠算得上軍事力量就不錯了。

正是如此,進行編製調整的時候,梅樂馳就把重點放在了指揮體系的建設上。

因為他是雷靖鳴派來的,而且是戰區司令與空軍司令溝通的中間人物,所以梅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