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五十七章 強中自有強中手

如果說戰術靈活多變的話,那麼戰略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印度戰爭之後,世界格局一目了然。雖然在普通人看來,順利擊敗印度之後,共和國進入巔峰時期,肯定會在霸佔了東亞、東南亞與南亞的基礎上,迅速對外擴張,在北面的蒙古、東面的西太平洋、南面的菲律賓與澳大利亞、西面的中亞與中東,乃至更加遙遠的南美洲與非洲大陸上有所作為,但是真正的政治家都知道,在長達20年的戰略擴張期之後,共和國確實達到了現階段的鼎盛時期,卻不會繼續擴張。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國際局勢悄然轉變。

毋庸置疑,共和國的頭號強敵仍然是美國。

與共和國相比,美國則經歷了長達20年的衰退期。可以說,共和國在戰略上每前進一步就等於美國退一步。西太平洋上,美國已經退出了第一島鏈,在第二島鏈上也只能勉強站穩腳跟。西南太平洋上,雖然印度尼西亞仍然保持中立,沒有與共和國締結盟約,但是美國已經全面退守澳洲大陸,把印度尼西亞當成了雙方的緩衝區。印度洋上,除了孤懸的迪戈加西亞之外,美國只能在紅海南部與澳大利亞西部地區還有幾處軍事基地。美國針對共和國的戰略包圍圈已經徹底崩潰,戰略優勢不再明顯。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短短20年,美國與共和國的戰略關係已經徹底改變,由強弱分明變成了強強對立。

在此情況下,美國需要的就是一個機會。

事實上,伊朗戰爭之後,美國等的就是一個機會。

半島戰爭中,美國迅速收手;日本戰爭期間,美國見死不救;印度戰爭中,美國袖手旁觀;事實上不是美國不想插手,而是美國當局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不管怎麼說,這三場戰爭都是由共和國主導的戰爭,就算美國拼出全部力量,有可能在戰爭中挫敗共和國,也要為此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甚至會在毫無勝算的情況下與共和國直接開戰,最終讓美國的干預行動變得毫無意義。

美國需要機會,但是不需要共和國「提供」的機會。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需要的是親手創造的機會。換句話說,精通國際鬥爭與大國博弈的美國當局非常清楚,只有在掌握了主動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扳倒共和國。而要掌握主動權,就得親手創造機會。事實上,在大國鬥爭中,對手的任何破綻都有可能是圈套,共和國能夠在短短20年內迅速崛起,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幫助共和國登上輝煌巔峰的所有機會都是由共和國當局親手創造的,而不是別人給予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在21世紀最有才華的總統親手策划了中東戰爭。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資料,排除運氣等等因素之後,布蘭迪諾完全算得上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有才華的總統之一。換句話說,布蘭迪諾差的就是運氣。說直接點,如果他面對的不是共和國有史以來最有野心的元首,他的成就肯定會非常矚目,甚至有可能成位國會山上的第五位總統。也正是如此,在普通人看來,布蘭迪諾的才能主要體現在經濟上,因為在他的努力下,美國走出了大蕭條,迎來了21世紀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高速發展周期,保住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客觀的講,布蘭迪諾的才能絕對不止管理經濟那麼簡單。事實上,有能力管理好經濟的總統,在其他方面都不會差到哪裡去,美國歷史上有名的民主黨總統,比如富蘭克林.羅斯福、約翰.肯尼迪、比爾.柯林頓都是才華出眾的總統。因為缺乏運氣,所以布蘭迪諾的其他才能並不為人所知。

從某種意義上講,布蘭迪諾僅比王元慶差那麼一點點。

在軍情局提供的資料中明確提到,馬島戰爭就是布蘭迪諾一手策劃的,其根本目的是要試探共和國的底線,即共和國會不會為了一個重要盟國捲入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讓布蘭迪諾堅定了信心,即共和國會想盡辦法幫助盟國取勝,卻不會貿然捲入一場打不贏的地區戰爭。正是如此,馬島戰爭才在即將失去控制的時候突然結束,隨後陷入了長達數年、而且至今還遙遙無期的停戰談判之中。

問題是,布蘭迪諾的很多戰略謀劃都在王元慶的掌握之中。

別的不說,2038年的敘以戰爭就是一場由王元慶謀劃的地區性戰爭,而且是一場針對美國的地區性戰爭。雖然在這場規模小得不能再小的戰爭中,作為共和國准盟國的敘利亞大敗虧輸,但是以色列並沒因此佔到便宜,因為在此之前,敘利亞的國防實力不足以對以色列構成威脅,而在此之後,敘利亞的國防實力仍然無法對以色列構成威脅。如果算上這場戰爭對敘利亞、乃至所有阿拉伯民眾所產生的影響,即點燃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情緒,那麼以色列與美國都是輸家。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讓共和國的策略再次變得模糊。

也就是說,敘以戰爭之後,布蘭迪諾不得不重新評估共和國的基本策略,在共和國會不會出兵捍衛中東盟國的問題上打個問號。正是如此,布蘭迪諾才沒有在任期的最後幾年親手點燃中東戰爭,而是把這個非常艱巨的任務留給了下任總統。

從此就能看出,王元慶確實比布蘭迪諾厲害了那麼一點點。

要知道,就在這幾年中,共和國順利進入「顧衛民時代」,很多會在戰爭時期對國家造成嚴重影響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比如消化了政治改革的成果、完成了第三次軍事改革、穩住了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地區等等。總的來說,到美國共和黨總統蘭德斯住進白宮,並且按照布蘭迪諾的策劃發起中東戰爭的時候,共和國已經從印度戰爭的影響中回過氣來,至少有能力在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中有所作為。

問題是,幾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雖然共和國能在這幾年中穩住陣腳,但是很多基本面的東西不會改變。別的不說,顧衛民就不是一個王元慶那樣的鐵腕領導人。說得不客氣一點,「青山綠水」也許就是顧衛民最大的政治野心。在此情況下,共和國肯定不可能在一場與美國直接對抗的地區性戰爭中取勝,甚至不應該捲入這麼一場註定會失敗的戰爭。

正是如此,美國當局才義無返顧的打開了戰爭的大門。

嚴格說來,是美國當局與共和國當局共同打開了戰爭的大門。

正如李存勛所說,蘭德斯是一個沒有什麼好指望的總統,掌握美國聯邦政府大權的是國務卿洛布林夫人。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洛布林夫人背後正是長期支持共和黨的美國金融、軍火、能源等集團。更重要的是,在布蘭迪諾的積極推動下,支持民主黨的利益集團與支持共和黨的利益集團已經和解。用文件中提到的內容來說,對美國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國內發展,而是外來威脅,在維護美國利益的大前提下,民主黨與共和黨應該拋棄前嫌,採取一致的對外政策。正是如此,洛布林夫人還得到了美國全國總工會、中小企業聯合會等等利益集團的支持。也就是說,洛布林夫人身後是所有美國利益集團,而這些利益集團都希望通過一場戰爭來恢複美國的國際地位。

當然,僅僅有利益集團支持,還不足以讓美國當局做出戰爭決定。

從某種意義上講,布蘭迪諾的影響力在這個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軍情局提供的情報中明確提到,早在2040年初,也就是總統大選前,布蘭迪諾就與洛布林夫人接觸過,而當時布蘭迪諾希望洛布林夫人參選,並且保證讓一些支持民主黨的中立集團支持洛布林夫人。由此可見,布蘭迪諾非常清楚洛布林夫人的能力,也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能夠由這樣一位有才能的總統來領導美國。萬分可惜的是,洛布林夫人的確實很有才能,而且不會比布蘭迪諾差多少。在前景不明的情況下,洛布林夫人沒有接受布蘭迪諾的好意,而是主動退出了總統大選。說簡單點,洛布林夫人也知道戰爭很快就會爆發,美國到底有多少勝算,誰也說不準,為了避免成為替罪羊,她非常理智的選擇了放棄,然後以國務卿的身份來掌控大局。正是在這一情況之下,共和黨才推出了像蘭德斯這樣一個沒有多少才能的總統候選人。

如果換了別的人,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也許就結束了。

布蘭迪諾沒有放棄,而是做了第二次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講,與洛布林夫人首次會晤的時候布蘭迪諾就知道這位女強人不會參選,因此他早就留好了退路,這就是在中東問題激化之後,向共和黨政府推薦杜奇威。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布蘭迪諾終於說服了洛布林夫人。

誰都知道,杜奇威是布蘭迪諾執政期間最重要的內閣成員,甚至算得上是最有影響力的內閣成員。按照新聞媒體的說法,布蘭迪諾之後,杜奇威是最有可能當上美國總統的民主黨人士。由此可見,布蘭迪諾推薦杜奇威,已經表明了誠意,足以讓洛布林夫人相信,美國肯定能夠打贏中東戰爭。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布蘭迪諾至少與洛布林夫人談了幾個小時。

也就是在這次會面之後,共和黨政府做出了積極推動戰爭的決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