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十五章 弱國強兵

為了便於談判,劉曉賓帶來了一份非常重要的資料:敘利亞軍事力量組成結構。

從某種意義上講,敘利亞算不上強國,即便在中東地區,實力也排在以色列、伊朗與埃及後面,甚至比不上伊拉克與沙烏地阿拉伯。作為一個僅有3000萬人、國土面積不足20萬平方千米、沒有太多的礦產資源、不適合農業耕種的國家,敘利亞既沒有強大到足以稱霸中東地區,又沒有弱小到能被其他國家輕易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敘利亞曾經與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意圖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並且擊敗以色列。僅僅3年之後,兩個國家就分道揚鑣,分別為後來的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與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這段歷史足以證明,敘利亞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與眾多阿拉伯兄弟國家相比,敘利亞的處境最為糟糕。不管怎麼樣,伊拉克、沙特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只要勵精圖治,哪怕石油已經不太值錢,也能做到自給自足與繁榮昌盛。埃及沒有多少石油,卻擁有蘇伊士運河,每年坐收通航費就足夠養活半數以上的埃及人了,加上古埃及文明的文化遺產,依靠運河與旅遊兩大產業,就能讓8000萬埃及人過上富足生活。約旦沒有多少石油、也沒有運河的便利,除了死海之外,缺乏足夠吸引成千上萬的國際遊客的旅遊景點,但是約旦人口不到1000萬,半數以上的國民在沙特、科威特等比較富裕的鄰國工作,加上歐美國家每年提供的數十億的援助,足以讓大部分國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

從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美國提出的巴以和平方案中就看得出來,敘利亞總是處於可有可無的境地。雖然美國故意冷淡對待敘利亞的主要原因是不可能讓以色列像交出西奈半島那樣,把戈蘭高地歸還給敘利亞,但是敘利亞的尷尬處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加上伊朗沒有與以色列接壤,在需要為以色列樹立一個敵人,從而利用以色列牽制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情況下,美國沒有理由扶持敘利亞。

問題就在這裡,一個只有3000萬人的國家能夠做些什麼?

不管怎麼說,敘利亞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

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前,敘利亞的國防實力遠不如以色列,甚至比不上由美國武裝起來的伊拉克。別的不說,當時敘利亞陸軍的主戰坦克中,最先進的T-72隻有不到200輛,大部分都是20世紀50年代的T-55、以及60年代的69式。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敘利亞開始加強國防建設,特別是在伊朗戰爭之後,敘利亞當局把國防安全放在了經濟建設之前。雖然當時的敘利亞仍然沒有多少資本,但是可以想方設法的從友好國家獲得援助。根據軍情局掌握的情報,伊朗戰爭之後,因為伊朗當局沒有必要繼續維持近250萬人的軍隊,所以武器裝備嚴重過剩,在伊朗削減軍備的時候,剩餘軍火的七成都無償提供給了敘利亞,其中至少包括400輛主戰坦克與120架作戰飛機。雖然伊朗不可能把最好的裝備送給敘利亞,但是對於已經好多年沒有採購新裝備的敘利亞軍隊來說,伊朗的援助簡直就是救急。事實上,在此期間,共和國也無償援助過敘利亞。比如在半島戰爭之後,共和國開始為後面的日本戰爭做準備,軍隊進行大換裝,空軍在數年內淘汰了數百架作戰飛機,其中就有部分戰鬥機無償援助給了敘利亞,還有部分戰鬥機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敘利亞。再比如,藏南衝突後,南亞局勢急劇惡化,戰爭不可避免,共和國陸軍開始全面換裝,而在此期間淘汰下來的很多主戰裝備都無償援助給了敘利亞這樣的友好國家。

總而言之,在2037年之前,敘利亞軍隊基本上靠無償援助過活。

直到敘以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當局才意識到其軍事力量有很大的問題,決定在軍事建設上投入更多的經費。也就在這一年,共和國與敘利亞簽署了一份極為重要的條約,即《中敘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懂點共和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是與共和國結盟的「入場券」,只要與共和國簽署了這份條約,就是共和國的准盟國。這不是一份理論上的同盟條約,而是一份有著明確現實意義的條約。別的不說,簽署該條約之後,敘利亞當局就可以得到共和國當局的擔保,用國內資源、主權收入(也就是關稅等稅收)、國營企業等等資產做抵押,從共和國的金融企業獲得貸款。

因為不是第一個簽署這份條約的國家,所以敘利亞當局非常清楚該條約的重要性。

正是簽署了這份條約,當年年底,敘利亞當局就用拉卡省、哈塞克省與代爾祖爾省的資源開採權做抵押,從共和國的3家民營金融企業獲得了總計5500億元的長期貸款。毋庸置疑,這3家金融企業都與三堅集團等資源企業有密切關係。實際上,早在10年前,三堅集團就在敘利亞東北地區進行了資源勘探,並且相信在哈布爾河(幼發拉底河的支流)上游地區應該有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根據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敘利亞能夠用3個省的資源開採權換到為期5年的5500億元貸款,與三堅集團董事長藺慕勛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有理由相信,正是藺慕勛積極推動,才讓敘利亞拿到了貸款。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顧衛民在上任後不久就與敘利亞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多半是共和國的資源企業、金融企業、乃至軍火企業共同推動的結果。用李存勛的話來說,為敘利亞提供5500億元貸款,無疑是用來釣大魚的誘餌。

非常可惜的是,這份貸款沒能幫助敘利亞在2038年打贏敘以戰爭。

事實上,敘利亞鐵定會輸掉敘以戰爭。

敘以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當局就在與中重集團、中航集團、乃至北方重工(大連造船廠就是北方重工的子公司)進行秘密談判,希望能夠以比較低廉的價格採購一批先進武器裝備,比如共和國陸軍的DZ-31系列主戰坦克、DB-30系列步兵戰車、新型電磁炮、DZ-25系列垂直起降運輸機、J-17系列戰鬥機、小型電動攻擊潛艇與小型護衛艦。總而言之,敘利亞希望能夠儘快得到這些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根據軍情局提供的資料,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主要就是價格談不攏。而價格談不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和國的幾家軍火商不大願意按照「最惠國」的標準把武器裝備賣給敘利亞,堅持要敘利亞支付額外的費用。因為敘利亞已經與共和國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等於永久獲得了最惠國待遇,所以共和國軍火商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擺明了不想把武器賣給敘利亞。

直到敘以戰爭爆發前2個月,共和國才與敘利亞簽署了第一份軍火銷售合同。

毫無疑問,當時已經來不及把軍火提供給敘利亞了。

因為敘以戰爭是一場典型的速決戰,所以等到敘利亞當局催促共和國的軍火商儘快交貨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了。

正是如此,敘以戰爭對「共和國牌軍火」的國際形象並沒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整個敘以戰爭中,敘利亞的主戰裝備都來自伊朗,而且大部分都是20年前伊朗從俄羅斯購買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產自共和國。因為這些武器裝備都有15年以上的歷史,性能嚴重落後,所以在戰場上敗給美國的最新裝備,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

敘以戰爭後,敘利亞的國防建設才走上正規。

俗話說得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雖然敘利亞在這場短暫的衝突中輸得非常徹底,但是也相當於擺脫了負擔,可以從基礎開始,重新打造一支國防力量。

2038年下半年,敘利亞的訪問團就去了北京。

當年年底前,共和國就按照《友好互助條約》中規定的義務,派遣一支由近200人組成的軍事顧問團,幫助敘利亞重建國防軍事力量。讓裴承毅略感驚訝的是,這支軍事顧問團的領隊就是蘇勁輝上將。因為蘇勁輝明顯不屬於「圈子內」的人,所以這件事情並沒引起重視,甚至沒有做太多的報道。更重要的是,在對外宣傳中,軍事顧問團的領隊只是一名上校軍官,而不是共和國的陸軍上將。

不管怎麼說,這再次證明,早在幾年前,共和國就在為中東戰爭做準備了。

軍事顧問團的首要任務是幫助敘利亞重建軍事力量架構,並且按照敘利亞當局提出的國防總體方針,也就是國防力量存在的根本價值,制訂長遠發展規劃,再根據長遠發展規劃來確定裝備發展與採購項目。如此一來,敘利亞當局在戰前與共和國軍火企業簽署的很多合同就得作廢了,而單方面撕毀夥同肯定得支付違約金。雖然部分軍火企業本著長遠發展的目的,沒有讓敘利亞當局支付違約金,但是不得不承認,共和國的軍火商肯定與政府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早就知道局勢會發展到這一步。

2039年3月份,隨著敘利亞三軍總參謀部重新成立,敘利亞國防力量獲得了新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敘利亞的國防體制基本照搬了共和國的國防體制,只是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以及超越了敘利亞國家能力的部分,比如敘利亞就沒有天軍、也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