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十四章 緊鑼密鼓

飛機降落在吉吉機場上的時候,裴承毅才翻到與天軍有關的資料。

因為物理實驗中心的很多尖端科研項目都與天軍有關,而且前面已經提到,天軍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所以裴承毅沒有格外關注天軍的建設情況,也不需要在這上面花多少時間。

不管怎麼說,天軍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就算天軍擁有貨真價實的戰鬥力,也派不上用場。

早在20年代末,也就是日本戰爭結束後不久,共和國與美國聯手推動全面銷毀核武器的時候,兩個超級大國就帶頭簽署了一份開放性質的國際條約,即《外層空間非軍事化國際公約》。雖然這份公約的實際約束力非常有限,比如所謂的「非軍事化」,僅指針對他國的進攻性軍事部署,而不針對保護本國的防禦性軍事部署,但是該條約明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攻擊太空軍事設施等於攻擊國土。也就是說,如果共和國在戰爭中攻擊了美國的軍用衛星,就等於攻擊了美國國土,等同於向美國宣戰。

雖然實際操作中,中美雙方都有意無意的踐踏這份國際公約。比如在印度戰爭中,共和國就用低功率激光器讓幾顆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在通過印度上空的時候無法正常工作。又比如在馬島戰爭期間,美國也設法讓共和國的幾顆軍事偵察衛星無法在南大西洋上空正常工作。但是這類不會產生永久性損傷的破壞很難留下證據,不可能作為大國間開戰的理由。也就是說,這是攻擊太空軍事目標的底線,超過這條底線,即便雙方不願意交戰,也會受條約限制而不得不正式宣戰。

更重要的是,《倫敦條約》中明確規定,太空軍事目標為「戰略目標」。這個應俄羅斯的要求加上去的規定,實際上就是要利用倫敦條約阻止共和國與美國統治全球,或者說讓共和國與美國有所收斂。原因很簡單,現代戰爭中,取勝的關鍵就是奪取制高點,也就得癱瘓對手的軍事衛星系統;在太空目標得到國際條約保護的情況下,除非共和國與美國打算正面交戰,不然在處理地區戰爭的時候就得有所估計,從而為俄羅斯這樣的准大國提供表演發揮的機會。

可以說,從一開始,裴承毅就沒有考慮天軍。

事實上,因為天軍屬於准戰略部隊,所以裴承毅也沒有機會指揮天軍。

來到瓜達爾港,裴承毅才得知,袁晨皓已經安排好了聯合司令部的事情,在他到達前幾個小時乘專機去了德黑蘭。雖然用負責接待裴承毅的參謀的話來說,戰區司令是應伊朗當局的強烈要求才提前趕往德黑蘭的,但是裴承毅知道,袁晨皓幾個小時都等不了,主要還是不想與聯合司令部發生衝突。這多少讓裴承毅有點過意不去,不管怎麼說,瓜達爾港是袁晨皓苦心經營多年的老巢。

接下來幾天,裴承毅一直忙著處理組建聯合司令部的具體問題。

直到5月的第一天,裴承毅才接到李存勛打來的電話。

針對庫爾德人問題的第二輪談判已經破裂,雖然共和國已經在比較關鍵的問題上做出了讓步,即按照境內庫爾德人的數量分配特別自治區的行政管理權,如此一來,土耳其將分到47%的管理權、伊拉克為29%、伊朗為19%、敘利亞為4%、亞美尼亞為1%,但是美國並沒在另外一個關鍵問題上讓步,即讓當時五國參加談判。美國堅決不肯讓步的原因也很簡單,按照共和國提出的解決方案,就算聯合亞美尼亞,土耳其也只有48%的決策權,而三個與共和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則擁有52%的決策權,等於把特別自治區的控制大權交給了共和國,從而使共和國獲得了一塊立足之地。別的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比如排除敘利亞與亞美尼亞,由三個主要當事國加入談判。問題是這樣的解決方案對美國與土耳其也沒有好處可言,所以恩本沒有採納的可能性。

雖然美國當局並沒拒絕進行第三輪談判,但是美國談判代表在離開北京的時候明確提到,第三輪談判的前提條件是「平等對話」,即在邀請三個當事國的前提條件下,土耳其至少應該獲得50%的發言權。

毫無疑問,第三輪談判難產的可能性非常大。

用李存勛的話來說,就算第三輪談判能夠召開,也不會讓三個主要當事國參與,共和國與美國仍然會在「平等」上較量,即按照人口數量來分配話語權、還是按照談判方來分配話語權。因為這個差別將決定特別自治區的最終歸屬權,所以雙方都不會輕易讓步,搞到最後就是在談判桌上耗掉最後一點和平時光。

次日,軍情局就發來了確切消息。

袁晨皓已經在德黑蘭與伊朗當局就組建東線司令部達成協議,除了由共和國提供500到1000名軍事參謀人員之外,伊朗國防軍與革命衛隊還將派遣500到1000名軍事人員加入司令部,擔負司令部的日常運作與安全保衛工作。也就是說,軍事指揮權由共和國掌握,袁晨皓出任東線司令部司令官,伊朗三軍參謀長擔任副司令,革命衛隊司令擔任參謀長,並且由共和國的12名參謀與伊朗的8名參謀組成軍事決策小組。

總的來說,伊朗的問題並不大。

用劉曉賓在情報中提到的話來說,因為內賈德與哈什在戰爭觀點上完全一致,均認為戰爭不可避免,而且伊朗必須在戰爭中取勝,所以在軍事決策上,兩人均認為,只有依靠共和國才有希望打贏這場戰爭。雖然在更加重要的問題上,即戰爭結束之後,伊朗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內賈德與哈什的觀點截然相反,但是這不是首要問題,而且在戰爭結束前,兩人沒有理由分道揚鑣。

毋庸置疑,這是個非常好的消息。

同樣的,這也是個非常大的麻煩。

按照袁晨皓在德黑蘭與伊朗當局達成的協議,作為伊朗參戰的前提條件,共和國必須擔保伊朗的戰略安全,即至少確保伊朗政權不會被敵國推翻。具體措施方面,共和國最遲不得在戰爭爆發後的24小時之內向伊朗部署一支戰鬥單位,也就是向伊朗派遣一支規模在兩萬人左右的地面部隊。作為對等條件,伊朗將在接到共和國發出的戰爭警報之後的24小時之內準備好3處軍營,並且為進駐伊朗的共和國軍隊提供一切便利條件。

雖然該協議對軍情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軍情局至少得提前1天發出準確的戰爭警報,但是真正受考驗的還是共和國的軍事運輸能力。

劉曉賓急著把消息告訴裴承毅,也是為了這件事情。

在24小時之內向伊朗投送一個戰鬥單位的地面部隊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利用戰略運輸機群、以及部署在南亞戰區的戰術運輸機群,以空運的方式向伊朗部署兵力;二是讓部隊在前線集結待命,即在波斯灣或者阿拉伯海西北海域部署一支載有一支戰鬥單位的戰略投送艦隊。

雖然這樣的問題可以請教總參謀部,但是劉曉賓以裴承毅全權負責作戰事務為由,把難題丟給了裴承毅。

嚴格說來,這也不是什麼難題。雖然前者更加理想,擁有更大的靈活性,至少不會讓共和國在戰爭爆發前處於不利境地,但是操作難度更大,而且戰略空運力量非常寶貴,還得承擔更多的任務。更本不用考慮,裴承毅就做出了選擇。事實上,劉曉賓把這麼簡單的問題交給裴承毅,除了彰顯聯合司令官的地位之外,主要還是他跟總參謀部、準確的說是總參謀長的關係不太融洽。

誰都知道,李存勛之後,軍情局再也不可能隻手遮天。

雖然軍情局不乏能力出眾的特工,比如這幾年得到重用的張孝瓏,還有胡銳翔、曹雪華等人,但是真正有資格接替李存勛的只有劉曉賓,張孝瓏最多接替劉曉賓。劉曉賓的能力肯定不如李存勛,而且是大大不如李存勛。用外界的話來說,劉曉賓擔任軍情局長後,最多只能守成,別想進取。事實上,在經歷了潘雲生與李存勛兩位強勢局長35年的苦心經營之後,軍情局已經如日中天,早就沒了進取空間。所謂盛極必衰,軍情局在李存勛的領導下達到巔峰之後,必然會走下坡路。在此背景下,對軍情局垂涎欲滴的肯定不止一個人,這其中就包括總參謀長。不管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擁有10萬員工與僱員、全球最龐大的情報機構之一,軍情局倒下後都是巨人。如何利用軍情局的資源,恐怕是所有人都得考慮的一個問題。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軍情局本來就是總參謀部的下屬機構,在李存勛即將退休的時候,林嘯雷沒有想法才是怪事。問題是,劉曉賓肯定不想成為「末代局長」,甚至不會容忍軍情局在自己手裡衰敗,肯定會竭盡所能的維護軍情局的獨立性,從而與林嘯雷發生衝突。

事實上,當初劉曉賓提醒裴承毅,就有聯合裴承毅對抗林嘯雷的意思。

裴承毅不是不明白,只是在掌握實權之前,他不能有任何想法。不管怎麼說,對於剛剛返回一線崗位的裴承毅來說,就算得到了李存勛的全力支持,甚至得到了國家副元首顏靖宇的暗中幫助,在林嘯雷面前,他也什麼都不是。

當然,現在的情況就截然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