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四十三章 大家當

雖然在所有人眼中,隨著林嘯雷出任總參謀長,海軍如日中天,必定風光一時,但是實際情況遠沒有表現得那麼理想。

不可否認,從2038年財年度開始,海軍在國防預算中所佔比重一直在提高。

到2040財年度,海軍軍費已經佔到國防預算的19%,比排第二位的天軍多出了2個百分點。千萬別小看這點差距,對於高達11萬億元的軍費開支(2040財年的中央財政預算為42萬億元,是2039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2%,軍費開支佔中央財政預算的26.19%、為國民生產總值的3.15%,雖然高於2.5%的全球平均水平,但是與美國的4.2%、歐盟的3.5%、以及俄羅斯的3.3%相比,仍然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來說,19%相當於21000億元,2個百分點則相當於2200多億元。對於需要勤儉持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各軍兵種而言,2200億絕對不是筆小錢。要知道,2040財年度,40萬海軍將士的津貼總額才3600億元,算上各種福利,也不到6000億元。

問題是,海軍本來就是「高投入」軍種。

更重要的是,海軍建設具有很長的周期,一個項目啟動之後,往往要在10年、甚至更長的期限內保持較高的投入。拿象徵海軍實力的航母來說,在建造了「共和國」號、「華夏」級與「北京」級等3級7艘航母之後,共和國的3家大型造船廠(屬於北方重工集團的大連造船廠、由中重集團控股的江南造船廠、被中國重裝備集團收購的湛江造船廠)掌握了設計與建造大型航母的關鍵技術;按照正常發展規律,除非某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不然從第四種航母開始,就應該批量建造,並且陸續取代「華夏」級與「北京」級(「共和國」號已經在印度戰爭後退役);如此一來,在未來20到30年內(「北京」級的設計壽命為30年,如果不進行延壽改進,將在2065年前陸續退役),必須保證每2到3年建造一艘;按照每支航母戰鬥群花費7500億元計算(按照2040年的幣值計算,1艘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需要投入1800億,組建戰鬥群所需的1艘防空巡洋艦、2艘防空驅逐艦、2艘多用途驅逐艦與1艘攻擊潛艇至少需要2400億,組建1個航空聯隊的24架重型制空戰鬥機、48架輕型多用途戰鬥機、4架艦載預警機、6架反潛巡邏機、2架艦載運輸機總共需要3000億,為戰鬥群的1萬多名官兵提供基本生活設施需要300億),相當於每年投入2500到3750億元;因為航母的全壽使用費用是建造費用的1到2倍(由是否延長服役期限決定),所以維持一支擁有6到10支航母戰鬥群的龐大艦隊,每年需要投入大約5000億元維護成本;由此可見,光是花在艦隊裝備採購與維護上的費用就在8000億左右;共和國海軍在2040年的軍費只有2萬億出頭,相當於40%的預算花在了艦隊上,艦隊之外的其他作戰部隊還需要大約5000億的投入,軍人人事投入在6000億左右;很明顯,海軍的經費非常緊張,如果持續10年、甚至30年,恐怕誰也不能保證海軍能夠正常發展。

作為海軍司令出身的林嘯雷,不可能不知道預算上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受高投入影響,海軍在第三次軍事改革中受傷最嚴重,王元慶堅持讓林嘯雷出任總參謀長,算得上是對海軍的無形補償吧。

問題是,預算決策權並不在總參謀長的手上。

雖然按照共和國的實際國情,總參謀長在預算上有很大的發言權,某些時候甚至能夠超越國防部長,決定軍費開支。比如在彭茂邦時代,國防部只有軍費審批權,軍費到底怎麼用是由總參謀部說了算。在王元慶執政期間,情況也差不多,擔任國防部長的葉致勝只負責審批軍費,具體使用由項鋌輝決定。但是到了顧衛民執政的時候,特別是在顧衛民希望將國防部變成根據地的情況下,軍費預算的大權再次回到了國防部,林嘯雷最多只能為海軍爭取更多的預算,而無法決定軍費的具體分配方式。

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林嘯雷採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

不得不說,作為總參謀長,林嘯雷至少在信息上享受到了特權。

因為早就料到世界不會太平,第二次英阿馬島戰爭只是全球動蕩的徵兆,隨後肯定會爆發更多的戰亂,而共和國肯定得有所作為,甚至會捲入某些地區戰爭,所以海軍可以效仿當年的陸軍,即利用戰爭開支推動裝備發展。如此一來,在戰爭爆發前,海軍只需要為擴軍做好準備。問題是,海軍的建設周期明顯超過陸軍。不管怎麼說,建造一艘戰艦所花的時間肯定比製造一輛戰車多得多,而且除了世界大戰之外,戰艦不可能在流水線上生產,而戰車在任何時候都是在流水線上生產的。也就是說,海軍的擴軍準備必須更加全面,並且優先考慮建設周期長的作戰力量。

毋庸置疑,航母絕對是建設周期最長的武器裝備。

3艘「北京」級航母的平均建造周期超過5年,而美國海軍的「肯尼迪」級(-78「福特」級只建造了6艘,後4艘建造計畫由重新設計的「肯尼迪」級取代)的平均建造周期更是長達8年。也就是說,即便在2035年動工,共和國的第八艘航母也只能在2040年下水,最快也要到2042年初才能形成戰鬥力。

因為對軍費支出具有一定的發言權,所以林嘯雷首先保證了航母的建造工作。

在2036年,也就是前往總參謀部主持日常工作之後,林嘯雷就想方設法的確保了3艘正在建造的「北京」級(為前3艘的改進型號,「肯尼迪」級之後,世界上第二種採用了靈巧模塊設計原理的超級航母)的建造進度。2037年下半年,正式出任總參謀長後,林嘯雷就在2038財年度的預算中為3艘航母爭取到了足夠的建造費用,並且啟動了第三批3艘的建造計畫。

也就在這個時候,林嘯雷做了一件非常出人意料的事情。

3艘第二批次的「北京」級航母的建造工作在2037年底中斷,所有還沒有動工建造的模塊全部取消,海軍司令部在2038年初下達了新的建造合同。雖然海軍為單方面撕毀合同支付了15%的賠償金,但是在海軍承諾將建造第三批3艘航母之後,三大造船廠都答應免收賠償金,並且積極配合海軍。

正是如此,3艘第二批次的「北京」級航母在2038年底正式更名為「上海」級。

與「北京」級相比,「上海」級的艦體變化並不大(艦體是最先建造,也最不可能變動的部分),所以主要的尺寸與質量數據並沒發生太大的變動,水線長度由312米增加到317米、標準排水量由95200噸提高到了103180噸,變化最大的,還是艦體內的部分,特別是動力部分。

「北京」級採用的2座可控聚變反應堆的額定輸出功率在300兆瓦左右,除了為航母提供33節以上的航速(測試時跑出過37節的最大航速)之外,只能為近程能量武器系統提供能源。因為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不夠高,所以很難為「北京」級配備作用距離更遠的大功率能量武器系統。「上海」級仍然採用2台可控聚變反應堆,但是額定輸出功率在1000兆瓦以上(單座反應堆的設計應急輸出功率為750兆瓦);雖然受推進系統的限制(4套推進系統的總推進功率只有429000軸馬力、約合320兆瓦),「上海」級的最大設計航速只有35節(測試時的最大航速不到40節),但是在能量系統有所保證的情況下,除了用8套能量攔截系統取代所有的動能攔截系統之外,還至少可以配備4套遠程攔截系統,並且充當整支航母戰鬥群的能量供應中心,為編隊里的其他戰艦提供電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海軍不惜降低建造進度,也要用上功率更大的動力系統,就是希望在航母上配備遠程能量攔截系統,並且使航母成為整個戰鬥群的能源供應中心,從而讓其他戰艦具備安裝大功率能量攔截系統的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3艘「上海」級均在2040年初建成服役。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因為林嘯雷已經知道中東局勢不可能維持多久,所以早在去年就要求3支航母戰鬥群必須在今年年初形成戰鬥力。

當然,3艘「上海」級絕對算不上是盡善盡美的現代航母。

別的不說,作為一種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超級航母,在配備了輸出功率超過1000兆瓦的動力系統的情況下,最大航速竟然不到40節,絕對是一個敗筆。要知道,就算把動力系統的功率降低一半,在採用雙體、或者三體船型的基礎上,不但能夠把航母的可用甲板面積提高50%以上、讓航母的生存能力提高一倍以上,還能使其最大航行速度超過50節。如果採用更加高效的船型,在1000兆瓦動力系統的帶動下,甚至有望達到只有中小型戰艦才能達到的、超過70節的最大航行速度。雖然在某些人看來,作為艦隊核心的航母沒有必要跑這麼快,但是在現代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