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九章 共和國模式

飛機緩緩降落的時候,裴承毅合上文件,看了眼手錶。

飛行了3小時35分,除掉起飛與降落的時間,大約飛行了10000千米,以位於共和國大西北的物理實驗中心為圓點、10000千米為半徑,在地球表面做個圓,飛機降落地點要麼在非洲、要麼在大洋洲、或者在北極冰蓋。後兩者明顯不大可能,澳大利亞不會歡迎共和國的情報頭頭與陸軍上將,北極冰蓋只對遊客有吸引力。

問題是,去非洲幹嘛?

當飛機穿過雲層,裴承毅透過舷窗,看到了壯美的非洲大草原。他沒有注意那些正在追逐雨水的角馬,而是把目光轉向了東面的朝陽。根據太陽的高度,可以大致斷定這邊的時間在上午7點到8點之間。離開物理實驗中心的時候是上午9點左右,由此可以算出飛機向西飛行的速度在每小時2000千米左右。飛機的巡航速度為每小時3000千米,可以確定飛行航線與緯度的夾角在50度左右。綜合以上的數據,可以大致斷定,裴承毅他們已經來到了東部非洲。

走下飛機,見到那些荷槍實彈的衛兵,裴承毅知道,他們在某處軍事基地里。

「別擔心,他們都是我們僱傭的。」

聽到李存勛的話,裴承毅加快步伐,追上了軍情局長。

「我們乘車趕往內羅畢,參加『印非自貿經合區』首腦級會晤。」李存勛在一輛越野車旁邊停下了腳步,說道,「我們不是正式參會人員,所以只能這麼安排。」

「要多久才能到內羅畢?」

「兩個小時。」

「那還不錯,至少能夠睡上一覺了。」說完,裴承毅就鑽進了越野車。

李存勛愣了一下,也跟著上了車。

在前往內羅畢的路上,裴承毅一直是睡覺。

「印非自貿經合區」的全稱為「環印度洋地區與非洲大陸自由貿易經濟合作區域間組織」,是共和國與非盟(非洲國家聯盟)共同組織成立的一個以促進貿易交流、合作推動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的國際組織。雖然共和國不是印度洋沿岸國家,但是共和國在印度洋地區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當然,「印非自貿經合區」並非唯一面向非洲國家的國際組織。

早在2037年初的第二次英阿馬島戰爭之後,就有人大膽預測,21世紀後半頁,非洲將決定人類的命運。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非洲地區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除了已經在蘇丹與奈及利亞發現的礦藏之外,還很有可能在其他國家發現稀有金屬礦藏,比如共和國的地質學家在很早以前就根據地質形成數學模型判斷在中部非洲地區、即撒哈拉南面的馬里、尼日、查德,以及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等國很有可能存在一處、甚至多處儲量驚人的稀有金屬礦藏。二是包括共和國與美國在內的超級大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與地區性大國對非洲地區的爭奪,很有可能導致大規模地區戰爭,引發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與災難,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從而徹底改變人類的命運。

不管是哪個含義,都表明作為人類發源地的非洲大陸將成為熱點地區。

「印非自貿經合區」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誕生的,同期誕生的還有由美國主導的「泛大西洋合作組織」、由歐洲主導的「地中海沿岸國家與南部非洲經濟合作交流組織」、以及由俄羅斯倡議發起的「非洲經濟發展論壇」。總而言之,四個最有實力的國家(地區)都把非洲當成了必須爭奪的對象。

相對而言,在非洲大陸上唱主角的還是共和國與美國。

俄羅斯在非洲大陸沒有立足點,而且周邊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沒有能力把觸手伸入非洲大陸,只能搞個發展論壇,以此來宣揚俄羅斯在非洲大陸的利益。歐盟的情況比俄羅斯好不了多少,雖然在經濟實力上,歐盟是僅次於共和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全球經濟在2035年後強勁復甦,歐盟經濟發展更是蒸蒸日上,大有與共和國一決高下的架勢,但是除了經濟,歐盟在其他方面的影響力都非常有限,也就只能以本土為基地,面向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國家,努力把觸手伸入南部非洲(廣義上的南部非洲是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力爭在非洲大陸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從地理位置上看,共和國與美國都離非洲大陸十萬八千里。

除了傳統影響之外,共和國主要依靠第四次印巴戰爭後在環印度洋地區建立起來的霸主地位,向西登陸非洲大陸。巧合的是,共和國的「登陸場」與傳統影響地區重合,因此共和國進入非洲的行動比想像的順利。當然,所謂的「傳統影響地區」,並不是大家熟知的坦尚尼亞、尚比亞等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的獨立浪潮中接受過共和國援助的非洲國家,而是蘇丹、肯亞等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期通過能源合作與共和國建立起友好關係的非洲國家。

在這些國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蘇丹。

按照西方新聞媒體的宣傳,因為共和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偏袒蘇丹軍政府,並且暗中為蘇丹軍政府提供軍事援助,所以蘇丹才倒向了共和國,成為共和國在非洲地區最堅定的盟友之一。雖然共和國對待達爾富爾問題的態度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但是蘇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奉行親華政策,絕非一個達爾富爾問題那麼簡單。對待達爾富爾問題時,共和國一直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基本外交原則,即不把達爾富爾問題與兩國的經濟交流、貿易往來、文化交往等聯繫在一起。

所謂的達爾富爾問題、即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的黑人與阿拉伯人為爭奪水資源引發的暴力鬥爭已經持續上千年,西方國家橫加指責前,該問題就沒有得到解決,在此之後也沒有得到解決。歸根結底,這不但是蘇丹的內政問題,也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說,西方國家的指責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西方國家在達爾富爾問題上做文章,不是為了拯救受到蘇丹政府迫害的黑人。也沒有哪個西方國家會去拯救非洲內陸的黑人,不然西方世界不會在每年援助非洲貧窮國家10億美元還是100億美元的問題上糾纏不清。

用半島電視台的評論來說,西方國家拿達爾富爾問題做文章,根本意圖是要控制蘇丹的資源。要知道,蘇丹不但是非洲大陸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巴希爾一世在1989年發動軍事政變上台之前,西方石油公司就在蘇丹東南地區發現了一座儲量超過20億噸的油田、以及一處儲量超過2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田。按照三堅集團在2035年公布的勘探數據,除了在南部地區發現的儲量全球第三的稀有金屬礦藏之外,蘇丹主要礦物資源儲量為:鐵12億噸、銅3500萬噸、銀2萬噸、石油44億噸、天然氣380億立方米。

毋庸置疑,蘇丹是一個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

西方國家看重的,就是蘇丹的資源。

說得簡單直白一點,就算沒有達爾富爾問題,西方國家也會想方設法的控制蘇丹。事實上,在巴希爾一世發動軍事政變之前,由西式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理馬赫迪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親西方份子,而且是個不折不扣的買辦代言人。事實上,在巴希爾一世之前,蘇丹發生過兩次軍事政變,即1969年的尼邁里菌絲後政變與1985年的達哈卜軍事政變。這兩次軍事政變均與民選政府的買辦性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兩次軍事政變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沒能建立起足以抵抗西方國家干涉的政治體制,或者說,在軍事政變成功之後沒有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幫助。

顯然,巴希爾是幸運的。

巴希爾發動政變的時間是1989年6月30日,當時共和國與西方世界的10年蜜月期剛剛結束。換句話說,如果巴希爾提前幾個月發動軍事政變,恐怕結果就將截然不同了。政變之後,巴希爾立即與共和國當局取得聯繫,得到了共和國承認與援助,並且在共和國的秘密指導下成立了「救國革命指揮委員會」,以軍事管制的方式度過了政變後的艱難時期。直到4年多後的1993年10月份,政變產生的影響已經消散後,巴希爾才解散革指會,親自擔任總統,並且在1996年3月與2000年12月的兩次大選中獲得連任。

執政初期,巴希爾推行過很多極端政策,比如解散議會、內閣及地方政府,取締一切政黨,停止一切非官方新聞機構的活動;1991年宣布實行伊斯蘭法,以《古蘭經》和《聖訓》作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針和政策的準則;1999年與一起發動政變的戰友、國民議會主席的圖拉比分道揚鑣,由此引發持續10多年,導致數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內戰。政權得到穩固之後,巴希爾糾正了早年犯下的錯誤,比如在1996年舉行正式大選;1998年頒布新憲法,明確規定言論、結社自由與政治協商原則,承認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當年就有30個黨派註冊成為合法政黨;2004年與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也就是圖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