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三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

拿起文件前,裴承毅猶豫了一下。

見到裴承毅的舉動,李存勛笑了笑,留下了選擇空間。

事實上,裴承毅只猶豫了一下,等他注意到李存勛的神態時,已經拿起了文件,並且翻到了扉頁。

「你對這幾年的國際局勢有多少了解?」

聽到李存勛的話,裴承毅抬起了頭來。

「不用急,我們有的是時間。」

「不去北京?」

「誰說過我們要去北京了?」

裴承毅愣了一下,隨即意識到,事情有可能比他想像的還要嚴重。

「看樣子,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物理實驗中心。既然你對這幾年發生的事情不太了解,我們不妨先聊一聊。」李存勛看了眼手錶,說道,「放心吧,在飛機降落之前,該你知道的事情你都會知道。」

聽李存勛這麼一說,裴承毅乾脆合上了文件。

「從哪兒說起呢?」李存勛叉起雙手,說道,「既然時間很充足,我們不妨從你上次離開總參謀部之後發生的事情說起,也就是2038年的敘以戰爭。」

「敘以戰爭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確實沒有多少秘密可言,但是肯定有你不知道的內幕。」

既然李存勛都這麼說了,裴承毅也只能洗耳恭聽。

在2038年4月份爆發的敘以戰爭確實沒有多少秘密可言,不但共和國的領導人早就預料到了這場戰爭,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伊朗精神領袖、敘利亞總統與以色列總理都預料到了這場戰爭,甚至連周邊國家的領導人都猜了個八九不離十。用新聞界的話來說,敘以戰爭是一場沒有懸念、沒有秘密、也沒有新意的戰爭。

事實上,早在2037年,與戰爭有關的所有必要條件都成熟了。

2037年初,敘利亞總統就在倫敦峰會上一再表示,如果不能收復戈蘭高地,敘利亞的國家安全就得不到任何保障,也就不可能簽署任何與核武器有關的國際條約。以色列總理的態度同樣強硬,在簽署條約的前一天晚上還公開表示,只要仍然有大國要求以色列將戈蘭高地歸還給敘利亞,猶太民族的生存得不到保證,以色列不可能放棄核武器。雖然在共和國與美國的共同努力下,敘利亞總統與以色列總理在《倫敦條約》上籤了字,並且承諾在2037年底使該條約在本國正式生效,但是國際上早就認為,就算以色列與敘利亞簽署了《倫敦條約》,就算兩國均承諾放棄與不擁有核武器,只要戈蘭高地的問題沒有得到合理解決,銷毀核武器只能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

根據某些國際局勢分析家的說法,《倫敦條約》在以色列與敘利亞生效之後,等於兩國承認在衝突中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就是放棄了核武器的使用權。如此一來,只要雙方的目的都有限,比如以色列只想消除來自北方的威脅,而敘利亞只想收復被以色列軍隊佔領的戈蘭高地,那麼敘利亞就不會畏懼以色列手裡的核武器,因為以色列不可能因為敘利亞奪走了本來就屬於敘利亞的戈蘭高地而用原子彈炸平大馬士革,以色列也不用擔心敘利亞的潛在核威脅,不管怎麼說敘利亞不可能讓自己從正義的一方變成理虧的一方。也就是說,一場註定只是局部衝突的戰爭將不可避免。

局勢的發展與外界的預料幾乎一模一樣。

2037年,敘以兩國的關係不但不緊張,反而越走越近。當年,除了沒能實現雙方領導人互訪之外,包括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外長互訪、部長會晤等等外交交往都過了一遍,似乎兩個敵對了近一個世紀的兩個國家冰釋前嫌,成了友好鄰邦。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下,2037年12月21日,敘利亞國民議會率先以5票的優勢通過了《倫敦條約》,也就是正式承諾履行條約義務。2天之後,以色列議會也在激烈爭論了快1個月之後,以微弱多數支持通過了《倫敦條約》。

當時就有人驚呼,敘以戰爭即將打響。

事實是,戰爭並沒在2037年爆發。原因很簡單,敘利亞與以色列多欠缺一個極為關鍵的基本條件。

就在西方人忙著過聖誕節的時候,敘利亞總統緊急訪問北京。

雖然在共和國新聞媒體的宣傳中,敘利亞總統是應王元慶在倫敦峰會上發出的邀請訪問共和國,但是明眼人多知道,王元慶已經離任了,就算敘利亞總統想增進私人感情,也應該在7月份之前訪問共和國。

敘利亞總統在這個時候訪問共和國的目的只有一個,即為加入集約集團努力。

事實上,敘利亞總統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即在引進可控聚變核電站、以及相關技術上與共和國達成協議,就能成為共和國的准盟國。按照最新的國際遊戲規則,簽署了《倫敦條約》的國家能從共和國、美國、法國與俄羅斯引進可控聚變核電站、以及相關技術。雖然法國與俄羅斯的相關產品與技術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加上共和國與美國明爭暗鬥,所以這是一個「買方市場」,很多締約國都利用這個問題與共和國、或者與美國討價還價,努力獲得最優惠的待遇,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敘利亞卻沒有選擇空間。說簡單一點,除非敘利亞當局能夠忍受俄羅斯的落後技術,不然就只能選擇共和國。如果把引進技術與締結盟約聯繫在一起,敘利亞就更沒有轉圜餘地了。

敘利亞總統在北京活動的時候,以色列總理也急匆匆的飛到了華盛頓。

其實以色列的處境與敘利亞截然不同,因為掌握了可控聚變核電站的核心技術,又是得到認同的有核國家,所以以色列不需要像其他締約過那樣,一定要從「四巨頭」那裡引進技術。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以色列國小力微,主導《倫敦條約》的就不是四巨頭,而是五巨頭了。

也就是說,以色列總理去華盛頓的目的不是要技術,而是要支持。

事實上,敘利亞總統去北京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支持。

一夜之間,中東局勢就緊張了起來,敘以兩國的關係由沸點降到了冰點。

當然,只要說到中東問題,誰也不能忽視伊朗。

2038年1月初,敘利亞總統在北京與共和國簽署了用6200億元購買4座5000兆瓦級可控聚變核電站的建造合同之後,沒有返回大馬士革,而是去了德黑蘭。

當時,就有人認為,敘利亞總統買的不是核電站,而是軍火,因為4座5000兆瓦級核電站的國際市場價格最多3000億元,不到6200億元的一半。事實並非如此,作為國家間交易,就算敘利亞總統想借購買核電站之名購買軍火,共和國當局也不會同意,畢竟這是兩筆完全不相干的買賣。實際情況是,共和國出售的不僅僅是4座足以滿足3500萬敘利亞人在未來30年之內生活與生產所需全部電能的核電站,還包括在設計使用壽命,也就是50年內的全部核燃料與零備件供應。也就是說,除了支付必要的人工費用之外,未來30年內敘利亞當局不需要為購買電力支付一分錢,在未來50年內也不用過分擔心電力供應。更重要的是,6200億元不是一次性支付的,除了建設核電站用的3000億元將在建設工期內,也就是未來5年之內陸續支付到位之外,另外3200億元將根據每年的發電量,以及電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工作量分25年支付,平均每年支付的費用不到130億元。毫無疑問,這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就算把3000億建設費用算進去,30年內,3500萬敘利亞人每年只需要支付大約600元,按照敘利亞2035年的人均耗電量計算,電能單價不到1分錢,購買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當然,這不是敘利亞的進步,而是整個世界的進步。事實上,《倫敦條約》給全球民眾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推廣普及可控聚變核電站,把電力價格降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正是如此,才能讓足夠多的國家成為《倫敦條約》的締約國,從而確保從根本上消滅核武器。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敘利亞做了虧本買賣。當年,共和國總共與21個國家簽署了類似的協議,出售的大部分可控聚變核電站都比賣給敘利亞的便宜,比如賣給阿根廷的6座5000兆瓦級核電站的總價只有3600億元,加上30年的維護費用,也不會超過6600億元。

吃了虧,肯定得有所補償。

敘利亞總統要的就是一份30年的長期合同。

明眼人都知道,敘利亞總統平白無故的送了1800億給共和國,絕對不是感激共和國這些年來的大力支持,而是想藉此機會拉攏共和國的利益集團。要知道,在王元慶的改革政策下,電站建造與維護行業早就民營了。在共和國,與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電力設備生產、電力設備維護、電力資源開採等,即帶有「電力」字樣的企業超過了50萬家,大的有三堅集團與葉宏集團,小的有隻有幾個人的貿易公司。也就是說,「電力利益集團」是共和國最龐大的利益集團。因為電力設備不僅僅用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其軍事用途更廣泛,所以幾乎所有有點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