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一百零八章 鬥爭

受特殊國情影響,在共和國的各種鬥爭中,與軍隊有關的鬥爭最激烈,也最兇險。

回首共和國的歷史就能發現,不管是誰,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首先就要爭取得到軍隊的支持。王元慶不例外,紀佑國也不能例外。

民眾在神化紀佑國的時候,沒人忘記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紀佑國與軍隊的密切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彭茂邦與趙潤東等軍隊高層、或者與軍隊有密切關係的高層領導的支持,僅憑紀佑國的個人魅力,根本不可能在2013年發起產業結構調整,最多像後來的王元慶那樣,等到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再搞改革。暫且不說為了得到軍隊支持,紀佑國會不會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漸行漸遠,將產業結構調整推遲2到3年就足以改變共和國的發展軌跡了。

相對而言,紀佑國是幸運的。

因為有彭茂邦與趙潤東的存在,再加上潘雲生,所以在物質條件成熟之後,紀佑國不用顧慮太多,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發起改革,用最理想的手段對付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紀佑國沒有直接扶持王元慶上台,而是讓趙潤東幹了兩屆,就是因為王元慶在軍隊里沒有背景,想藉助趙潤東的影響力,解決改革初期的問題。正是如此,趙潤東才沒有做出多少驚天動地的事情來,其執政期間做得最好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鞏固紀佑國的改革成果、為王元慶的改革行動打下基礎,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毋庸置疑,王元慶沒有紀佑國那麼得天獨厚的條件。

雖然在很大的程度上,王元慶繼承了紀佑國的衣缽,也就繼承了紀佑國的影響力,不但彭茂邦與潘雲生無條件的支持他,接替兩人的項鋌輝與李存勛也支持他,但是王元慶終究不是紀佑國,就算能夠獲得高層的支持,也不等於獲得了基層的信賴。受此影響,半島戰爭後期,王元慶通過全力支持裴承毅,向少壯派軍人伸出了橄欖枝,通過打壓世家派,最終與少壯派結盟。可以說,這是王元慶建立軍事背景的神來之作。甚至可以說,正是這次非同尋常的結盟,讓王元慶登上了政治權力的巔峰,也改變了共和國的命運。以當時的情況,如果沒有項鋌輝、裴承毅等少壯派軍人的支持,王元慶不見得能夠戰勝顧衛民,理所當然的成為趙潤東的接班人。

這次政治家與軍人的結盟,被後人稱為共和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軍政聯姻」。

當然,影響絕不僅僅限於共和國內部。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依靠少壯派的支持才登上了政治權利的巔峰,所以在接下來爆發的日本戰爭中,王元慶不得不放縱軍人的戰爭要求,即沒有過分約束軍人的戰爭行為,讓軍人盡情的發揮了一次。當然,這也是王元慶為了收回軍事大權耍的手段。日本戰爭之後,王元慶利用軍隊在戰爭期間的一系列過激行為收回了軍事決策權,將包括裴承毅在內的一批在軍隊中有很大影響力的將領打入冷宮。雖然王元慶沒有搞大清洗,但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最終成為了共和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掌握了軍事大權,為接下來的印度戰爭做好了準備。

由此可見,不管是王元慶還是紀佑國,都離不開軍隊的支持。

王元慶在軍事方面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凈化」了軍隊的內部環境。在他掌權的10多年內,因為世家派分崩離析,只剩下了少壯派,所以軍隊內部不存在派系鬥爭,最多是各軍兵種為軍費問題產生爭執。

問題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權利,而有權利的地方就有利益之爭。

世家派沒有了,不等於少壯派一片和睦。

連續兩次軍事改革之後,共和國的軍事大權實際上已經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由國防部掌握的預算、人事等「文權」,二是由總參謀部掌握的調動、戰爭等「武權」。雖然這種權力劃分仍然不夠理想,按照大多數人的觀點,最終應該形成由國防部領導軍隊,總參謀部只負責作戰指揮的,即文官管理軍隊的權力分配方式,但是理想的軍事管理方式必須具備一個基礎條件,那就是民主政治,即軍隊向國家效忠,而不是向執政黨效忠,所以首先得完成政治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軍事改革與政治改革是同步前進的,因為共和國的特殊國情,即政治改革需要得到軍隊的支持,所以軍事改革總比政治改革快那麼一點。為了確保通過溫和的改革來解決社會矛盾,而不是把改革釀成暴力革命,所以軍事改革不可能走得太快,更不可能單獨存在。

明白這個道理,也就不難理解,王元慶為什麼要在離任前提出第三次軍事改革了。

雖然在普通老百姓看來,第三次軍事改革是王元慶的使命,因為紀佑國搞了第一次軍事改革、趙潤東搞了第二次軍事改革,如果王元慶不搞一次軍事改革,其在共和國歷史上的地位就將受到影響。但是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果王元慶僅僅為了名留青史,就應該在日本戰爭之後搞第三次軍事改革,而不是等到離任前才下手。不管怎麼說,軍事改革也是社會改革,需要足夠的時間,不可能在一年半載內見到成效。更何況政權交接本來就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如果沒有絕對的必要,王元慶不可能在即將離任,共和國將迎來10年一次的政局更迭的時候搞第三次軍事改革。

那麼,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麼呢?

前面說了,軍事改革與政治改革相輔相成。紀佑國在這麼做,趙潤東也在這麼做,王元慶沒有理由不這麼做。也就是說,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必要性就是支持政治改革,成為繼續推動政治改革的動力。

以裴承毅的政治頭腦,不可能不明白這其中的深刻關係。

袁晨皓也不是笨蛋,經裴承毅提醒,也明白了這個道理。

「關鍵是,元首即將離任,即便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想法非常美好,能否達到目的還是個問題。」

「能不能達到目的,那得看採用的手段。」

袁晨皓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等著裴承毅繼續說下去。

「歸根結底,第三次軍事改革的現實意義就是利用軍隊的影響力,將政治改革推入一個嶄新的層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元首肯定有所安排,而我個人認為,元首肯定會在軍隊的內部問題上做文章。」

「派系鬥爭?」

裴承毅點了點頭,說道:「你想想,如果沒有了鬥爭,軍隊還有價值嗎?」

袁晨皓一下沒有明白過來,也就沒有開口。

「從改革趨勢來看,民主制度建立起來之後,軍隊的基本屬性肯定會發生轉變。我們都知道,理想情況下,軍隊屬於國家與公民,因此軍隊不能介入政治鬥爭,軍人也不能干預政治。事實上,這些年來,我們不是一直在提倡軍人不干預政治的口號嗎?」裴承毅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問題是,理想離我們太遙遠了,非常不現實。現在的情況是,隨著元首離去,在下任元首會不會積極推動政治改革的情勢還不明了的情況下,需要一股相當的勢力來推動政治改革。毫無疑問,軍隊是唯一的選擇。只要政治改革符合軍隊的利益,得到軍隊中多數人的支持,不管誰住進元首府,都不可能改變政治改革的前進方向。正是如此,元首在離任前發起了第三次軍事改革。問題是,只要是改革,就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讓另外一部分人獲得好處。為此,元首必須做好一件事情。」

「扶持支持改革的軍人?」

裴承毅點了點頭,說道:「簡單的說,就是這麼回事。可是具體做起來,卻不是一句話這麼簡單的了。你想想,哪些軍人會支持改革?」

袁晨皓微微皺了下眉頭,似乎預感到了什麼不太好的事情。

「支持改革的,肯定是長期以來利益受到損害的,或者說是受壓迫的,既得利益集團永遠都不會支持改革,除非是打著改革旗號的剝削手段。」裴承毅長出了口氣,說道,「毋庸置疑,項總離開總參謀部之前,軍隊里的既得利益集團就是陸軍。你想想,幾十年來,陸軍司令一直霸佔著總參謀長的位置,而且大部分時候也霸佔著國防部長的位置,只要對陸軍有好處的改革計畫都能得到支持。雖然這些年來,受國際形勢影響,特別是對外戰爭影響,陸軍的勢頭有所收斂,但是總體而言,陸軍的霸主地位仍然非常明顯,前兩次軍事改革並沒有改變陸軍稱王的局面。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第三次軍事改革開始之後,陸軍的抵抗情緒最為嚴重。」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似乎他開始想到的事情得到了證實。

「現在明白我為什麼要離開總參謀部了吧?」

「說實話,我不佩服都不行。」袁晨皓朝裴承毅看了過去,說道,「直到你開始提起的時候我才反應過來,而你在一年半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裴承毅笑了笑,說道:「看得再清楚又有什麼用呢?不管怎麼說,我們是陸軍將領,就算我們有意投誠,恐怕海軍與空軍也不會接納我們。對我們來說,如何度過今後的艱難時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有什麼想法?」

「最好不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