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一百零五章 佔領區

見到袁晨皓的第一眼,裴承毅就發現了他身上的變化。

與兩年前相比,袁晨皓成熟了許多。作為近10年來,表現最突出、晉陞最快,被認為最接近裴承毅的年輕將領,袁晨皓的經歷與裴承毅有很大的區別,直到最近兩年,才算走上了正軌。嚴格的說,袁晨皓比裴承毅差遠了,在絕大部分人看來,袁晨皓不但運氣不如裴承毅,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如裴承毅。裴承毅能在半島戰爭中一戰成名,與他以上校參謀身份擔負起前線指揮重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袁晨皓能在印度戰爭中出名,是因為他協助裴承毅打贏了戰爭。

運氣並沒永遠眷顧裴承毅,也沒有永遠拋棄袁晨皓。

印度戰爭後,裴承毅與袁晨皓的境況都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

首先是裴承毅捲入爭奪總參謀長寶座的鬥爭,不得不明哲保身,主動放棄總參謀部的工作,去了裝備辦公室。接著袁晨皓收到調令,到南亞戰區擔任參謀長,因為南亞戰區暫時沒有設司令官,所以由參謀長領司令官的職權。

一年多下來,袁晨皓在南亞戰區混得風起雲湧,早就成了一方諸侯。

用戰區製取代軍區制後,雖然各戰區司令部的職權受到了很大限制,比如人事大權全部收歸國防部,戰區司令部只有指揮部隊作戰、安排部隊訓練、調動部隊駐防等軍事指揮與軍事行政權,但是戰區司令部的主要職能是對外,即面向周邊國家與周邊地區,國內的軍事力量仍然由總參謀部統一調遣,所以戰區司令部的權力靈活性非常大,在某些時候就是共和國處理涉外事務的強力機構。比如在2036年6月份,一支在蘇丹南部地區活動的工程勘測隊伍遭到當地反政府武裝力量突然襲擊,數十名工程人員被扣做人質,負責營救工作的就是南亞戰區司令部。

打擊恐怖組織只是戰區司令部的職責之一,準確的說,戰區司令部只有一個職責,那就是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打擊恐怖組織只是履行該職責的手段,因此還有其他的手段來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對南亞戰區來說,最重要的工作不在非洲大陸上,而是在印度半島上。

印度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按照戰前與戰爭期間做出的承諾,沒有肢解印度,而是在印度推行相對鬆散的聯邦制,並且在此基礎上劃分佔領區。除了共和國的佔領區之外,其他6個參戰國都有相對獨立的佔領區。

巴基斯坦的佔領區為古吉拉特邦與拉賈斯坦邦,約佔印度國土面積的7.1%。不得不承認,巴基斯坦當局認清了形勢,做出了最聰明的選擇。按照戰前約定,除了獲得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之外,巴基斯坦可以在印度西北地區控制佔印度國土面積12%以內的地區,其中不但包括拉賈斯坦邦與古吉拉特邦,還包括喜馬偕爾邦、旁遮普邦、昌迪加爾中央直轄區、北安恰爾邦等地。劃分戰區的時候,巴基斯坦出人意料的放棄了喜馬偕爾邦等地,只要求獲得拉賈斯坦邦與古吉拉特邦,並且要求在安置穆斯林的時候獲得支持。

當時,巴基斯坦當局此舉別說外界不明白,很多巴基斯坦人都不理解。要知道,佔印度人口總數13%左右、也就是大約2.2億穆斯林中的70%,也就是大約1.5億穆斯林集中在印度西北地區的幾個邦,巴基斯坦當局參與印度戰爭的直接理由就是解放遭到印度政府迫害的穆斯林。好不容易擊敗了印度,巴基斯坦當局卻放棄了穆斯林最集中的地區,與當初參與戰爭的意圖背道而馳,根本沒辦法解釋。

不到半年,就沒人懷疑巴基斯坦當局的英明決策了。印度西北地區不但是穆斯林集中地區,也是印度教徒集中地區,更是印度人口最集中地區。當地不但有1.5億穆斯林,還有大約3億印度教徒、以及近1億少數民族居民。也就是說,如果巴基斯坦按照戰前安排佔領印度西北地區,至少得擔負起維護社會秩序的工作,而要解決5.5億人的矛盾,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加上印度西北地區不是農業產區,糧食生產無法做到自給自足,那麼巴基斯坦佔領印度西北地區,等於背上了一個沉重的負擔,光是解決5.5億人的吃飯問題,就能讓巴基斯坦當局焦頭爛額。

主動放棄,不等於什麼也沒得到。

按照巴基斯坦與共和國達成的協議,在僅佔領拉賈斯坦邦與古吉拉特邦的情況下,巴基斯坦當局可以在與印度正式簽署和平協議之前,向兩地遷徙1.2億穆斯林,並且在印度恢複正常秩序之後,有權與印度當局就穆斯林的遷徙與安置問題進行談判。作為交換,巴基斯坦當局必須履行在戰前做出的承諾,即在不佔領喜馬偕爾邦等地的情況下,依然按照承諾出動軍事力量,協助共和國維持當地秩序。也就是說,在巴基斯坦主動放棄的幾個邦,巴軍只是維持治安的警察,而不是具有話語權的佔領軍。雖然這一協議讓巴基斯坦當局每年需要額外支出大約150億元(人民幣)的軍費,但是相對於其獲得的好處,或者說減少的損失,這點支出就算不了什麼了。

尼泊爾的佔領區為北方邦與比哈爾邦,約佔印度國土面積的6.2%。可以說,尼泊爾當局的選擇與巴基斯坦當局截然不同。雖然在巴基斯坦主動放棄了北安恰爾邦之後,尼泊爾可以選擇向西擴張,而不是一味向南,但是結果事與願違,尼泊爾當局不但沒有交換北安恰爾邦,反而要求獲得整個北方邦與比哈爾邦。如此一來,其控制的佔領區的面積是其國土面積的兩倍以上,佔領區內的人口(大約3億)更是其國內人口的10倍以上。如果說巴基斯坦當局擔心被戰利品撐死,那麼尼泊爾就是蛇吞象了。

與很多人不理解巴基斯坦當局的選擇一樣,很多人也不理解尼泊爾當局的選擇。

在很多人看來,作為一個山地小國,尼泊爾更應該重視長遠發展,而不是被眼前利益蒙蔽了雙眼。事實上,尼泊爾能夠在戰爭期間的所作所為,已經表明尼泊爾當局並不缺乏戰略眼光。別的不說,尼泊爾當局在印度戰爭期間遲遲不肯派兵參戰,直到孟加拉國採取行動之後,才站對了立場,表明尼泊爾當局並不希望印度徹底戰敗,或者說對共和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有所擔憂。從長遠來看,作為山地小國的尼泊爾,要想繁榮強盛,必須在兩個大國之間周旋,利用兩個大國的鬥爭獲取好處。事實上,尼泊爾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就,與周邊兩個大國的鬥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這層意義上講,尼泊爾當局不應該謀求太多的佔領區,甚至應該放棄佔領區。

尼泊爾當局的選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尼泊爾不甘心永遠都是山地小國,夢想有一天能夠成為大國。歷史上,尼泊爾曾經是南亞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國,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毋庸置疑,尼泊爾不缺乏作為大國的夢想。要想成為大國,尼泊爾必須彌補地理環境上的缺陷,也就是獲得一塊足以支撐其成為地區大國的平原,而南面的恆河平原無疑是不二選擇。正是如此,尼泊爾放棄了西面的北安恰爾邦,在戰前秘密協議的基礎之上要求佔領整個北方邦與比哈爾邦。

要有收穫,就得有付出。

按照尼泊爾當局與共和國達成的協議,佔領北方邦與比哈爾邦之後,尼泊爾當局必須做到三件事情:一是保證永遠不吞併佔領區、不支持佔領區獨立、不鼓動佔領區獲得更高的自治權,並且不人為改變佔領區的民族與人口結構;二是確保佔領區的和平與穩定,在印度恢複正常秩序之後交出軍事管制權;三是在嚴格履行戰前協議的基礎上,即將糧食產量的四成提供給其他地區的基礎之上,還要以市場平均價格向其他地區出售兩成糧食,也就是全年糧食產量的六成都得輸往印度其他地區。

可以說,這三點要求已經表明共和國當局對尼泊爾非常厭煩了。

事實上,尼泊爾政權在數年之後垮台,新成立的民選政府上台後,一改對外政策,撤回了所有駐印佔領軍,並且加入了由共和國主導的「大印度」計畫,即合併幾個國家的佔領區、逐步解除對印度的軍事佔領,就是對之前的錯誤政策的大調整,也是這份「三項協議」的直接產物。

相對而言,錫金的佔領區微不足道。

雖然按照最初的秘密協議,錫金獲得的好處就是獨立建國,沒有資格像其他參戰國那樣,在印度獲得佔領區,但是印度戰爭結束之後,受複雜的國際形勢影響,共和國當局決定提高錫金的地位,即從共和國的佔領區中劃分一部分給錫金。當然,分給錫金的佔領區不會大到哪裡去,畢竟錫金只是一個人口不到100萬的彈丸小國,國內尚且一塌糊塗,哪有能力去佔領別的國家呢?因此,不但分給錫金的佔領區只有「印度走廊」中的一小塊,也就是以西里古里為中心的一塊面積不到5000平方千米的地區。

共和國此舉,可謂意味深長。

首先是佔領區的劃分上,讓錫金控制西里古里地區,等於將印度東北地區與恆河平原徹底隔絕開了,如果該地區由共和國佔領,那麼就得面臨東面的緬甸、南面的孟加拉國與西面的尼泊爾,夾在三方之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