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九十四章 深入主題

「事實上,這一切早就計畫好了。」

聽到李存勛的這句話,裴承毅顯得格外平靜,似乎早就料到一樣。

見到裴承毅的表情,李存勛並沒感到意外。

按照李存勛的說法,早在27年前,也就是2010年左右,紀佑國在親手啟動「炎黃計畫」的時候就對共和國的未來做了規劃,而當時王元慶是紀佑國的首席助理,肯定參與了整個規劃工作。因為趙潤東當時還是國防部長,而且與總參謀長彭茂邦的關係很不好,所以沒有參與「炎黃計畫」,直到成為國家元首之前,也就是被紀佑國確定為接班人之前,才首次接觸到「炎黃計畫」。當時,李存勛在CIA卧底,在保護「炎黃計畫」的行動中了大功,從此得到重用。非常可惜的是,2010年的時候,裴承毅還是一個剛剛步入軍事學院殿堂的大學生。

由此可以證明兩件事情。

一是王元慶確實是紀佑國親自選定的接班人,只是在2017年的時候,也就是紀佑國離任時,他還太年輕了,不適合擔任國家元首,所以紀佑國選則趙潤東過渡。當趙潤東想提拔顧衛民的時候,紀佑國、彭茂邦、潘雲生等人出面干預,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只有王元慶最了解紀佑國的改革計畫,也就是說,王元慶全力推行的政治改革肯定與紀佑國有很大的關係,就算不是由紀佑國制訂的,也受到了紀佑國的影響,並且於紀佑國推行的很多改革措施有關聯。

毫無疑問,這兩點關係至關重要。

雖然紀佑國在離任後並未參與政治活動,其清廉的作風得到了全國民眾的擁戴,但是沒有任何人敢低估紀佑國的影響力,而且還不僅是民眾間的影響力。因為與彭茂邦、潘雲生等人的特殊關係,所以紀佑國在軍隊與安全部門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也就是說,紀佑國的存在,等於幫助王元慶控制了軍隊與安全部門。按照共和國的國情,在此情況下,除了紀佑國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夠威脅到王元慶。

想明白這個道理,裴承毅就不得不相信一件事情。

雖然政治改革看上去兇險萬分,王元慶甚至受到過暗殺與政變威脅,但是這些都是表面現象,或者說是為了渲染政治改革的氛圍必須存在的某種不和諧的現象,對政治改革不但沒有威脅,反而有很大的幫助。準確的說,這些不和諧的現象被王元慶利用,成為推動政治改革的動力。

當然,關鍵就是紀佑國在27年前就制訂了改變共和國的整個改革進程。

如果共和國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國,那麼不管怎麼改革,對世界局勢都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可是共和國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國,而是一個天生能夠對世界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的大國,所以共和國的改革不僅是國內鬥爭,而是在國內鬥爭為主的基礎上,攙雜了眾多外來因素。不管是誰,要想在共和國推行旨在使中華民族復興的改革行動,除了需要戰勝國內的眾多反動勢力之外,還要面對外來威脅。事實上,就算美國不存在,稱霸世界的是另外某個國家,必然俄羅斯、或者某個歐洲國家,以及推行改革的不是紀佑國,而是另外某個領導人,只要改革能讓共和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哪怕只要具有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潛力,都會採取行動破壞共和國的改革行動。

紀佑國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也就不可能不採取防範措施。

從這個角度看,在2015年捲入第四次印巴衝突很可能是迫不得已。原因很簡單,只要共和國捲入了境外戰爭,不管捲入程度有多深,都是邁向超級大國的第一步,是挑戰霸權的第一次行動,而在2015年的時候,共和國的基礎還不過紮實。別的不說,由紀佑國發起的產業結構調整在2015年的時候才進行了短短2年,而要完成整個改革,至少需要20年。事實也確實如此,直到2033年左右,產業結構調整才全部完成,共和國由初級工業國成為高級工業國,正式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按照高級工業與科技實力計算)。作為共和國最偉大的國家領導人之一,紀佑國不可能不清楚共和國的國情,肯定不願過早發力。從僅僅一年之後的東海戰爭來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引爆第四次印巴戰爭的不是共和國,而是美國,因為這是打擊共和國的辦法,而且是最直接的辦法。

有了一個不太好的開端,共和國的前進道路變得異常艱險。

由此出發,就不難理解,原本屬於局部衝突的東海戰爭,為什麼會發展成為一場對全球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地區戰爭,並且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為接下爆發全球大蕭條奠定了基礎。原因很簡單,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紀佑國不再被動應對外來威脅,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進攻來扭轉局勢。甚至可以說,通過金融戰爭引發金融海嘯,再由金融海嘯導致全球大蕭條都是紀佑國的「傑作」。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全球大蕭條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趙潤東上台之後,不得不採取適當收縮的防禦戰略,但是從整個國際局勢來看,大蕭條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影響更大,此消彼漲之下,共和國肯定從中獲得了不少好處。事實上,正是21世紀最大的經濟危機為共和國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並且產生了新的世界格局。

可以說,紀佑國最值得稱道的能力不是政治手腕,而是戰略眼光。

讓趙潤東上台,似乎是在王元慶上台前的過渡,實際上,則是必須走的一步。換句話說,就算王元慶的年紀大10歲,在2017年的時候能夠出任國家元首,紀佑國也不見得會讓王元慶接班,讓趙潤東過渡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原因很簡單,王元慶太有理想了,在2017年到2027年之間,共和國的主要任務是應付大蕭條帶來的壓力,並且藉助大蕭條產生的影響提高國際地位,肯定不能像王元慶做的那樣,用幾場大規模戰爭來改變世界格局。讓趙潤東上台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共和國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下積蓄實力。事實上,趙潤東做得並不出色,或者說是緩過氣來的美國沒有讓紀佑國的計畫得逞。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一味縱容日本,最終惹火燒身,導致半島戰爭爆發,而日本在村上貞正的領導下,並沒按照美國的意圖捲入戰爭,讓美國不但丟掉了韓國,還丟掉了西太平洋地區的所有盟國。半島戰爭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可以說,就是這場戰爭迫使王元慶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也就是推行政治改革。

如果李存勛說的沒錯,那麼裴承毅有理由相信,半島戰爭超出了紀佑國的安排。

雖然半島戰爭以對共和國相對有利的方式結束,但是共和國獲得的好處並不多。別的不說,韓國完蛋之後,西太平洋只剩下了兩個主要勢力,沒有美國的牽制,共和國與日本的決戰在所難免。作為半島戰爭的指揮官,裴承毅非常清楚當時的情況。最初的時候,王元慶並不支持擴大戰爭規模,而是希望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用一種相對均衡的方式,也就是雙方重新回到三八線來結束戰爭。戰爭後期,共和國軍隊摧枯拉朽的打垮了美韓聯軍,一路小跑著把戰火燒到三八線以南的時候,王元慶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反對擴大戰爭規模變成了堅決打垮韓國。

裴承毅以前沒有想過,可是現在他不得不重新考慮。

毫無疑問,王元慶的這種轉變有更加深層次的含義。簡單的說,王元慶非常清楚紀佑國制訂的國家改革計畫,知道半島戰爭是一場「意外」,或者說是由美國蓄意挑起,對共和國不太有利的戰爭。如此一來,王元慶在戰爭初期相對保守就不難理解了。如果能夠將戰爭規模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仍然有可能按照紀佑國的安排,完成國家改革,用最小的代價讓共和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問題是,戰爭從來不是按照某一方的意願發展的。到了戰爭後期,當王元慶發現局勢已經無法扭轉的時候,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無疑是最為理想的選擇。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元慶不再沿著紀佑國制訂的改革路線前進,開始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規劃共和國的未來。

顯然,王元慶的選擇得到了紀佑國的支持。

從長遠影響來看,半島戰爭給共和國帶來了三個問題。一是從此開始,共和國將以世界一流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鬥爭,雖然不大可能與美國正面對抗,但是必須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解決周邊問題,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一流大國會在周邊問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從實際情況出發,如果不能迅速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共和國遲早會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圍剿下轟然倒地。二是必須儘快建立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國家同盟體系,不管共和國多麼強大,在面對西方國家集團的時候,都需要盟友,而且是很多盟友。這就要求共和國必須在國際事務上有所作為,不但要佔領科技制高點,還要將先進技術變成政治籌碼,用先進技術帶來的產業革命重新規劃國際局勢。三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國內改革,因為半島戰爭已經喚醒了共和國民眾的公民意識,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他們不僅僅是國家的成員,還是國家的主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