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八十三章 造勢

杜奇威到達倫敦,並沒讓裴承毅感到意外。

軍情局早就提供了相關情報,杜奇威不但正式擔任英國首相的最高軍事顧問,還將代行英國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也就是說,在喬治的全力支持下,杜奇威將以聯合指揮官的名義指揮英國三軍。

當然,這一事件對其他人的影響就要大得多了。

5月8日夜間,杜奇威乘坐的專機剛剛到達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半島電視台就藉助現場報道的機會,對杜奇威出任英國首相最高軍事顧問的事情做了報道與評論,除了大肆宣揚美國正在以非正式的方式介入英阿馬島衝突之外,半島電視台聘請的特別評論員還在做解說的時候提到,杜奇威的出現,將使英阿馬島衝突演變成一場戰爭,而且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戰爭。

不得不說,半島電視台對未來非常悲觀。

與之相比,西方新聞媒體的態度就要樂觀得多了。只不過,不管是、還是英國的電視台,在評價杜奇威出任英國首相最高軍事顧問的時候,在明確提到阿根廷總統塞隆早已聘請裴承毅擔任最高軍事顧問的同時,都表達出了某種程度的擔憂,認為這種不加限制的介入行動將使英阿馬島衝突失去控制。雖然共和國受海軍實力的限制,不大可能在南大西洋上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但是從長遠來看,因為共和國的崛起已經無可改變,如果馬島衝突導致兩個超級大國兵戎相見,後果將不堪設想。

受新聞媒體的影響,幾乎全世界的觀眾都把目光轉向了倫敦。

很明顯,這是故意的炒作行為。

雖然半島電視台很快就回過神來,並且調整了報道內容,但是西方新聞媒體已經借勢炒熱了杜奇威,從而對國際輿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讓絕大部分人認為,杜奇威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馬島衝突的結局,幫助英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情還讓很多人相信,美國已經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選擇權在共和國的手中,馬島衝突最終以什麼方式收場,不由美國與英國決定,而是由共和國與阿根廷決定。也就是說,如果共和國為全世界的和平著想,就應該忍一時之氣,做出最理智的決策,避免與美國直接衝突。很明顯,所有人都希望出現這樣的結局,畢竟共和國與美國擁有的核武器足以將世界毀滅好幾遍。當絕大部分人都這麼想的時候,希望就變成了指望,或者說成為了針對共和國的壓力,從而讓共和國的決策者做出錯誤的選擇。

萬幸的是,共和國的決策者並沒做出錯誤的選擇。

9日凌晨,裴承毅就接到了李存勛的電話。

雖然軍情局長沒有在電話中說得太多,但是意思表達得非常明確,即共和國高層沒有改變決策,作為前線指揮官的裴承毅完全沒有必要為後方的事情擔憂,應該集中精力解決戰場上的問題。

有了李存勛的暗示,裴承毅也就不再擔心什麼了。

說白了,共和國國家元首即將換人,可是軍情局的最高領導人不會更換。不管誰住進元首府,只要李存勛還在軍情局長的位置上,就會堅定不移的執行王元慶的命令,從而對下任國家元首產生影響。

事實上,裴承毅也沒有把杜奇威擔任英國首相最高軍事顧問放在心頭。

站在裴承毅的立場上來看,杜奇威去倫敦,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或者說是為了宣傳在作秀。以美英之間的關係,以及杜奇威在美國的地位,就算他留在華盛頓,或者呆在彭薩拉科,仍然能夠影響英國當局,去不去倫敦沒有任何差別。關鍵不在杜奇威,而是在英國首相喬治。換句話說,只要喬治下定決心,讓杜奇威指揮英軍作戰,那麼杜奇威不但是首相的最高軍事顧問,還是英軍的最高軍事統帥。

毫無疑問,喬治已經做出了決定。

只不過,裴承毅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不管怎麼說,杜奇威都是得到公認的,美國最出色的將領,甚至是西約集團最有威望的將領。從某種程度上講,因為杜奇威更早步入政壇,所以他在美國的影響力,比裴承毅在共和國的影響力還要大。雖然杜奇威取得的軍事成就比不過裴承毅,在公眾間的知名度也不如裴承毅,但是在「圈子內」,杜奇威的名望不比裴承毅差,在西方世界與西半球還遠遠超過了裴承毅。別的不說,阿軍中知道杜奇威的人就不比知道裴承毅的人少,而且大部分阿軍官兵都覺得杜奇威很厲害。

正是如此,裴承毅不得不考慮阿根廷當局與阿軍將士的感受。

9日上午,裴承毅前去拜訪了阿根廷總統塞隆,親自向塞隆介紹了情況。

說服塞隆並不困難,裴承毅甚至不需要保證什麼,就讓塞隆相信,杜奇威一直在暗中指揮英軍作戰,並沒像傳說中的那樣幫助英軍取得勝利,所以沒有必要擔心什麼,最終的勝利肯定屬於阿根廷。

當天下午,裴承毅前往阿根廷總參謀部。

按照塞隆的安排,裴承毅將在阿軍的將領大會上介紹情況,讓阿軍將領相信,杜奇威也是個凡人,改變不了歷史。

當然,這台戲不能由裴承毅一個人來唱,還得由華劍鋒配合。

與此同時,阿根廷的宣傳工作也全面展開了。

在報道杜奇威出任英國首相最高軍事顧問的時候,阿根廷的電視台重點報道了杜奇威的履歷,並且在介紹的時候,明確提到了杜奇威從政的原因,以及在10多年前擊敗杜奇威的正是裴承毅。

為了搞好宣傳,軍情局也花了血本。

事實上,軍情局是在彌補犯下的過錯。

誰都知道,半島電視台與軍情局的關係非同一般。雖然半島電視台在卡達,與共和國沒有多少關係,但是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半島電視台就與軍情局秘密合作,並且在東海戰爭中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半島電視台報道的熱點新聞,絕大部分來自軍情局。在共和國的新聞媒體不方便出面的時候,軍情局將通過半島電視台發布消息。可以說,這是雙贏的合作,一方得到了新聞,一方製造了輿論。也就是說,在報道杜奇威的消息時,不是半島電視台瞎了眼,而是軍情局犯了錯。根據不大可靠的消息,應該是軍情局負責宣傳工作的曹雪華在情急之中做出了錯誤判斷。雖然軍情局的反應很及時,但是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無法抵消。如此一來,軍情局不得不想辦法扳回一局。

這次,軍情局找到的不是半島電視台,而是阿根廷的「海峽電視台」。

利用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海峽電視台做了一個特別節目,即以講故事的方式報道杜奇威從軍人到政客的經歷,其中標為「不確切報道」的消息都是首次公開,包括杜奇威在日本戰爭期間為美國總統提供軍事建議、在印度戰爭期間向印度派遣軍事顧問等等。這些報道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杜奇威在半島戰爭後的多次軍事決策都以失敗告終,並不像外界傳聞的那樣,數次幫助美國走出困境。

毫無疑問,這些報道不可能遭到反駁,至少不可能遭到美國政府的反駁。

要知道,日本戰爭期間,杜奇威確實是總統的軍事顧問,到了印度戰爭時,杜奇威已經是國防部長了。也就是說,如果美國當局要想反駁,首先就得拿出更加可信的,能夠為觀眾接受的相關資料,而不僅僅是指責海峽電視台。毋庸置疑,美國政府肯定不敢公開相關的資料,因為這是美國政府的醜聞,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不想翻陳年舊賬,也就不會以官方的身份出面與海峽電視台爭辯。

美國的新聞媒體肯定不會閑著,只是新聞媒體發起的反擊沒有多少意義。

事情鬧到這一步,觀眾除了知道這是兩個超級大國在暗中鬥法之外,最關注的還是杜奇威的過去,也就是海峽電視台的報道是否屬實。有資格證明、或者否認的只有美國聯邦政府,美國的電視台顯然不夠格。

其實美國的新聞媒體也沒有過分糾纏,因為某些事情越摸越黑。

不管圍繞著杜奇威的爭論有多麼激烈,最重要的問題是,杜奇威的出現,會給馬島衝突帶來多大的變化,英國軍隊的作戰行動會不會因此發生變動,南大西洋上的戰局會不會出現新的情況。

毫無疑問,這也是裴承毅最關心的問題。

雖然在阿軍將領大會上,裴承毅對戰局做了全面分析,讓絕大部分阿軍將領相信,杜奇威不會改變什麼,也改變不了什麼,戰局仍然對阿軍非常有利,取勝只是遲早的事情,但是將領大會結束之後,裴承毅把帕托斯、阿方索與特雷塞斯庫留了下來,表示將全力以赴的應對新的挑戰後,裴承毅明確無誤的告訴三位阿軍將領,杜奇威很有可能調整皇家海軍的作戰部署,必須針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準備。

有了前面的勝利,這次連阿方索都非常老實,另外兩位阿軍將領就不用多說了。

回到阿根廷海軍司令部,裴承毅立即著手調整部署。

當然,調整部署的第一件事情還是分析戰局。

「我認為變化不會太大,畢竟特遣艦隊突然調整航線,正是杜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