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七十四章 情報網路

接到裴承毅的電話,劉曉賓做了兩件事,一是調整軍事偵察衛星網路,二是聯絡潛伏在英國的間諜。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超級大國間的冷戰不但對人類社會構成了巨大威脅,還消耗了大量物質財富,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認為,超級大國間的冷戰對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以美蘇冷戰為例,在近半個世紀中,幾乎所有推動社會發展、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大技術革新都與軍事對抗有關,比如電子計算機、互聯網、航天、複合材料、基因工程等等。中美冷戰也不例外,按照得到國際學術界普遍承認的觀點,如果沒有中美冷戰,電力革命不會在短短10年內波及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在短短20年間創造出超過整個20世紀的巨量社會財富。別的不說,如果沒有共和國與美國的對抗,複合蓄電池肯定不會迅速普及推廣,而會被共和國壟斷,只給一個國家帶來巨額財富,而不是改變整個人類的命運,讓人類文明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毋庸置疑,超級大國相互對抗是推動技術發展的最強動力。

航天也不例外,沒有超級大國的相互對抗,不管是共和國中央政府、還是美國聯邦政府都不可能在建造空間站、到月球建立殖民地與登陸火星的行動中投入數千億、甚至數萬億的經費,同樣的,也不可能在軍事航天領域投入巨額資金。

在某種程度上,軍事偵察衛星的進步就是軍事航天的一個縮影。

自從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人類的航天活動就與軍事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80年的人類航天史就是80年的軍事鬥爭史。所謂「站得高看得遠」,航天無疑是軍事鬥爭的制高點。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作為首個將足跡邁出大氣層的國家,前蘇聯倒在了爭奪「制高點」的道路上,被一份子虛烏有的「星球大戰」計畫搞得昏頭轉向,不但迷失了方向,還耗盡了最後一點力氣。

因為有前蘇聯的教訓,所以共和國在爭奪「制高點」的時候就要理智得多了。

早在21世紀10年代,在共和國、美國與俄羅斯的積極推動下,數十個國家簽署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條約》。雖然這份國際條約並不完善,甚至被很多國家稱為「超級大國的霸權條約」,比如其中只規定不得進行以戰略進攻為目的的軍事航天活動,而不是禁止一切軍事航天活動,從而為共和國與美國發展國家防禦系統留了後門,但是從整個人類文明的高度來看,在份國際條約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至少保證了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內,幾個有能力的大國都沒有在外層空間部署進攻性戰略武器,為推動全面銷毀核武器,以及締結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條約奠定了基礎。

當然,一份沒有多少約束力的國際條約並不是限制軍事航天的主要問題。

不管是共和國還是美國,都公開承認,限制航天活動的因素只有一個:成本。

雖然隨著可控聚變核電站的全面普及與推廣,電能價格已經降到了接近零的程度,即便不考慮新技術對航天帶來的幫助,航天推進劑的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也正是電能價格迅速降低,氫氧發動機才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航天畢竟是航天,費用肯定比航空高,在航空尚且沒有得到全面普及的情況下,要想把航天變成人類的普遍活動,顯然不現實,短期內根本沒有可能性。

毫無疑問,軍事航天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在建設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時候,共和國成立了天兵,後來又在天兵的基礎上組建了與陸海空三軍平起平坐的天軍。第三次軍事改革開始後,天軍提出了一份涉及到未來30年的長遠發展規劃,其中就明確提到,能否降低航天發射成本,將是天軍能否在未來戰爭中發揮致勝作用的關鍵。

成本問題到底有多突出呢?

不說軍事航天,以更加開放的民用航天來說。

2025年,也就是半島戰爭後不久,共和國提出了建立大型空間站的「瓊樓」計畫,最初打算建造一座類似於「國際空間站」的科研型空間站,隨著參與的機構越來越多,計畫也越做越大。

2037年,「瓊樓」計畫在經過了數次調整後,得到了剛剛成為共和國元首的王元慶的高度支持,並且確定了幾本點,即該計畫是以市場經營為基礎的開放式民用航天工程。雖然最初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王元慶不是瘋了,就是想弄點「政績」,因為按照計畫中的規劃,將建造一座5萬噸級的永久性空間站,而且還採用開放式設計,即今後可以在此基礎上建造更大規模的空間站,這麼龐大的計畫,連共和國政府都無力承擔,哪家民營企業有如此雄厚的實力?但是隨著計畫逐步展開,再也沒人懷疑王元慶的高瞻遠矚了,因為這不是一份簡單的航天計畫,而是用來振興共和國的航天工業、帶動數百個相關產業的龐大經濟促進計畫。正是在該計畫的刺激與帶動下,共和國的航天技術與航天活動得到了飛速發展。甚至可以說,共和國在2030年之後進行的所有非軍事航天活動,比如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都與「瓊樓」計畫有關。

2029年,「瓊樓」的第一個密封艙順利入規,到2030年底,「瓊樓」正式對外營運。因為是民用性質的航天站,所以在進行科學試驗與科學觀察之外,「瓊樓」的主要用途就是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富翁,為那些錢多得花不完的人提供3天到3個月不等的外層空間生活體驗。賺錢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為有錢人提供舉行太空婚禮的場地,在失重環境下培育試管嬰兒等等。

正是這些完全開放的經營活動讓「瓊樓」從夢想變成了現實。即便如此,「瓊樓」工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虧本買賣,根據「瓊樓集團」在2037初公布的上一年度營運報告,在凈收入4500億的情況下,仍然虧損了近200億,8年間總共虧損了近3000億。雖然誰都知道,只要堅持下去,隨著人類社會總體生產力提高,「瓊樓」工程遲早會賺錢,而且會賺大錢,但是在短短几年內燒掉了近3000億,也讓「瓊樓集團」的幾個大股東,即共和國最富裕的幾位資本家肉痛不已。如果不是與「奔月行動」掛鉤,「瓊樓」空間站將成為登月行動的中轉站,而到月球上開採稀有金屬等貴重資源將是人類繼續發展的關鍵,發展前景異常光明的話,恐怕「瓊樓集團」早就宣布破產了。

民用航天尚且如此,軍事航天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說,不管是財大氣粗的美國、還是後起之秀的共和國,在軍事航天的發展過程中都非常重視「成本問題」。

在對抗越來越激烈的情況,縮減規模肯定不現實。

利用建設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美國的是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機會,共和國與美國幾乎同時開始整合軍事航天系統,在原來的偵察、導航、通信、防禦等系統的基礎之上。建立更加完善的軍事航天系統。雖然在具體方法上有所差別,但是共和國與美國整合軍事航天系統的目的都一樣,即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軍事航天系統的效費比。

「軍事偵察衛星網路」就是共和國新一代軍事航天系統下的「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數個種類的上百顆偵察衛星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星座」,不但向軍事情報部門提供幫助,還是「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因為軍情局一直負責軍事偵察衛星,所以該系統由軍情局掌握。

毋庸置疑,「軍事偵察衛星網路」讓軍情局如虎添翼。

雖然偵察衛星的性能不可能無限制的提高,拿成相衛星來說,儘管從理論上講,成相解析度可以無限制的提高,可是受大氣擾動等不可預測的自然因素影響,光學成相衛星的解析度最多達到厘米級別,雷達成相衛星的解析度最多達到分米級別,繼續提高解析度不但難度大,而且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但是軍事偵察衛星在情報系統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就超過了航空偵察系統,僅次於情報人員。正是如此,共和國非常重視軍事偵察衛星的研製工作,在性能難以繼續提高的情況下,轉而打造「及時偵察系統」。毫無疑問,這是貨真價實的「燒錢遊戲」。

與提高偵察衛星的性能一樣,提高偵察衛星的「及時性」也有個限度。

早在21世紀初,NSA(美國國家安全局,美國軍事偵察衛星的主管單位)的專家就斷言,兩小時是偵察衛星系統效費比的界線,過了這道坎,效費比將越來越小。這裡所說的「兩小時」,指的是軍事偵察衛星網路的覆蓋周期,即對同一地區進行兩次掃描的間隔時間。其實有點數學基礎的人都能算出來,NSA的專家並沒亂彈琴,不然在21世紀前25年,美國與共和國也不會以「兩小時」為軍事偵察衛星系統的基本要求。

2025年,共和國的軍事偵察衛星就達到了「兩小時」這個標準。

12年過去了,在投入了數千億元的情況下,共和國軍事偵察衛星系統的覆蓋周期僅僅縮短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