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六十九章 命不該絕

根據「蝠鱝」號的戰鬥記錄,發射第一條533毫米重型反潛魚雷的時間為20點15分12秒,X艇從「蝠鱝」號的被動聲納上消失的時間為20點22分27秒,也就是說X艇在7分鐘多一點的時間內做出了反應。「蝠鱝」號上的主動噪音干擾系統在事先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需要5分鐘才能啟動,因為系統反應速度主要由軟體的執行效率決定,而軟體的執行效率又是主要性能指標,所以由此可知,X艇的主動噪音干擾系統不會比「蝠鱝」號差,基本上處於同一水平。

如果沒有「蝠鱝」號射出的魚雷,兩艘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最多是擦肩而過。

因為有了那8條「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重型反潛魚雷,所以「蝠鱝」號與X艇不可能「一笑泯恩仇」,必得分出個高下。

前面已經介紹過,「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非常簡單。追根溯源的話,早在21世紀初,俄羅斯的科學家就提出用相干技術製造噪音控制系統。另外,在情報界得到廣泛應用的「語音干擾設備」用的也是相同的原理,只不過干擾的不是所有聲音,只是人的話語聲。

那麼,什麼原因讓「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直到21世紀30年代才問世呢?

在實用化上,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計算機性能,二是干擾能量源。沒有性能強大的計算就不可能及時處理搜集到的聲音信號,也就無法對聲音信號進行干擾。「噪音控制」本身就是將聲波的能量轉變為內能,按照相干原理,干擾源輸出的能量必須與干擾對象完全一致,因為自然界的噪音非常多,所以干擾源的功率非常驚人。直到神經網路計算機與可控聚變反應堆大規模應用,「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的兩大難題才得到解決。也正是如此,「主動噪音控制系統」才出現在了21世紀30年代初設計的潛艇上。

從中可以看出,「主動噪音控制系統」有一個很大的缺陷。

那就是,如果外界噪音的強度太大,系統就會過載,甚至出現故障。

在「蝠鱝」號進行的測試中,這個問題非常突出。因為主動攻擊聲納的輸出功率往往以千瓦計算,強度非常驚人,所以「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對付不了主動攻擊聲納發出的高強度次聲波。

按照「蝠鱝」號在測試中總結出的經驗,必須盡量避免進入敵艇正前方的主動聲納覆蓋範圍,如果無法避免,要麼加速逃逸,要麼關閉「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絕對不要在敵艇使用主動聲納的時候啟動「主動噪音控制系統」。

問題是,潛艇在作戰中遇到的強噪音源不止主動攻擊聲納。

別的不說,魚雷在近距離爆炸時,不但要產生極為猛烈的衝擊波(海水不可壓縮,傳遞爆炸能量的效率遠遠超過空氣),還會產生各種頻率的高強度聲波。在「蝠鱝」號進行的測試中早就證明,魚雷爆炸對「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產生的影響要比攻擊聲納高得多,如果爆炸距離太近,甚至有可能燒毀整個系統。

毫無疑問,面對魚雷爆炸產生的高強度聲波,「主動噪音控制系統」沒有任何辦法。

當然,這也開拓了海軍的視野。

雖然在2035年底,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美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遠遠不如共和國,但是共和國海軍未雨綢繆,考慮到美國也有能力研製出「主動噪音控制系統」,所以在「蝠鱝」號的海試項目中加入了針對「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的探測技術。

因為「主動噪音控制系統」能夠干擾所有頻段的聲波,只要能夠提高輸出功率,甚至能夠對付主動攻擊聲納,所以任何被動探測設備都派不上用場。不得不說,共和國的工程師有那麼股不認輸的勁,在提出了好幾種方案之後,就有幾名年輕的科學家利用聲波在介質中的散射原理,提出了用「爆破探測法」。原理很簡單,就是用爆炸做聲源,通過分析爆炸產生的聲波在海水中傳遞、反射、折射等等現象確定目標方位的方法。當然,按照工程學的一般原則,原理越簡單、實現的難度越大。因為爆炸產生的聲波沒有規律,而聲波在海水中傳播會受到溫度、鹽度、海流等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爆破探測法」實用化的前提條件仍然是性能超強的計算機。

毋庸置疑,「蝠鱝」號上的計算機在所有潛艇中都算得上一流。

進入2037年,「蝠鱝」號的一個主要測試功課就是驗證「爆破探測法」的有效性,因為這是實現「無源探測」的有效手段。隨著「無源雷達」逐步普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海軍的水下探測技術也將進入「無源時代」。雖然從長遠來看,利用各種自然聲波才是實現無源探測的根本,但是在最初階段,肯定要找一些竅門,降低技術門檻。因為把探測目標所需的聲波源放到了潛艇外面,所以「爆破探測法」就是這樣的竅門。

前往印度洋參加聯合演習的時候,「蝠鱝」號就測試了「爆破探測法」。

說來也簡單,用潛艇上的被動聲納接收外界的噪音,然後由中央火控計算機對噪音進行全面分析,最終繪製出周圍的水下態勢圖,再與之前搜集到的態勢圖對比,由兩者的差別確定目標情況。

測試結果不是很理想,也不是很糟糕。

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爆炸探測法」具有可操作性,缺少的只是更加靈敏的被動聲納與更加強大的中央計算機。

由此可見,當8條魚雷在海里尋找目標的似乎,「蝠鱝」號與X艇的處境都很糟糕。

2艘「亞特蘭大」級以最快的速度逃命,4條650毫米重型魚雷已經加速到75節,而之前以75節速度航行的2條533毫米重型魚雷在失去了目標之後,也轉向了2艘「亞特蘭大」級攻擊潛艇。數分鐘後,2條用來對付X艇的650毫米重型反潛魚雷在沒有找到目標之後,啟動了自主尋的系統,把矛頭對準了2艘「亞特蘭大」級攻擊潛艇。也就是說,2艘潛艇與8條魚雷都在衝刺,發出的噪音非常巨大,已經讓「蝠鱝」號的主動噪音控制系統有點吃不消了。

下令切斷魚雷導線之後,肖靖波讓「蝠鱝」號上深到了120米處。

在噪音源極為複雜的情況下,深潛不是最佳的規避手段,特別是在水深較淺、且海底地形情況不明的海域,更不能輕易深潛。原因很簡單,海底會反射聲波,並且根據海底地形的具體情況,形成複雜的聲波會聚區,在增強會聚區內,聲波強度最多能增強1倍。對於需要避開高強度噪音源的「蝠鱝」號來講,就得避免進入聲波會聚區,也就得避免過分靠近海底。因為主動噪音控制系統本身就有測試聲波強度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據測出的結果確定潛艇的航線。

問題是,在才剛剛開始。

肖靖波心裡很清楚,8條魚雷不可能一直追下去,遲早會擊中美國潛艇。

只不過,肖靖波並沒有感到擔心。

魚雷爆炸的時候,「蝠鱝」號必須關閉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同樣的,X艇要麼主動關閉系統,要麼讓系統過載癱瘓。更重要的是,「蝠鱝」號上有不算完善的「爆炸探測系統」,可以根據反射的爆炸聲確定X艇的大致位置。至於X艇有沒有同樣的探測能力,肖靖波就不得而知了。只有一點可以確定,X艇不會比「蝠鱝」號好多少。

接下來10多分鐘內,肖靖波一直在計算著魚雷命中2艘「亞特蘭大」級的時間。

20點34分,在魚雷擊中之前位於「蝠鱝」號左前方的那艘「亞特蘭大」級攻擊潛艇之前大約1分鐘,肖靖波下令反向推進減速,在「蝠鱝」號的速度降低到8節左右的時候,他下達了關閉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的命令。

8條重型反潛魚雷相繼爆炸,就像在海中投下了8枚照明彈一樣。

在2艘「亞特蘭大」級攻擊潛艇相繼被8條魚雷炸得粉身碎骨的時候,「蝠鱝」號也憑藉「爆炸探測系統」發現了2個可疑目標。

不得不說,「蝠鱝」號的處境確實很糟糕。

如果在北印度洋或者西太平洋,肖靖波有八成以上的把握髮現還沒有走遠的X艇。可是在陌生的南大西洋上,「蝠鱝」號的資料庫內沒有精確的海底地形數據,也就無法對爆炸後搜集到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一下發現兩個可疑目標,讓肖靖波大吃一驚。

毫無疑問,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除了X艇之外,附近還有一艘美國潛艇,二是X艇搶先發現了「蝠鱝」號,並且向「蝠鱝」號發射了魚雷。

因為「爆炸探測法」不具有持續性,要想得出可疑目標的航行數據,只能對前後幾次獲得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而「蝠鱝」號的火控計算機一直在計算被動聲納截獲的信息,沒有多餘的計算能力,所以無法及時給出2個可疑目標的具體情況,也就無法確定那是2艘速度較慢的潛艇,還是1艘潛艇與1條高速魚雷。

電腦派不上用場,一切都得靠艇長的大腦。

電光石火間,肖靖波做出了拯救全艇官兵的決定:啟動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全速下潛。

更重要的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