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六十四章 穩重見長

技術進步是提高武器裝備性能的第一要素,但是技術進步不可能永無休止的提高武器裝備的性能。當技術進步超過臨界點後,對武器裝備性能產生的影響將越來越小,最終變得微乎其微。

潛艇領域,技術進步早就過了「臨界點」。

按照比較公認的說法,「全電力推進技術」的全面推廣應用就是提高潛艇靜音性能的臨界點,從此開始,技術進步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小。換句話說,每降低1分貝的噪音,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正是如此,早在2025年左右,就有人提出,如果不改變思維方式,仍然一味追求最佳靜音效果,潛艇的靜音技術將在15年內達到極值,再也難以提高。「磁流體推進技術」的出現,使這一預言提前實現。最初的時候,共和國與美國在「磁流體推進技術」上猶豫不決,不是兩國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而是該技術對潛艇的靜音性能帶來的進步並沒有看上去那麼明顯。要想繼續提高潛艇的靜音技術,必須在幾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就包括「主動噪音控制技術」。如果將以往的靜音技術比喻成被動隱身技術的話,那麼「主動噪音控制技術」就是主動隱身技術。從主動隱身技術的發展來看,「主動噪音控制技術」必將取代被動靜音技術,成為潛艇隱身的關鍵技術。也正是在該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共和國才耗費巨資建造了「蝠鱝」號攻擊潛艇,並且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測試「蝠鱝」號的實際性能。至於「蝠鱝」號的實際性能如何,恐怕就不容樂觀了,不然海軍不會一再削減該級潛艇的建造數量,甚至一度打算放棄建造工作。

雖然不是技術專家,也不是「蝠鱝」號的裝配長(第一任艇長),但是在潛艇上幹了幾個月之後,肖靖波對「蝠鱝」號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所謂的「主動噪音控制技術」,實際上就是利用聲波相干原理消除噪音的方法。

這一技術的理論極為簡單,即發射與噪音頻率相同、強度一樣,但是相位完全相反的聲波,從而使兩股聲波完全抵消。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容易。

從書面理論到現實產品,共和國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用了足足17年。也就說,早在2017年,共和國的科學家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雖然無法得知美國在這一領域用了多少時間,但是肯定比共和國多得多,因為早在21世紀初,美國的科學家就提出了類似的原理,並且認為該技術在潛艇上大有前途。

由此可見,「蝠鱝」號的強大之處不僅僅是磁流體推進裝置。

根據肖靖波掌握的情況,在啟動「主動噪音控制系統」之後,「蝠鱝」號能夠做到絕對靜音,不會向外輻射任何噪音。雖然這並不表示無法發現「蝠鱝」號,比如「蝠鱝」號的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無法干擾主動攻擊聲納發出的高能次聲波,另外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工作的時候,會將聲波的能量轉化為內能,使潛艇周邊的水溫聲高,從而暴露潛艇的行蹤。在以往的測試中,共和國海軍的反潛巡邏機就用熱成相儀發現了海面下25米處的「蝠鱝」號,海軍也因此規定,「蝠鱝」號的最小潛航深度為30米,並且將「蝠鱝」號的光電桅杆加長到了35米。

萬幸的是,沒有多少人知道「蝠鱝」號裝備了主動噪音控制系統。

不難想像,如果CIA摸清了「蝠鱝」號的具體情況,美國的所有潛艇都會配備熱成相設備,美國海軍也會加強熱感應探測技術的研製力度。從軍情局掌握的情報看,美國並無類似舉措,也就證明美國並不知道「蝠鱝」號的情況。

不幸的是,「蝠鱝」號的主動噪音干擾系統的可靠性非常差,無法持續工作。

在一般人看來,噪音控制技術比電磁干擾技術簡單得多,更容易實現。最初肖靖波也這麼認為,在「蝠鱝」號上幹了幾個月之後,他才發現應該反過來看。海洋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噪音源,要想干擾所有噪音不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干擾所有噪音的結果就是使潛艇周圍的海水汽化,讓潛艇變成一個極為醒目的熱源,即便不發出任何噪音,也會非常醒目。因此要讓主動噪音控制技術變得實用,必須設法甄別噪音性質,只對需要控制的噪音進行干擾,不去管自然界的噪音。雖然這主要是軟體上的問題,但是要想收集海洋中成千上萬的自然噪音,確認其主要特性,再對其加以區分對待,光是編寫計算機程序就需要幾百名軟體工程師忙上十幾年。

可以說,「蝠鱝」號的最大問題就是軟體漏洞太多。

從2034年下水海試開始,調整主動噪音控制系統的軟體就一直在進行,光是打的漏洞補丁就有上千個。

肖靖波不是軟體工程師,不需要了解軟體技術,只需要知道該怎麼用。

按照技術專家給出的指標,在已知海域,「蝠鱝」號的主動噪音控制系統每工作24小時就得花4個小時重新輸入控制軟體,在陌生海域,每12個小時就得從頭做一遍,防止控制軟體的漏洞使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停機。即便如此,因為誰也無法預測軟體上的漏洞會在什麼時候產生影響,所以主動噪音控制系統隨時有可能出故障。

對潛艇艇長來說,這討厭的就是「不確定因素」。

設想一下,如果「蝠鱝」號為了搶佔有利的攻擊陣位,打開了主動噪音控制系統,以最快速度從敵艇附近通過,突然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失靈,哪怕艇長立即命令減速,而且磁流體推進裝置發出的噪音非常低,在與敵艇近在咫尺的情況下,「蝠鱝」號也將暴露在敵人面前,更不幸的是,「蝠鱝」號正在搶位,沒有處於攻擊狀態,肯定無法搶在敵艇前面發射魚雷,要想扭轉局勢,只能祈禱首先避開敵艇發射的魚雷。

在下水後不久的一次海試中,「蝠鱝」號就在「海獅」號面前出過一次洋相。當時「蝠鱝」號的艇長只想炫耀一下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嚇嚇「海獅」號上的戰友,結果在「蝠鱝」號高速機動機動到「海獅」號正前方的時候,主動噪音控制系統因為過載停機,突然發出的巨大噪音差點讓「海獅」號把「蝠鱝」號當成某艘突然殺出來的美國潛艇,如果不是協同進行海試的反潛巡邏機非常及時的投下了主動聲納浮標,不然「海獅」號的艇長很有可能按照潛艇司令部下達的秘密命令,向突然出現的「美國潛艇」發射魚雷。

毫無疑問,肖靖波不想重蹈覆轍。

正是如此,在航渡的時候,「蝠鱝」號的潛航速度一直在20節以內。在這個速度範圍內,即便不使用主動噪音控制系統,「蝠鱝」號發出的噪音也不會超過70分貝,很難被附近的潛艇發現。

問題是,如果航速超過24節,「蝠鱝」號發出的噪音就將超過80分貝。

雖然這仍然遠遠低于海洋背景噪音,但是在日新月異的被動聲納面前,這樣的噪音足以暴露「蝠鱝」號的行蹤。別的不說,「虎鯨」級的拖拽式被動聲納就能探測到50千米外的「蝠鱝」號,並且在距離縮短到30千米左右時確定「蝠鱝」號的方位。美國海軍的「亞特蘭大」級與英國海軍的「快速」級擁有與「虎鯨」級相當的被動聲納,也就能夠在相似的距離上發現高速航行的「蝠鱝」號。

當然,這也不表示「蝠鱝」號一無是處。

在同等情況下,「蝠鱝」號即便不使用拖拽聲納,也能發現200千米外的「亞特蘭大」級攻擊潛艇。即便「亞特蘭大」級將航行速度降低到16節以下,即把噪音控制在80分貝以下,在距離100千米左右的時候,也會被「蝠鱝」號提前發現。也就是說,利用更加先進的被動聲納,「蝠鱝」號能夠做到先敵發現。

問題是,美英潛艇不見得需要四處機動。

肖靖波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

雖然美國與英國海軍也是「全球海軍」,早就淘汰了電動潛艇,裝備的全是混合動力潛艇,但是混合動力潛艇在關閉可控聚變反應堆,僅使用複合蓄電池的情況下,能在海底坐沉幾十天。也就是說,如果美國與英國的潛艇提前部署到位,很有可能在到達馬島附近海域之後,選擇守株待兔的戰術。不需要所有潛艇都坐沉海底,只要有一艘潛艇在「蝠鱝」號必須前往的交戰海域坐沉海底,或者懸浮在海中不發出任何噪音,在「蝠鱝」號經過或者襲擊其他潛艇的時候,都能給肖靖波一個「驚喜」。

「蝠鱝」號再厲害,也不是重型反潛魚雷的對手。

調整航線之後,肖靖波仍然有點不放心,再次聯繫了潛艇司令部,確認收到的命令是否屬實,以及有沒有與前線有關的確切情報。

潛艇司令部的答覆讓肖靖波非常失望。

命令確切無誤,除了肯定有數艘英國潛艇已經到達馬島海域之後,沒有與之相關的其他確切情報。

所謂屋漏偏逢陰雨天。

24日凌晨,「蝠鱝」號加速航行了不到14個小時,被動聲納就發現了第一個目標,出現在南喬治亞島東北大約330千米處的一艘「機敏」級攻擊潛艇。

肖靖波回到指揮中心的時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