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五十八章 爭分奪秒

4月26日下午,英國特遣艦隊在朴茨茅斯港起錨,踏上了遠征南大西洋的征途。

特遣艦隊能夠再次書寫歷史嗎?

雖然從實力上講,以「喬治五世」號與「皇家方舟」號為核心,由14艘大型護航戰艦與3艘艦隊補給艦組成的特遣艦隊比50多年前由鐵娘子派遣那支同名艦隊強大得多,但是沒有多少人相信,英國皇家海軍能夠再次書寫歷史。

近20艘戰艦還沒離開朴茨茅斯的時候,包括英國的電視台在內的歐洲各大新聞媒體對相隔半個多世紀的兩支特遣艦隊、以及同一個對手的情況做了對比分析。不可否認,特遣艦隊非常強大,甚至成得上是當今世界上能夠出現的第三強大的艦隊。同樣不可否認,特遣艦隊的敵人也非常強大,擁有南美與南大西洋地區最強大的海空力量。

涉及到具體內容時,英國新聞媒體與歐洲大陸的新聞媒體就不一樣了。

為了鼓舞國民的士氣與鬥志,英國電視台沒有過分強調對手的實力,而是把重點放在了特遣艦隊上。英國電視台的這種態度有很大的誤導作用,讓英國觀眾不自覺的認為,特遣艦隊足夠強大,沒有擊敗不了的對手。

果真如此嗎?

不得不說,歐洲大陸的新聞媒體「現實」得多。報道相關內容時,以法、德、意等國電視台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新聞媒體就重點報道了阿根廷的海空實力,沒有過分關注不太值得關注的英國特遣艦隊。

用義大利廣播公司「時事要聞」節目主持人帕帕佐尼的話來說:與50多年前相比,英國特遣艦隊並無本質上的變化,只是用大型航母替換了小型航母、用更強大的護航戰艦替換了慘遭噩運的「謝菲爾德」級驅逐艦(42型驅逐艦),特遣艦隊戰鬥力提升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即便沒有這場衝突,皇家海軍的戰鬥力也會比50年多前強大許多;與之相比,阿根廷的變化不僅僅限於表面,還發自骨髓,除了擁有足以稱雄南大西洋的空中力量之外,還擁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水下艦隊,更重要的是,50年前,讓阿根廷輸掉戰爭的那些因素現在基本上不存在了,掌握主動權與佔據有時的是阿根廷,不是英國。

雖然義大利人的評價刻薄了一些,但是一針見血的切中了要害。

真正需要關注的,確實是今非昔比的阿根廷空軍與海軍。

在細節報道方面,其他歐洲新聞媒體不甘落後,紛紛拿出了看家本領。

法國的「法蘭西之聲」在做相關報道的時候,重點介紹了阿根廷空軍。不得不說,法國人非常「自戀」,在介紹阿根廷空軍的時候,竟然翻出50多年前的老賬,洋洋自得的回味了「飛魚」擊沉「謝菲爾德」號的那場戰鬥,因為「飛魚」是最出名的「法國造」。似乎為了強調阿根廷空軍的實力,法蘭西之聲沒有忘記重點報道阿根廷空軍這些年來的變化,特別是近20年來的飛速發展。進行對比的時候,法國人格外強調了一點,即在1982年的那場戰爭中,阿根廷空軍沒能正常發揮。按照法國人提出的理由,當時阿根廷是在沒有進行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發起戰爭的,雖然擁有一支規模與質量都不差的空軍,比如「幻影Ⅲ」型戰鬥機的戰鬥力就比英國皇家海軍的「海鷂」FRS.MK1高得多(「幻影Ⅲ」與「飛魚」一樣,也是法國造),但是在基礎設施不配套的情況下,敗給英國特遣艦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別的不說,阿根廷空軍基地與馬島的直線距離在650到850千米之間,而「幻影Ⅲ」、「天鷹」等阿根廷空軍主力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均在800千米以內,即便到650千米外作戰,最多只能在戰場上滯留5分鐘,為了給返航留下足夠的燃油,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幻影Ⅲ」戰鬥機還不敢貿然使用加力燃燒室,從而喪失了最重要的空戰優勢(「海鷂」不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雖然法國人一再強調「法國造」的先進性,故意忽略了某些更加重要的問題,比如法國出售給阿根廷的「魔術」R.550格鬥導彈就只是與曖M-9B相當的第一代紅外尋的格鬥導彈,不具備迎頭攻擊能力,而「海鷂」使用的「響尾蛇」曖M-9L是第三代紅外尋的格鬥導彈,具備全向攻擊能力,彈藥性能差距對空戰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戰鬥機能否進行超音速飛行,但是法國人的觀點不能否認,很多限制阿根廷空軍戰鬥力的問題早就不存在了。馬島還是那個馬島,而阿根廷空軍裝備的戰鬥機比50年前先進了許多,不管是J-14這類重型制空戰鬥機、還是J-15這類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在典型作戰負載的情況下,作戰半徑都在1200千米以上,作戰半徑為800千米時能在戰場上空滯留30分鐘以上,或者與敵機格鬥10分鐘以上。彈藥更不是問題,因為彈藥涉及的敏感技術少得多,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共和國沒有理由不把最好的彈藥賣給阿根廷。

法國媒體關注阿根廷空軍,德國媒體則關注阿根廷海軍。

與外界了解的一樣,在評價阿根廷海軍的時候,德意志聯合廣播公司的評論員也認為阿根廷海軍的水面艦隊不值一提,最多為運輸船隊護航,或者在必要的時候代替容易遭到潛艇攻擊的運輸船,扮演「高速補給艦」的角色,向馬島運送作戰物資,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水下艦隊,即那10多艘性能並不落後的電動潛艇。有了法國同行做的示範,德意志聯合廣播公司在做相關報道的時候,也拿50多年前的那場戰爭做了比較。雖然就外界所知,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海軍的潛艇部隊並無突出表現,「聖菲」號在向南喬治亞島運送補給物資的時候被英國艦隊的反潛直升機擊傷、最終擱淺被俘,僅有的2艘從德國引進的209級常規潛艇卻沒有任何正常表現、從未對英國特遣艦隊構成威脅。用比較流行的說法,德國像法國一樣,在戰爭爆發後啟動了209級潛艇火控系統內的「後門」,致使兩艘原本應該能夠對特遣艦隊構成致命威脅的常規潛艇成了擺設。甚至有人認為,在阿根廷空軍出動「超級軍旗」用「飛魚」擊沉「大西洋運輸者」號的那場戰鬥中,1艘阿根廷海軍的209級潛艇透過了英國特遣艦隊的反潛網,向近在咫尺的「無敵」號發射了2條重型魚雷,結果因為火控系統故障,在即將命中「無敵」號的時候脫靶。不管這些「傳聞」是否真實,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德國造」也對英國特遣艦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與法國新聞媒體一樣,德意志聯合廣播公司沒有忘記強調現狀,即阿根廷海軍的潛艇已經不是50多年前的209級,而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全電動攻擊潛艇,而且建造這些潛艇的共和國絕對不會在火控系統上做手腳,就算做了手腳,也沒有理由幫助英國佬。用德國人的話來說,只要有1艘電動潛艇進入特遣艦隊內部,就能在數分鐘內幹掉包括航母在內的數艘大型戰艦。對特遣艦隊來說,別說損失數艘戰艦,在只有2艘航母的情況下,哪怕只有1艘航母喪失作戰能力,特遣艦隊都得提前結束在南大西洋上的作戰行動。

毫無疑問,歐洲大陸國家都不看好特遣艦隊。

法國與德國的新聞媒體在做相關報道的時候,除了「重溫往日輝煌」之外,更在藉此機會表達「歐洲大陸」對馬島衝突的態度。

非常矛盾的態度。

雖然衝突爆發前,歐洲大陸國家步調一致的支持英國,法國總統、德國總理與義大利總理多次宣稱,在涉及到成員國根本利益的問題上,歐盟成員國不會向任何勢力妥協,將竭盡全力維護歐洲的集體利益,但是衝突爆發後,歐洲大陸國家先是選擇沉默,再是集體「看空」英國,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掉轉。不得不說,在馬島爭端,或者說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上,歐盟的地位非常尷尬。

衝突爆發前,歐盟主要成員國紛紛表態支持英國,不是歐盟真要出兵幫助英國守衛福克蘭群島,而是想通過表明態度的方式,讓正在暗中推動衝突的兩個超級大國充分考慮歐盟的影響力,將衝突扼殺在萌芽狀態。衝突爆發後,歐盟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支持英國,收復福克蘭群島之後,英國首先感謝的不是歐洲大陸國家,而是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如果不支持英國,更有可能使英國加快「脫歐入美」的步伐,與歐洲大陸國家分道揚鑣;在向左走與向右走都是死路的情況下,大陸國家的態度變得模稜兩可就沒什麼好奇怪了。由此可見,早在戰爭爆發前,歐盟主要成員國就知道,需要一場衝突的不是英國與阿根廷,而是美國與共和國,不管兩個超級大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以及衝突的最終結果如何,歐盟都不可能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隨著特遣艦隊從朴茨茅斯出發,歐盟的「中立政策」也走到了盡頭。

用比利時「聯合晚報」的評論來說,不管衝突的結果如何,歐洲大陸國家必須在局勢進一步明朗之前做出選擇,並且充分發揮歐盟的影響力,而不是等到沒有選擇的時候再被動面對殘酷的現實。

問題是,歐盟有可能立即做出選擇嗎?

可以說,擁有近5億人口、成員國總面積超過800萬平方千米、國民生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