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五十七章 胸懷大志

喬治的問題,也是布蘭迪諾的問題。

收到CIA送來的情報,布蘭迪諾立即把杜奇威叫了過來。兩人的觀點完全一致,這是軍情局故意放出來的消息,目的不是警告美國與英國,而是要讓美國與英國有所準備,不要對後面發生的事情感到大驚小怪。按照杜奇威的建議,布蘭迪諾讓CIA把這份「非常重要的情報」轉交給了MI5。兩人沒有忽略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即英國當局在收到這份情報之後會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

對布蘭迪諾與杜奇威來說,最重要的還不是這個問題。

CIA送來的不止一份情報,還有另外一份沒有轉交給MI5的情報,即幾天前,軍情局某重要人物去了馬島,並且在馬島呆了兩天,回到阿根廷之後停留了半天,隨後就起身返回共和國。

最初的時候,布蘭迪諾認為這也是軍情局在故弄玄虛。

幸好杜奇威沒有這麼大意,看完情報之後,他立即斷定,這不是軍情局故意放出來的消息,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情報。

布蘭迪諾可以不把任何人的意見放在眼裡,卻不會忽視杜奇威的觀點。

要知道,20年來,除了極少數幾個政治家之外,能夠猜出共和國戰略意圖的美國人就只有杜奇威。更重要的是,杜奇威不是天生的政治家,而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軍人。能夠擁有與政治家媲美的眼光,足以證明杜奇威的能耐。

按照杜奇威的建議,布蘭迪諾當場就給CIA打了電話,要求CIA提供更詳細的資料。

沒等多久,CIA就送來了「更加詳細的資料」。因為情報來源非常獨特,只能肯定隨同軍情局大人物前往馬島的人員中,很有可能有幾名地質學家,也就是說,軍情局對馬島稀有金屬礦藏非常感興趣,至於具體情況,CIA還在調查。

不需要更多的信息,這些就足夠了。

這次,不需要杜奇威的幫助,布蘭迪諾就能明白這條情報的含義。

更重要的是,布蘭迪諾與杜奇威都有非常豐富的聯想能力。

問題是,想來想去,兩人也沒有想出個名堂來。

共和國派僱傭兵幫助阿根廷奪取斯坦利機場,隨後軍情局的大人物就帶著一批地質學家去了馬島、也許還帶走了一些樣品,緊接著軍情局就用「不宣告」的方式告訴對手,共和國已經向戰區派遣軍事力量、宣示共和國不會讓阿根廷戰敗,阿根廷當局也很積極,立即以再次向馬島增兵表示將緊隨共和國的步伐前進。

這一切,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

難道標準公司的勘探報告沒有錯,馬島上真有儲量驚人的稀有金屬礦藏?

雖然布蘭迪諾與杜奇威在很多方面有著共同見解,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兩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布蘭迪諾看來,如果馬島真是「金庫」,共和國完全沒有理由「得寸進尺」。以他對王元慶的了解,在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馬島,而共和國又沒有能力插手南大西洋,必須集中精力解決國內問題,國家需要調息休養等幾大因素的影響下,肯定會採用「後發制人」的辦法,絕不招搖過市。按照布蘭迪諾的估計,以王元慶的能力,暗中幫助阿根廷取勝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當然,這樣做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即王元慶不能過早淡出共和國政壇,至少得在元首的位置上多呆幾個月,從而對政治改革造成影響。問題是,如果馬島上面真的擁有值得讓共和國派兵參戰稀有金屬礦藏,王元慶在元首府多住幾個月對共和國造成的影響,肯定遠遠比不上另外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沒有多大勝算的戰爭。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布蘭迪諾還站在王元慶的立場上對局勢做了分析。

憑藉更加先進的稀有金屬礦地質形成理論,共和國的地質學家肯定利用西方國家公布的相關資料,對馬島進行了長期研究,並且認定馬島上有儲量驚人的稀有金屬礦藏。因為關係到國家根本利益,所以王元慶沒有片面聽信地質學家的話,而是兩手一起抓,一邊讓軍情局等情報機構搜集更多的信息,一邊加強對阿根廷的控制。隨著調查深入,軍情局陸續獲得了一些相對可靠的信息,逐步證明了地質學家的判斷。在此期間,王元慶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鼓動阿根廷的戰爭決心,最終在倫敦峰會上向塞隆做出承諾。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顯而易見了,利用向阿根廷出售軍火的機會,王元慶先把裴承毅派了過去,幫助阿根廷整合國防軍事力量,甚至幫助阿根廷策劃收復馬島的軍事行動。成功登陸馬島之後,軍情局局長或者副局長親自帶地質學家去確認情況,結果讓王元慶大失所望。地質學家的判斷有誤,馬島上根本沒有值得打動干戈,甚至沒有值得開採的稀有金屬礦藏。問題是,共和國已經身陷其中難以自拔。貿然返回,就算阿根廷沒有戰敗,也會與共和國分道揚鑣;繼續堅持,就算阿根廷打贏了,也得不到多少好處。毫無疑問,馬島成了雞肋,為了丟下這塊雞肋,而且是名正言順的丟下這塊雞肋,王元慶不得不親手導演一出好戲,而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對手把這塊雞肋當成寶貝,然後不顧一切的爭奪。雖然共和國不會立即鬆手,但是只要美國與英國拚命,共和國就有鬆手的理由,而且是一個能夠得到國際社會支持,能夠讓阿根廷心悅誠服的理由。

可以說,布蘭迪諾堅信他的判斷沒有錯。

讓他如此堅定的原因只有一個:王元慶絕對是政治場上的最佳導演,由他導演的好戲已經讓日本灰飛煙滅,讓印度一蹶不振,讓美國狼狽不堪,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結果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雖然布蘭迪諾很有主見,但是杜奇威不是那種隨波逐流的政客。

總統固執己見的時候,杜奇威也毫不讓步。

在杜奇威看來,馬島確實是「金庫」,共和國沒有演習,而是採用了「欲蓋彌彰」的伎倆。雖然如同美國無法在印度洋與南海與共和國對抗,無法在東南亞與南亞挑戰共和國的霸權地位一樣,共和國根本沒有能力在南大西洋與美國對抗,也沒有能力在拉美地區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但是並不意味著共和國沒有能力干預馬島衝突,改變馬島衝突的結果。原因很簡單,馬島衝突只是一場衝突,從美國利益出發,絕不能讓衝突發展成戰爭。受特殊地理因素的限制,馬島衝突是一場類似於東海戰爭的海上戰鬥,主要動用空軍與海軍爭奪馬島的制空權與制海權,通過打擊對方的軍事力量,使對方喪失軍事介入能力來取得勝利,交戰雙方都不會打擊對方本土。在此情況下,共和國除了通過向阿根廷提供包括情報、裝備、技術與人員在內的軍事援助之外,還可以在「不宣告」的情況下,出動行蹤隱秘的潛艇,在戰爭中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要知道,共和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攻擊潛艇,也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與戰鬥力最強的水下艦隊。因為第三次軍事改革涉及到制度問題,用「戰區制」取代「軍區制」,所以共和國軍隊的編製比較混亂,就算在秘密干預行動中損失幾艘潛艇,只要能夠處理好善後工作,就不會引來太大的麻煩。

杜奇威沒有像布蘭迪諾那樣對局勢進行全面分析,但是他的邏輯更加清楚。

在杜奇威的觀點中,有一點是布蘭迪諾無論如何也不能否認的,那就是共和國所有針對馬島衝突的行動都是通過情報機構與非官方形式進行的,共和國官方從未介入,甚至沒有對馬島衝突發表太多評論。雖然在一般人看來,杜奇威的這個論調基礎並不重要,但是仔細思索就能發現,這一點恰好否定了布蘭迪諾的論調基礎,即所發生的事情並不是王元慶在幕後導演的,真正的導演很可能是軍情局長李存勛,或者赴阿軍事顧問裴承毅。不管是誰,只要不是王元慶,布蘭迪諾的論調就不成立,其結論也就不成立。

問題是,杜奇威的論調不是沒有漏洞,而是存在一個無法彌補的漏洞,即無論如何也不能證明馬島上存在儲量驚人的稀有金屬礦藏。正是如此,在堅持己見的情況下,杜奇威並沒強調馬島上是否擁有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資源,而是強調了馬島爭端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即英國丟掉馬島所產生的嚴重後果。

不得不承認,在華盛頓打拚十來年,杜奇威學會了很多東西。放在10年前,杜奇威肯定會用最純正的軍人方式與總統「講道理」。

單純從道理上講,杜奇威確實佔了上風。事實上,撇開可能存在的稀有資源,僅從戰略意義與戰略影響來看,美國都不能讓英國成為倒下的第一塊骨牌。換句話說,美國可以丟掉日本、可以低調印度、甚至可以丟掉菲律賓,卻不能丟掉英國,更承受不起因為丟掉英國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作為國家安全顧問,杜奇威不會愚蠢到與總統死扛。

在布蘭迪諾明白過來之後,杜奇威就不再堅持,而是等著總統做出決策。

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布蘭迪諾也是近些年來,美國最「開明」的總統。

在肯定杜奇威的判斷更有道理之後,布蘭迪諾不但沒有繼續堅持己見,還全面採納了杜奇威的建議,即在不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