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五十章 暗中交手

密切關注阿根廷運輸船隊的不僅有裴承毅與華劍鋒,還有全球各大新聞媒體的記者。

早在22日下午,部分新聞媒體就做出大膽預測,宣稱阿根廷船隊將在22日夜間到23日凌晨之間遭到英國潛艇伏擊,一些有特殊消息來源的新聞媒體還拿出了「航線圖」,斷定阿根廷船隊不可能見到23日的朝陽。當天,幾家國際博彩機構對阿根廷船隊與英國潛艇的勝率開出了盤口。

雖然沒有哪家新聞媒體戳破最後一層窗戶紙,但是全世界都知道,在兩天前丟盡顏面的大英帝國肯定不會手軟,英國皇家海軍必須抓住機會扳回一城,絕對不會讓阿根廷船隊大搖大擺到達目的地。同樣的,氣勢如虹的阿根廷海軍肯定不甘示弱,將再接再厲,力爭一舉打垮英國皇家海軍的傲氣。

一場惡戰在所難免,局勢卻撲朔迷離。

直到曙光照亮了倫敦城,英國政府都未公布任何消息。讓人略感驚訝的是,之前一直表現積極的阿根廷政府也保持了沉默。

因為英國所處時區比馬島早了4個小時,英國天亮的時候,馬島那邊還是凌晨,所以記者還有點耐心,畢竟馬島那邊的戰鬥還沒結束呢。

一直等到倫敦時間10點過,英國政府仍然沒有公布任何消息。

這下,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記者有點不耐煩了。雖然按照正規潛艇戰術,英國潛艇攔截了阿根廷船隊之後,不會立即發出戰報,將首先離開交戰海域,在確認已經擺脫敵人的反潛力量之後,才會發出戰報。但是偵察與監視手段今非昔比,別的不說,太空中的幾百顆軍事衛星絕不是擺設。就算英國已非百年前的日不落帝國,無力建設獨立的軍事偵察衛星系統,可是利用與美國的緊密關係,弄清南大西洋上發生的事情絕非難事。英國政府遲遲不肯公布消息,表明不會有什麼好消息。

問題是,萬里之外的阿根廷政府也沒有公布任何相關消息。

一時之間,彷彿根本沒有爆發戰爭一樣。

只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倫敦時間中午不到,率先報道「最新戰況」:倫敦時間23日6點20分左右,在南緯49°11′、西經61°54′附近轉向前往斯坦利港的阿根廷船隊遭到潛艇伏擊;戰鬥僅持續45分鐘,擁有3艘護航戰艦與5艘快速貨輪的阿根廷船隊全軍覆沒,有跡象表明,至少有2艘阿根廷潛艇在戰鬥中被擊沉。

可惜的是,的報道中並沒提及英國海軍的損失。

只不過,沒有等多久,就有更加確切的消息了。

倫敦時間12點30分,一家名為CBK的英國地方電視台報道了一則「驚世駭俗」的消息:英國皇家海軍的4艘攻擊潛艇在伏擊阿根廷船隊之後,遭到不明身份的潛艇偷襲,先後與基地失去聯繫。

此消息一出,立即舉世嘩然。

要知道,在這條簡短的報道中,包含了太多足以改變很多人命運的信息。

首先是「不名身份的潛艇」。要知道,在以往的報道中,各家新聞媒體都對報道中提及的軍事力量的性質給予了明確界定,從未使用模稜兩可的辭彙,比如阿根廷船隊就是「阿根廷的船隊」,而不是「某國船隊」。新聞界的這種「自律行為」一方面表明各當事國均不想使衝突擴大,另外一方面也表明需要對新聞媒體加以約束。毋庸置疑,CBK用上了「不明身份的潛艇」,那就不是阿根廷的潛艇,而是另外某個國家的潛艇。雖然無法根據CBK的報道斷定到底是哪個國家的潛艇,但正是這樣,才給予了電視機前的觀眾巨大的遐想空間。也許對其他國家的觀眾而言,這無非讓茶餘飯後多了幾點談資,可是對英國的觀眾來說,這卻關係到是否應該繼續相信政府。如果英國人不再信任政府,不但由喬治領導的聯合政府將面臨空前的信任危機,英國社會也將經受動蕩考驗。

其次是「偷襲」。這個字眼並不複雜,理解起來卻不容易。戰爭中,「偷襲」一般用在戰爭爆發階段,某一方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戰爭,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又比如阿根廷突擊部隊偷襲斯坦利港。因為戰爭爆發後,交戰雙方都已進入戰爭狀態,對對方有所警惕,所以就不能用「偷襲」來形容對方的軍事行動,即便是出其不意的發起攻擊,也應該使用「伏擊」、「突擊」等字眼。由此可見,CBK用上「偷襲」二字,與前面的「不明身份的潛艇」相映成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偷襲」往往意味著最卑鄙下流的戰爭行為,也經常被認定為是參戰的標誌。也就是說,不管CBK影射哪個國家,用上「偷襲」之後,都在暗示那個國家已經參戰。雖然界定參戰行為是政府的事情,CBK的行為已經違背了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但是對於英國人來說,在剛剛遭受慘痛打擊的情況下,正需要一個發泄的對象,也就很容易受新聞報道的誤導。

最後是「先後與基地失去聯繫」。這段話,應該分成兩部分來看,一是「先後」,二是「與基地失去聯繫」。後者很容易理解,即便在最樂觀的人看來,潛艇與基地失去聯繫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正在執行任務、不方便聯繫,二是已經被擊沉、無法聯繫。因為英國潛艇已經完成了任務,所以出現後一種情況的可能性最大。關鍵還是在「先後」上,表明至少有1艘潛艇曾經與基地取得過聯繫,並且報告過相關情況,隨後因為遭到突然襲擊,才與基地失去聯繫。也就是說,在CBK報道相關消息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已經收到了戰報,英國政府卻沒有及時公開相關消息。英國政府的這種行為,說輕一點,是在保守國家機密,說重一點,是在蒙蔽公眾。

結合前面提到的三點,英國觀眾就不難得出結論了。

英國政府早就知道有第三方潛艇參戰,也早就知道皇家海軍的潛艇遭到襲擊,卻沒有及時公布相關消息,甚至沒有公開戰鬥過程。對於任何一個有獨立見解的選民來說,都會因此斷定英國政府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損害國家與民族利益的方式,避免因為遭受重大戰爭損失而丟掉政權。

當然,CBK還在報道中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即有4艘潛艇在馬島附近活動。

不管怎麼說,CBK這則報道引起了悍然大波。

僅僅30分鐘後,位於伯明翰的CBK電視台就被MI6(MI5的姊妹機構,主要負責國內情報安全)查封,CBK的總經理、新聞節目主編、節目主持人、提供新聞內容的記者等數十人「先後」被MI6秘密逮捕。

大約在倫敦時間14點左右,英國外交部率先發表聲明,隨後各政府部門紛紛站了出來。

不得不說,面對突發事件,英國政府的反應非常迅速。

根據MI6在數日後公布的調查結果,為CBK提供新聞的獨立記者早就被某國情報機構收買,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某國情報機構妄圖通過虛假報道蒙蔽英國觀眾,引發社會動亂,使英國無法集中力量抵抗外敵。因為CBK的主要負責人並不知情,也沒有證據表明直接參与了陰謀行動,所以MI6已經將CBK的人員移交司法機構,將由地方檢察院與地方法院根據相關法律對其進行懲戒。

真相到底如何,恐怕MI6最清楚。

根據軍情局在戰後總結報告中提到的相關內容,CBK報道的新聞實際上與任何情報機構都沒有關係,軍情局沒有在英國製造新聞,CIA也沒有去英國搗亂,阿根廷的情報機構根本沒有那個能耐,而其他有能力的情報機構都在看熱鬧。比較可靠的判斷是,CBK的新聞來自英國國防部的某位高級官員。更重要的是,CBK的報道很有可能是由英國國防部與MI6一手操辦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這次事件讓英國民眾相信,英國政府沒有隱瞞什麼,英國的敵人正在想方設法的搞垮英國。從事後英國各政府部門迅速做出的反應,以及CBK主要負責人受到的從輕發落就可以肯定,這確實是個陰謀,只不過是英國政府自編自導自演,用來欺騙英國民眾的陰謀。

當然,這沒什麼好奇怪的,甚至可以說,英國政府這次做得非常文明。

要知道,21世紀初,美國為了達到全面包圍共和國的目的,不惜炸掉本國最大的兩棟摩天大廈,用1000多名美國人的性命製造了一個出兵阿富汗的戰爭理由。隨後,為了控制國際油價,在美國的指使下,英國情報機構炸掉了幾節地鐵車廂,用英國人的鮮血簽署了出兵伊拉克的軍事命令。

僅僅搞一次新聞風波就能團結幾千萬國民,確實是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事實上,英國政府達到了目的。

經過這起事件,英國觀眾對其他新聞機構的報道都會留一個心眼,似乎所有負面新聞報道都是為了搞垮英國。毋庸置疑,這支「防疫針」使英國抵抗外來影響的「免疫系統」大大增強,也讓數千萬英國民眾失去了獨立判斷能力。從某個方面講,「信任政府」是英國民眾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也就是說,就算仍然有部分英國民眾對政府持懷疑態度,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