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四十六章 首相眼裡的戰爭

4月20日,「第二次英阿馬島戰爭」成為全球新聞媒體的唯一話題。

因為歐洲所處時區比南大西洋早了4到5個小時,閔瑞麟率領的「華安軍團」登上馬島的時候歐洲大陸正好迎來第一道晨光,所以增援部隊到達阿根廷港之前,英國政府已經收到了馬島駐軍的戰鬥報告。

阿軍突襲斯坦利港,怎麼可能?這是喬治收到消息後的第一反應。緊接著,英國首相想到了前幾天收到的情報。肯定是那支從中國僱傭的軍團突襲了斯坦利港,並且在駐軍做出反應前佔領了斯坦利港。

可是,幾百名突擊隊員用什麼方法登上馬島的?

清醒過來之後,喬治立即聯繫了國防部,要求國防大臣立即搞清楚這個問題。

因為突擊部隊率先攻佔的航空控制中心也是整個福克蘭群島的遠程通信中心,所以英國首相不得不在焦急與無奈中等待了近1個小時。

在這1個小時內,喬治沒有讓大腦停轉。

戰爭突然爆發,即要做出果斷決策,又要首先理清頭緒。

如果挑戰「大英帝國」的僅僅是南美洲那個夜郎自大的國家,喬治就不用度過數十個不眠不休的夜晚,英國政局也不會持續動蕩20年之久。20年前,當選地方議員時,喬治就知道,隨著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轉變,英國只能在兩個超級大國、與一個正在努力成為超級大國的地區組織的夾縫中求生存。作為工黨成員,喬治卻始終堅信,投靠任何一方都不是確保英國利益的最佳辦法,只有在各方勢力中周旋,依靠英國的國際影響力,扮演戰略平衡者的角色,才能最大限度的維護英國利益。正是憑藉這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喬治在2027年戰勝了黨內競爭者,成為工黨黨魁,並且在7年後(英國大選每7年舉行一次)率領連續在兩次大選中一敗塗地的工黨擊敗了保守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且與第四大的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按照相關制度,在沒有任何一個政黨獲得議會半數以上席位的情況下,首先由第一大黨出面聯合其他政黨,組建聯合政府),再次成為執政黨。

不管在哪,理想與現實總有很大的差距。

喬治住進唐寧街10號不到1年,印度戰爭爆發。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變遷,印度與英國的關係大不如前,但是印度仍然是英聯邦成員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英語國家,也是最受英國選民關注的國家之一。

面對這場由超級大國挑起的戰爭,喬治領導下的英國多少顯得有點無可奈何。

就連美國多沒有介入的膽量,英國還能做什麼?

除了抗議,還是抗議。

對英國首相來說,印度戰爭在半年內結束,恐怕是最好的「結局」了。因為在競選的時候,喬治就信誓旦旦的告訴選民,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得到公認的核大國,英國有能力、也有義務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根據當時的情況,如果印度戰爭持續1年半、哪怕持續1年,英國政府仍然無所作為的話,喬治在大選中喊出的誓言就將成為一句空談,成為政治對手的笑柄。問題是,英國能有什麼樣的作為?毫無疑問,英國不可能有所作為,也不能有所作為。正是如此,印度戰爭結束後,喬治在國際社會上頻頻露面,最終促成全面核裁軍首腦峰會在倫敦舉行。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主動承擔起這場應該由共和國出資主辦的峰會,算是喬治在暗中感謝王元慶吧。

只不過,這種小恩小惠,遠遠化解不了英國與共和國的矛盾。

從根本上講,英國與共和國沒有矛盾,所謂的矛盾,也是共和國與美國的矛盾。

自從紀佑國在2015年訪問阿根廷之後,共和國就在阿根廷做文章,反覆利用馬島爭端打壓英國。只不過,共和國的行動不是毫無目的,也不是沒有針對性。如果結合同期發生的國際事件就不難發現,共和國的每次舉動都有明確的針對性。比如在2015年與阿根廷簽署巨額軍售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美英等國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採取的偏袒印度的單邊政策採取的回應;又比如在2017年首次向阿根廷輸出當時極為先進的混合電力潛艇,是對美英等國在東海衝突中的表現做出的反應。因為馬島爭端不僅僅是英國的問題,也與美國的外交政策有很大關係,所以每當美英在共和國的周邊製造麻煩的時候,共和國就會針鋒相對的在南大西洋搞點問題出來。

萬幸的是,20年來,共和國的行動很有「節制」。

雖然為了迎合選民的胃口,喬治一再表示,福克蘭群島是大不列顛王國與國王陛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名義上,福克蘭群島是英國國王的私人土地),英國政府絕不容許任何國家對福克蘭群島構成威脅,但是在私下,喬治不得不承認,共和國在「援阿」方面非常克制,馬島爭端能在20年內「熱而不爆」,與共和國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英國不是受害國,而是受益國。

換句話說,如果僅僅是阿根廷想收復馬島,喬治根本不用擔心什麼。

就算阿根廷在20年內耗費數千億元,採購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因為英國的國防實力也在提高,所以阿根廷很難憑一己之力擊敗英國。別的不說,以阿根廷的國防投入,如果沒有獲得強有力的外來援助,根本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能夠擊敗英國海軍,也就是由3艘航母為核心的遠征艦隊。

現在的問題不是阿根廷想收復馬島,而是共和國想借馬島做文章。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共和國用20年扶持一個實力不俗的阿根廷,絕不是為了賣點軍火,因為軍火貿易一直是國家對外政策的風向標,不然20世紀90年代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不會對共和國實施軍事禁運,把價值數百億的軍火訂單拱手讓給俄羅斯。再說了,對阿軍售在共和國同期軍火貿易中所佔比例不到10%,還不如巴基斯坦與伊朗,僅比敘利亞略高一點。不把軍火賣給阿根廷,還可以賣給別的國家。

作為政治家,喬治有絕對的理由相信,對阿軍售是共和國在為一盤大棋布局。

雖然20年間,共和國換了兩屆政府,前後三位國家元首,按照西方標準,很難在此期間保持政策的連貫性,但是共和國不是西方國家,不可能用西方國家的標準衡量,從紀佑國到趙潤東,再到王元慶,共和國的對外政策保持了高度連貫性。也就有理由相信,從紀佑國開始,為了達到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共和國就在布一個大局。在這個看不見的棋盤上,阿根廷與馬島爭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有理由相信,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共和國經歷的歷次對外戰爭都是這個大局的一部分。

如果僅看共和國的對外政策,肯定無法看透整個棋局。

只有結合共和國的國內政策,才能看出三位共和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領導人在為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而奮鬥。

所幸的是,喬治像很多英國政治家一樣,是學歷史出身的,而且涉獵過中國史。

在喬治看來,不管是紀佑國、還是趙潤東與王元慶、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的共和國國家元首,堅持的內外政策都有一個共同目的,既為共和國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夠起到長治久安作用的社會制度。放眼歷史就不難發現,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始,2000多年間出現的每一個盛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建立起了一套既能確保國家穩定,又能有效激勵民眾的社會制度。

1840年以前,中華民族不需要過多的考慮外來干預,雖然外族入侵一度成為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患,但是在內部制度改革上,外族的影響微乎其微,根本不可能阻擋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1840年以後,中華民族就得考慮外來干預,甚至可以說,1840年之後的100多年間,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的數次慘敗都與外來干預有直接關係。

雖然歷史在共和國成立那一天發生轉折,中華民族終於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大道,但是在必須融入國際社會的大背景下,共和國的領導人在推進國內改革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來自外界的干預力量,甚至得考慮外來干預勢力與內部反動勢力勾結產生的惡劣後果,從而在內外政策上有所取捨,不得不在特殊時期採取特殊政策,也不得不為國家振興、民族復興設計一個宏偉藍圖,以超常的眼光與超常的智慧來引導中華民族走向輝煌。

明白這一點,就不難明白從2015年開始,共和國的奮鬥目的。

用20年布局,終於到了收盤的時候。

數日前,MI5發來最新情報,在一家名為「華安安保服務公司」的民營防務企業的安排下,足以組建一支突擊部隊的數百名共和國退役軍人以各種名義到達阿根廷,並且先後以旅遊觀光等名義離開布宜諾斯艾利斯。按照MI5的分析,這些人都是阿根廷當局通過華安公司招募的僱傭兵。因為阿根廷缺少精銳突擊部隊,僅憑自身能力,很難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攻佔馬島,所以該僱傭軍團的主要任務就是代替阿軍,對馬島發起突擊。只不過,MI5在情報中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