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四十一章 應對措施

從某種意義上說,CAR-557號航班送來的不是價值100億的電子設備,而是一支特大號興奮劑。航班還未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的新聞媒體就興奮了起來,學著西方新聞媒體的樣子,大肆評論這些電子設備對阿根廷國防力量有多麼重大的意義。整個阿根廷的鬥志被迅速點燃,彷彿得到的不是幾十件用來改裝老舊裝備的電子設備,而是某種能夠讓阿根廷在一夜之間成為超級大國的「末日武器」。藉此東風,阿根廷的新聞媒體與民眾開始討論收復馬島的可行性。

鼓舞士氣沒有錯,可是做過頭就不好了。

對一個偏安一隅,半個多世紀都沒有經歷過戰火考驗的國家來說,在進行戰爭宣傳的時候犯點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4月3日,阿根廷官方才開始約束有點得意忘形的新聞媒體。

不得不說,肯定有某股勢力在幕後指點阿根廷政府,不然阿根廷政府不可能如此「恰到好處」的約束新聞媒體。在這短短數日內,阿根廷的新聞媒體既報道了足夠多的新聞,又沒有涉及到核心問題。甚至有理由相信,從一開始,阿根廷的新聞媒體就在某股勢力的引導下有計畫、有規律、有節制的報道相關新聞。

走到這一步,最坐不住的就是美國總統布蘭迪諾。

通過英國對王元慶發出的信號做出回應之後,布蘭迪諾原本認為可以藉此機會摸清王元慶的底牌,哪想到,對手如法炮製,通過阿根廷對美國發出的信號做出了回應,將皮球再次踢到了布蘭迪諾的腳下。

局勢非常清楚,英國在為戰爭做準備,阿根廷也在為戰爭做準備。

更重要的是,阿根廷更加積極,而且是否通過軍事衝突解決馬島爭端的決定權在阿根廷手上。也就是說,在戰爭爆發之前,英國只能被動應對,不能主動出擊。由於英國早就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阿根廷也不是半個世紀前的衰落小國,如果得不到外來援助,英國很有可能在戰爭爆發前就輸掉了戰爭。因為歐盟是國家組織,遇到重大問題,各個成員國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共識,所以能夠援助英國的只有美國。

這就是布蘭迪諾遇到的麻煩。

雖然作為美國總統,布蘭迪諾不需要聽信等新聞媒體的評論分析,但是他能夠獲得比任何新聞媒體都要準確與詳細的情報。按照CIA提供的情報,就算的報道並不完全屬實,基本觀點也沒有問題,這批售阿武器裝備非常先進,而且都是針對阿根廷的實際需要設計生產的,因此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些武器裝備是針對馬島衝突,或者說針對英國遠征艦隊設計與生產。

果真如此的話,英國就危險了。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布蘭迪諾還專門請教了杜奇威。

用杜奇威的話來說:英國遠征艦隊的主力戰鬥機是F-46A,雖然性能超過了印度空軍與海軍的F-46I,與美國海軍裝備的F-46A相差無幾(主要是針對英國海軍的裝備體系,對部分配套設備做了改進,比如用27毫米航炮取代了20毫米電磁速射炮),但是總體技術水平與F-46I沒有本質差別,是第五代戰鬥機中的「低檔型號」,性能遠不及F-42與J-16等重型制空戰鬥機;阿根廷空軍的主力是J-14與J-15,執行制空任務的是J-14,雖然J-14是標準的第四代戰鬥機,最新改進型號也只算得上四代半,但是在配備了先進的電子設備,特別是用來改進第五代戰鬥機的電子設備之後,如果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改進,J-14的綜合戰鬥力將接近J-16A,具備壓制F-46A的實力;根據印度戰爭的經驗教訓,在與重型制空戰鬥機交戰時,F-46這類中型多用途戰鬥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利用30架接受改進的「超級J-14」與數量眾多的J-14EA、J-15FA等相對先進的戰鬥機,阿根廷空軍將在爭奪制空權的戰鬥中取得優勢,甚至能夠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威脅到英國遠征艦隊。

布蘭迪諾不懂軍事,卻不會懷疑杜奇威的軍事才華。

雖然杜奇威對局勢的判斷並沒有宣傳的那麼嚴重,畢竟現代戰爭拼的不是幾樣先進裝備,而是整個軍事系統,不管裝備被動探測系統的戰鬥機有多先進,在數量有限、沒有配套力量的情況下,最多只能對戰局造成影響,如同50多年前使用「飛魚」反艦導彈的「超級軍旗」戰鬥機一樣,不可能改變戰爭的結局。但是杜奇威也沒有完全忽視共和國對阿軍售造成的影響。除了由「海神」號運送的10多萬噸各類軍事物資之外,「軍事援助」對阿根廷軍民士氣造成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按照杜奇威的分析,共和國此舉的主要目的有三個:一是點燃阿根廷全國上下的信心與鬥志,讓那些之前在戰爭問題上猶豫不決的阿根廷軍民相信,得到共和國的援助,阿根廷將無往不勝,能夠輕而易舉的收復馬島,不用繼續期待遙遙無期的談判;二是解決阿根廷軍隊的燃眉之急,通過提供一批先進彈藥,讓那些之前持反對意見的阿根廷軍人相信,共和國不是當年的法國,絕對不會在軍售問題上掐脖子;三是通過此舉傳達某種信息,即共和國提供給阿根廷的武器裝備非常有限,最多只能支撐一場規模不大的局部衝突,不會對美國在西半球的霸權地位構成影響,也不希望由此引發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

毫無疑問,布蘭迪諾也做出了同樣的判斷。

拋開所有表象,就能發現,共和國一直在施加影響,讓南大西洋的局勢處於某種非常微妙的狀態,即兩個超級大國的干預並沒使局面明朗化,而是讓局面更加模糊,誰也無法準確判斷出最終結局。

作為出色的政治家,布蘭迪諾非常清楚王元慶這麼做的原因。

如果超級大國的干預使局面明朗化,不管是美國總統、還是共和國元首,都會因為本國利益受損,從而猜測更加極端的政策,使局勢迅惡化,使兩個超級大國直接對抗,最終使局勢徹底失去控制,把一場原本不會對整個世界格局產生多大影響的局部衝突發展成一場給整個人類文明帶來毀滅性災難的全球戰爭。

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上,布蘭迪諾也會這麼做。

事實上,美國至今沒有直接介入英阿馬島爭端,就是為了避免使衝突升級。

問題是,布蘭迪諾必須竭盡全力維護美國的利益,不能因為英阿馬島衝突而讓美國受到損害。換句話說,如果馬島衝突讓美國利益受損,就算布蘭迪諾能夠容忍,那些為利益集團服務的國會議員也無法容忍,會想方設法的迫使總統採取行動,甚至想方設法的換上一個新總統。

考慮到這個問題,布蘭迪諾一點多輕鬆不起來。

毫無疑問,採取行動之前必須搞清楚王元慶的底線,即在馬島爭端中,兩個超級大國的最大介入程度。如果不搞明白這個問題,哪怕雙方盡量剋制,也很有可能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下使衝突升級。

實際上,這樣的問題在冷戰中並不少見。

比如在美蘇冷戰期間,由美國參與的越南戰爭、以及由蘇聯參與的阿富汗戰爭,兩個超級大國都劃清了底線,以免因為某一方過度介入導致戰爭升級。

要想搞清楚王元慶的底線,最直接明了的辦法就是通熱線電話。

當然,通熱線電話也是最愚蠢的辦法。

在布蘭迪諾看來,只要白宮發出元首熱線通話的信號,不等兩人正式通電話,王元慶就能猜出美國總統的想法,從而在兩國最高級別的接觸中佔據優勢,讓美國總統不得不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

不能通熱線電話,總得想個辦法把信號送出去。

不得不說,美國的政治制度幫了布蘭迪諾的大忙。

4月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份敦促聯邦政府在日趨緊張的南大西洋爭端中發揮作用的法案,隨後該法案在參議院的表決中獲得批准,在兩天後送到布蘭迪諾的手上,等待總統簽署生效。

按照美國的制度,總統要麼簽署該法案,要麼行使否決權。

毫無疑問,布蘭迪諾沒有任何理由否決這份由國會的外交委員會與國防委員會共同起草的法案,更沒有理由錯過向中國發出信號的機會。

4月7日,布蘭迪諾正式簽署《涉外法案》,並且責成五角大樓履行該法案。

美國此舉立即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重大反響。

別說半島電視台等一直盯著美國的新聞媒體,就連在做相關報道時都提到,美國總統此舉是對共和國向阿根廷出售軍火的直接回應,是美國針對馬島爭端採取的行動,也是美國即將干預南大西洋局勢的明確信號。

從某種意義上講,《涉外法案》的影響比「對阿軍售案」大得多。

按照該法案的規定,在與美國利益息息相關的盟國捲入地區衝突的時候,為了捍衛美國利益,美國聯邦政府有權、也有義務採取適當的行動,比如為盟國提供包括情報、物資與非戰鬥人員在內的軍事援助,無須因此徵求國會意見。

由此可見,除了直接派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