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四十章 關鍵裝備

阿方索並沒遇到需要裴承毅出面才能解決的麻煩,他只是按照塞隆的吩咐去籠絡裴承毅,結果卻吃了個閉門羹。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阿根廷軍隊沒有遇到麻煩。如同裴承毅猜測的那樣,阿方索登門拜訪的時候,阿根廷軍隊內部在收復馬島的作戰行動與後期抗擊英國遠征艦隊的作戰行動的主要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不但陸軍繼續持悲觀態度,連一向精誠合作的空軍與海軍都鬧出了矛盾。裴承毅「婉言拒絕」阿方索的請求,除了不想讓對方把他這個「最高軍事顧問」當作可以隨意使喚的僕人之外,就是不想捲入阿軍內部鬥爭,從而不可避免的得罪某一方。

從某種意義上講,裴承毅一直在等待某個機會。

毋庸置疑,這個機會馬上就要到了。

3月的最後一天,經過國防部與經貿部審核的第一批售阿軍事物資通過海關檢查,正式啟運。如果不出意外,運載彈藥與零備件的「海神」號集裝箱貨輪(在阿根廷註冊,歸共和國航運公司所有的好望角型超大型集裝箱貨輪,主要從事從共和國到南美洲的航運)將在12天之後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運載電子設備等貴重物資的CAR-557號貨運航班(屬於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J-33-3F超大型電動貨運飛機,能夠運載250噸貨物飛行上萬千米,或者運載150噸貨物飛行18000千米,其客運型號最多能夠安排854個位置,主要用在高密度國際航線上)則能在20個小時之內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因為阿根廷時間比共和國時間晚了11個小時,所以貨運航班將在3月31日夜間到達阿根廷。

如此重大的事情,自然無法做到保密。

西方新聞媒體並未放過炒作機會,只是前期新聞受關注的程度並不高,所以在進行相關報道的事情,很多新聞媒體不再那麼積極。

事實上,只有「知情人士」才知道,在愚人節前一天發生的這些事情有多大的影響力。

按照共和國國防部、經貿部與海關公布的貨物清單,CAR-557號貨輪航班運送的150噸貨物總價值近100億元。這批貨物有多重要呢?別的不說,光是購買保險,阿根廷就花了2億元,並且與共和國的供應商簽署了「代為補償合同」。也就是說,如果航班未能將貨物安全送達布宜諾斯艾利斯,並且通過阿根廷軍方驗收,保險公司將把賠償款項直接支付給共和國的供應商,而供應商必須在收到賠償款後的1個月之內再次交貨。由此可見,阿根廷軍方要的不是錢,而是貨物。

航班上運送的到底是些什麼東西呢?

在共和國海關的官方網站上就能查出貨物清單,因為是正常軍火貿易,所以沒有任何必要進行保密。

根據公開信息,這批價值100億元的貨物包括30套總價值近50億元、為J-14EA戰鬥機進行升級改造的BRA-33FA型「全被動多功能高精度遠程探測與跟蹤系統」,4套總價值大約20億元的LLC-28DD型「機動式全被動遠程防空警戒系統」,8套總價值大約20億元的LMD-31EC型「全被動綜合探測與定位系統」,以及大約10億元的其他數十套軍用電子設備。從中可以看出,雖然這些電子設備的主要用途都是用來改進現有裝備,或者是加強阿軍現有的作戰系統,但是其性能中都格外強調了一點,即「全被動」。也就是說,這些電子設備都是近些年來才發展成熟的「被動式電子探測系統」,是非常先進的電子設備,能夠大幅度提高阿軍武器裝備與作戰系統的戰鬥力。

因為信息非常公開,所以相關報道也非常詳細。

用的話來說,30套BRA-33FA就能改變整個南大西洋的戰略平衡。

要理解這番評論的含義,首先得從「被動式電子探測系統」說起。

「被動式電子探測系統」的原理並不複雜,即利用目標發出與反射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探測、跟蹤與定位,引導彈藥發起攻擊。這就好比被動聲納一樣,不用主動發出探測目標的能量場,就能發現目標。

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卻非常不容易。

早在21世紀初,各國就開始進行被動探測系統的研究,並且拿出過一些產品,只是都不成熟,不具備實戰使用的價值。主要問題就是,電磁干擾過於嚴重,在被動探測儀器的靈敏度無法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很難利用現有技術從各種強大的干擾願中找出目標反射的電磁波,也就無法對目標進行持續跟蹤與精確定位,使探測失去意義。更重要的是,即便只對目標進行探測,整套系統也非常龐大,難以實戰部署。

直到2019年,也就是常溫超導技術開始普及,被動探測系統的大門才再次敞開。

利用常溫超導技術,能夠製造出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儀器,並且利用性能更加強大的計算機對截獲的電磁信號進行全面分析,從中找出目標反射的信號,從而對目標持續跟蹤與精確定位。

當然,這一突破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要想精確定位,需要被動探測系統的陣列分布足夠廣泛,也就是整套系統需要分成好幾個部分,分別部署在方圓數百米、乃至數千米的範圍之內,然後利用各個部分截獲到的目標信號確定目標的方位。如此一來,被動探測系統只能部署在地面,最多能夠部署在海軍戰艦上,很難部署在空軍的作戰飛機上。

可以說,該技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空軍對制電磁權的壟斷地位。

換句話說,地面探測系統可以在不發出任何電磁輻射的情況下,以被動方式探測空中目標。雖然預警機等空中探測平台也可以讓雷達以被動工作方式探測目標,但是以往的「被動雷達」只能探測到目標發出的電磁輻射,而無法探測到目標反射的電磁輻射,也就無法對不會發出電磁輻射的被動探測系統構成威脅。也就是說,地面防空系統可以在被動探測系統的引導下對空中目標發起突然襲擊。用西方軍事學者的話來說,有了被動探測系統,作戰飛機直到被擊落,也不會知道敵人到底藏在哪。

只不過,被動探測系統的研製工作並不輕鬆。

直到2027年,共和國才率先研製出了部署在地面機動平台上的被動探測系統,並且利用工程樣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數據。美國也在當年稍晚些時候研製出了類似的系統,在此基礎上展開了更加深入的研製工作。

從某種角度來講,只有將被動探測系統部署到空中平台上,並且使用到最基本的作戰平台上,才能充分發揮其優越的探測能力。

根據這一目的,共和國與美國都採取了秘而不宣的策略,從不對外出口相關設備。

實際上,共和國與美國也沒有必要急著部署被動探測系統,因為該系統的主要用途是國土防空,而共和國與美國的本土防空壓力都不大。在沒有足夠威脅的情況下,自然沒有足夠的動力。

2030年左右,共和國率先取得突破,將被動探測系統部署到了大型飛機上。

也就在這個時候,共和國空軍提出了新的研製目標,即在2033年之前,研製出能夠用作重型制空戰鬥機火控系統的被動探測系統。為了加快研製進度,空軍不但為承擔研製工作的兩家研究所提供了巨額研製經費,還將其命名為XBRA-33(X為研究代號),希望以此鼓勵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事實上,鼓勵政策沒有收到多少效果,研究工作並不順利。

直到2035年,印度戰爭爆發,XBRA-33中的「X」都沒去掉,也就是說,仍然處於工程研究階段。

讓人覺得啼笑皆非的是,印度戰爭反而成了研究人員的動力。

2035年底,戰爭還未正式結束,BRA-33A就問世了。雖然沒有達到空軍的要求,但是幾個主要問題得到了解決,向實用化邁出了關鍵一步。次年初,BRA-33B研製成功,基本上達到了空軍的要求,只是可靠性並不高,不具備部署價值。不到3個月,BRA-33C與D同時問世,前者用在J-16C/D上,後者則是為J-17C/D研製的。也就是說,C/D型不但具備部署價值,還實現了小型化與多樣化。正是如此,針對國際市場的需要,研究機構在沒有得到經費支持的情況下,在BRA-33C/D型的基礎上開發出了E/F型。因為以C型為基礎的E型「過於先進」,不適合出口,所以從未推向市場,反而是在D型基礎上研製而來,降低了技術指標的F型得到了認可,並且以「友好推薦」的方式,由國防部與軍情局向主要盟國推銷。

與傳統火控雷達相比,BRA-33系列不但洗心革面,還脫胎換骨。

作為被動探測雷達,BRA-33沒有主天線,甚至沒有固定天線,而是根據部署的作戰平台設計天線,即所有天線都是保形結構,不會作戰平台的性能產生太大影響。因為是被動探測,不會發出電磁波,所以不需要擔心雷達隱身問題。

出售給阿根廷的BRA-33FA不但針對阿根廷空軍的J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