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十五章 智者千慮

等空乘人員出去後,裴承毅讓隨行的軍情局特工拉上了門帘。

雖然按照裴承毅的猜測,這架飛機上的所有乘務人員,以及頭等艙里的絕大部分乘客都是軍情局的特工,但是他仍然不太習慣在陌生人面前閱讀重要文件,更不喜歡在陌生人面前思考問題。與以往相比,科技給旅行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提高了舒適程度。雖然從北京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仍然需要大約18個小時,但是頭等艙的每名乘客都有一個私密空間,能夠在旅行途中做想做的事情。再過幾年採用新科技的新一代民航客機問世,旅行時間將大大縮短,從北京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概只需要4個小時,到時候跨越半個地球與前往鄰近的某個城市沒有任何區別。

拿出李存勛給他的閱讀器,裴承毅先調整了一下坐姿,才調出了裡面的文件。

裴承毅不是陰謀論者,但是以他的身份,能夠知道很多平常人不知道的內幕,而內幕與宣傳本身就是陰謀的產物。別的不說,正在大炒特炒的「馬島稀有資源」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陰謀。

看了一陣,裴承毅心裡有數了。

馬島確實有稀有金屬礦藏,但不是在海底,是在陸地上,準確的說,是在大馬爾維納島(西福克蘭島)的亞當山(全島最高處)附近。更重要的是,已經探明的儲量不是100億噸,更不是200億噸,而是不到10萬噸。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這麼點儲量,連進行開發的價值都沒有。雖然情報中明確提到,馬島的稀有金屬礦藏遠景儲量很有可能比已探明儲量多得多,但是在只有10萬噸探明儲量的情況下,不管是阿根廷與英國、還是共和國與美國都沒有足夠的理由大動干戈。

問題就在這裡,馬島的稀有金屬到底有多少?

雖然裴承毅很好奇,但是就他掌握的信息,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在裴承毅看來,也許直到數十年之後,都沒法說清楚馬島到底有多少值得用戰爭爭奪的貴重資源。也就是說,引發馬島危機的並不是所謂的貴重資源。

不是為了資源,還有什麼理由讓兩個國家大動干戈?

裴承毅沒多去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在他看來,阿根廷與英國只是被利用的對象,真正掌握大局,或者說是決定戰爭與和平的肯定不是兩個當事國。

換個角度,問題就沒有這麼複雜了。

站在共和國的立場上,一場發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戰爭不會對根本國家利益造成任何影響,沒有必要顧慮由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共和國可以在沒有太大把握的情況下進行一次大膽的冒險。作為軍人,裴承毅很清楚,在這個時候鼓動阿根廷用軍事手段解決馬島問題就是不折不扣的冒險。在裴承毅看來,以王元慶的戰略眼光,不可能不清楚存在的巨大風險。雖然裴承毅無法肯定元首是否有更多的打算,或者有更大的把握,但是王元慶在離任之前做出如此重大的決策,足以證明就算出現最糟糕的結果,也不會對共和國的根本利益產生太大的危害。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僅有共和國推動,馬島局勢不可能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一場發生在南大西洋上的戰爭也能帶來不少的好處。從整個國際局勢來看,隨著《倫敦條約》進入簽署階段,在可以預見的數十年內,中美冷戰的大趨勢已經無法改變。不可否認的是,中美冷戰與20世紀的美蘇冷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即在經濟與技術上擁有優勢的不是美國,而是共和國。雖然美國在某些方面,比如政治體制、環境壓力與人均資源上擁有優勢,但是對冷戰影響最大的還是經濟與科技,如果美國無法在這兩個關鍵點上取得優勢就不大可能笑到最後。更重要的是,美國「包圍」共和國的戰略企圖已經徹底落空,不可能像對付蘇聯那樣,通過地緣政治限制共和國的活動範圍,從始至終掌握冷戰的主動權。在此情況下,美國要麼心甘情願的淪落為地區性大國,要麼想方設法的改變不利局面。在選擇後者的情況下,美國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重新掌握主動權,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讓共和國在冷戰中付出更多的代價。實際上,這也正是從2015年之後,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思想。印度戰爭之後,隨著最後一個困擾共和國的周邊問題得到解決,中美冷戰的根本局面發生轉變,共和國掌握了主動權。面對新的挑戰,美國的選擇並不多,要想掌握主動權,就得讓共和國輸掉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不能輸、也不應該輸的戰爭。在總體實力不如共和國的情況下,美國必須痛定思痛,為即將爆發的戰爭創造最有利的條件。縱觀全球,南大西洋肯定是最理想的選擇。

看清了這兩點就不難明白,就算馬島是一座什麼也沒有的珊瑚礁,也會成為焦點。

想到這,裴承毅也稍微鬆了口氣。

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中美冷戰」的觀點,認為隨著共和國的綜合國力飛速增長,最終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新舊兩個霸主之間的矛盾將無法避免,在「恐怖毀滅」的陰影下,雙方只能通過一場曠日持久的「冷戰」來決出雌雄。雖然冷戰將帶來巨大的災難,但是比起足以毀滅整個人類文明的「熱戰」,代價要低得多。問題是,中美冷戰肯定與20世紀的那場冷戰有很大區別,絕對不會雷同。也就是說,中美冷戰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誰也說不準。

如果說外界對中美冷戰還比較樂觀,裴承毅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了。

作為共和國的高級將領,成為將軍之前,也就是半島戰爭期間,裴承毅就意識到,與美蘇冷戰相比,中美冷戰的最大特點就是「更加激烈」,或者說「更接近熱戰」。要知道,在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中,不管局勢多麼險惡,兩個超級大國多沒有直接對抗過,而中美兩國早早的站到了戰場上。雖然半島戰爭並沒有演變成中美兩國的熱戰,波及範圍也沒有超出半島,但是在當時看來,不管是共和國還是美國,只要再前進一步,而不是做出理智的妥協,「冷戰」就將變成「熱戰」。不難想像,間接對抗變成直接對抗後,局勢肯定會失去控制,不管結果如何,都將成為人類世界的巨大災難。更重要的是,半島戰爭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接下來的10多年內,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都差點成為共和國與美國的全面戰爭。在裴承毅看來,如果在此期間美國的執政黨是相對激進的共和黨,而不是溫和的民主黨,日本戰爭就將成為人類文明滅亡的標誌。

事後看來,裴承毅的擔憂未免有點杞人憂天。

換個角度,以當時的目光,而不是過來人的目光來看就能發現,裴承毅的擔憂並不過分。日本戰爭期間,如果美國決心捍衛「西太平洋盟國」的利益,就不會袖手旁觀,日本也不會敗得那麼慘。印度戰爭期間,如果美國兌現了承諾,共和國就將與兩個最強大的對手交戰。更重要的是,日本與印度都是有核國家,如果美國執意參戰,兩場地區戰爭都有很大的可能演變成核戰爭。

問題是,不管怎麼樣,中美之間也是「冷戰」,而不是「熱戰」。

「冷戰」的最大特點就是以間接對抗代替直接鬥爭,代理人戰爭成為軍事鬥爭的主要方式。如果按照這一標準衡量,從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中美冷戰就爆發了,因為在這場地區戰爭中,中美雙方都是通過扶持代理人的方式來影響戰爭進程,只是到最後時刻,共和國才直接出手結束了戰爭。當然,按照部分人的觀點,直到印度戰爭結束都談不上中美冷戰,因為在此20年內,通過代理人影響戰爭的只有美國,共和國是直接參戰。也就是說,在2015年到2035年之間,中美實際上是「半冷戰、半熱戰」的關係。只有在共和國與美國都通過代理人來影響戰爭的時候,冷戰格局才真正形成。

不管哪種觀點是正確的,中美冷戰的實質不會發生變化。

在共和國與美國都沒有把握通過「熱戰」的方式擊敗對手之前,或者「熱戰」的代價過於巨大的情況下,中美都不會貿然走上直接對抗的舞台,也不會輕易放棄通過代理人戰爭削弱對手的機會。

正是看清楚了這層關係,裴承毅才鬆了口氣。

雖然推動馬島危機的正是共和國與美國,但是雙方都無意站到前台,都想通過一場規模有限的戰爭達到有限的目的。毫無疑問,規模有限的地區戰爭將是軍人的舞台,特別是優秀軍人的舞台。甚至可以說,接受阿根廷的邀請之前,或者說接受李存勛的安排之前,裴承毅就考慮到了這一點,知道馬島衝突不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肯定會以一種妥協的方式結束,不然他不會答應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

事實上,軍情局獲得的情報早就證實了裴承毅的猜測。

按照軍情局提供給裴承毅的情報,早在2036年初,也就是在馬島發現了稀有金屬礦藏的時候,美國就與英國達成了一份秘密協議,隨後美國企業介入了勘探工作。別的不說,僅此一點就足以決定美國在馬島危機中的影響力。換句話說,如果馬島爆發戰爭,美國企業在馬島的投資受到威脅,美國就有理由介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