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一章 無核新時代

2037年1月7日,挪威,奧斯陸。

通往機場的道路兩旁,站滿了神情激動、嘴裡大聲喊著反戰口號、手上高舉著反戰標語的示威民眾。隨著開道的警車接近,民眾顯得愈發激動,甚至有人試圖衝破由防暴警察組成的人牆,還有人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西紅柿、臭雞蛋。警車呼嘯而過,跟在後面的車隊卻在前一個路口轉向,沒有按照原定路線前往機場。

轎車駛上高架橋的時候,焦魃山才長出了口氣。

看到秘書的緊張樣子,王元慶笑著搖了搖頭,說道:「看樣子,我還真不受歡迎。」

焦魃山愣了一下,沒有搞明白王元慶的意思。

「或許,我應該領了那個獎項吧。」

「元首,你之前……」

「我只是開個玩笑,一百萬克朗不是筆小錢,但是還無法讓我泯滅良知。」王元慶呵呵一笑,說道,「不過,這也再次證明了諾貝爾和平獎就是政治獎,根本不是頒發給那些真正為和平做出了貢獻的人士,而是政客作秀的舞台。當然,挪威皇家學院給我這個殊榮,表明歐洲人對我國的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焦魃山苦笑了一下,沒多說什麼。

數個月前,挪威皇家學院宣布203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共和國國家元首王元慶的時候,連焦魃山都嚇了一跳。雖然挪威皇家學院列舉了三項理由:一是王元慶在2036年初宣布共和國裁軍25萬,將軍事力量削減到145萬,拉開了新一輪全球大裁軍的序幕;二是從印度全面撤軍,到2036年底,除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的工程部隊之外的作戰部隊均已撤離印度;三是率先在國際核裁軍會議上做出承諾,在達成全球核裁軍協議的情況下,共和國將在2040年前銷毀現有核武器的50%,僅保留1050枚核彈頭;三項舉動,為人類的和平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任何人看來,王元慶都沒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資格;裁軍是國際大趨勢,主要目的是縮減共和國的國防開支;從印度撤軍也是大趨勢,主要目的仍然是減少國防開支;核裁軍更是大趨勢,即便裁減一半的核彈頭對共和國的戰略威懾力量也沒有多大影響。用某些西方新聞媒體、特別是美國新聞媒體的評論來說,挪威皇家學院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製造了兩場戰爭,埋葬了1億多日本人與上千萬印度人的戰爭狂人,已經使諾貝爾和平獎徹底變味。

不管西方新聞媒體出於何種目的,挪威皇家學院宣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後,世界輿論頓時一片嘩然。

在焦魃山看來,王元慶收到消息的時候也嚇了一跳。

深思熟慮之後,王元慶拒絕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沒有拒絕前往奧斯陸發表對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的感謝致辭。實際上,就是在致感謝辭的時候,王元慶親口拒絕了價值一百萬克朗的獎金,並且表示自己沒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這一舉動再次讓全球輿論一片嘩然。

西方新聞媒體紛紛指責王元慶「作秀」的時候,之前保持沉默的很多中立媒體把王元慶的做法與20多年前,美國總統賈培爾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做法做了對比,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總統更加擅長作秀。

不管怎麼說,王元慶拒絕諾貝爾和平獎算得上是「壯舉」。

要知道,王元慶是第一個獲得如此殊榮的「中國人」。

到達機場的時候,王元慶的心情已經平靜了很多。

一個獎項算不了什麼,因為拿了這個獎,也無法證明他對共和國的貢獻。作為共和國國家元首,王元慶只需要對共和國負責,不需要對全世界負責。至少在王元慶看來,共和國還沒有承擔人類和平的義務。一百萬克朗更加算不了什麼,作為國家領導人,王元慶壓根不會考慮金錢,至少在他有生之年,國家將承擔他的一切生活費用。名譽更是次要問題,如果不能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做貢獻,就算拿了諾貝爾和平獎,也無法改變歷史與民眾對他的評價。

在王元慶看來,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才最為關鍵。

數個小時後,王元慶乘坐的「共和國空軍一號」專機到達倫敦的希思羅國際機場。

沒有前來示威的群眾,只有英國政府派來迎接他的官員。

1月8日,國際核裁軍大會「倫敦會議」正式召開。

可以說,國際核裁軍大會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一次大會。從2027年召開到2036年底達成初步協議,整整耗時10年。在這10年間,不但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規模最大的地區戰爭,大會還數次中斷。直到2035年底,印度戰爭結束,在共和國與美國的積極推動下,國際核裁軍大會才再次進入快車道。

2036年7月,國際核裁軍大會的40多個參與國首次就核裁軍達成集體共識。

全面銷毀核武器不但關係到了全人類的安危,還是歷史賦予的重大職責,只有全面銷毀核武器,才能從根本上確保人類世界的安全,也才能積極促進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各國均有義務做出積極貢獻。

看上去,這一共識沒有多少約束力。

事實上,也確實沒有多少約束力,但是從長遠角度看,這一共識解決了國際核裁軍的一個重大問題,即核裁軍的法理依據。

在此之前,因為各國在核裁軍的基本目的與根本意義上沒有達成共識,所以核裁軍的法理依據一直受到質疑。比如俄羅斯一直堅持認為,全面銷毀核武器不但不能確保人類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反而會加劇人類世界的動蕩局勢,造成更加嚴重的災難。從某個方面看,俄羅斯的看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核武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維持國際格局的基石,積極主張銷毀核武器的共和國與美國不但擁有全球大約七成的核武器,還擁有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與戰略防禦力量,全面銷毀核武器之後,沒有哪個國家的常規軍事力量能夠與共和國、美國抗衡,使國際軍事力量完全失衡。俄羅斯積極反對全面核裁軍,也有其自身的安全問題,在絕大部分俄羅斯人看來,如果沒有核武器,俄羅斯沒有任何力量抵抗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陸軍,國家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除此之外,法國也一直反對全面銷毀核武器,因為核武器是法國作為政治大國與外交大國的基礎。

這些因素,導致國際核裁軍會議駐足不前。

直到印度戰爭結束,問題才出現轉機。

首先是共和國宣布大規模裁軍,將陸軍兵力由70萬裁減到40萬。這一舉動讓打消了俄羅斯的疑慮,因為40萬陸軍對俄羅斯的威脅要比70萬陸軍小得多。隨後美國宣布在現有的基礎上裁軍8萬,陸海空與陸戰隊分別裁減3萬、2萬、2萬與1萬。到2036年底,大約30個國家順應國際潮流,紛紛宣布裁軍。

其次就是共和國與美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完全具備實戰能力。

雖然印度戰爭中,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沒有獲得表演機會,但是隨著以天基攔截系統為主的、具備全球覆蓋能力的第三階段建設工程在2036年初全部完成,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能力達到新的高度。根據共和國國防部在2036年3月份公布的相關資料,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具備同時攔截2500個目標的能力,加上戰區與戰術防禦系統,足以抵抗最大規模的戰略核打擊。

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也在2036年完全全面升級,建立起了以天基攔截系統為主的全面防禦網路。雖然五角大樓沒有公布相關的性能數據,但是按照外界估計,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至少能夠同時攔截2000個目標,配合戰區與戰術攔截系統,基本上具備了整體戰略防禦能力。

盾牌的出現,意味著長矛失去用武之地。

2036年5月,作為獨立兵種的天兵正式升級為天軍,成為共和國國防力量中第四個軍種,擁有了與陸海空平起平坐的地位。與獨立兵種相比,軍種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比如直接向國防部申請軍費預算,擁有單獨的軍事基地,較大的人事自主權等等。最重要的是,軍種直接隸屬於總參謀部,在發展規划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慶祝天兵升級為天軍的時候,共和國進行了一次規模罕見的戰略防禦演習。

這次演習,讓全世界都看到了共和國的戰略防禦能力。雖然按照共和國國防部公布的消息,演習不針對第三方,只是為了檢驗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實戰能力,但是在外人看來,同時發射150枚攜帶6枚彈頭與10枚誘餌彈頭的戰略彈道導彈,然後分三個階段對其進行攔截,根本不是為了檢驗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實戰能力,而是針對像美國、俄羅斯這些擁有上千枚核彈頭的核大國。

演習結果讓那些高度關注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人極為震驚。

整個演習過程只持續了25分鐘,30枚戰略彈道導彈在主動段被空基與天基激光攔截武器擊毀,升空的720枚彈頭中大約600枚彈頭在中段被天基攔截系統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