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八十六章 調兵遣將

攻打海得巴拉的行動出乎預料的順利。

10月29日,天剛蒙蒙亮,39軍的突擊部隊已經挺進了大約220千米,第391裝甲旅率先抵達戈達瓦里河南岸的拉賈蒙德里。因為沿途投降的印軍太多,負責收容戰俘的第384裝甲旅、第385機械化步兵旅與第386機械化步兵旅根本忙不過來,所以傅衛民不得不把突擊部隊縮減到1個旅,讓第382裝甲旅與第383裝甲旅負責收容戰俘。在只有1個裝甲旅突前的情況下,39軍的突擊速度絲毫不減,由此可見,沿途印軍幾乎沒做抵抗。

一整夜,裴承毅都在為39軍的突擊速度擔憂。

不是不夠快,而是太快了。

39軍從維沙卡帕特南西南的阿納加伯萊出發,首先沿海岸線向西南方向推進,到達戈達瓦里河三角洲、也就是拉賈蒙德里之後再分兵兩路。一路轉向西北,直撲海得巴拉;另外一路繼續南下,掃蕩克里希納河三角洲地區,攻佔維傑亞瓦達、貢土爾、埃盧魯、皮默沃勒姆、古迪瓦達、默吉利伯德納姆等大中城市,隨後向南挺進,攻佔翁戈爾,為今後南下攻打班加羅爾做好準備。

由此可見,39軍的任務並不輕。

雖然39軍有6個戰鬥旅,戰鬥部隊的數量幾乎是其他重裝甲軍的2倍,進攻實力在共和國陸軍眾多野戰軍中首屈一指,但是同時執行這麼多任務,難度肯定不小。按照裴承毅的估計,39軍至少要在海得巴拉方向上投入2個裝甲旅,才能為擔任主攻的36軍與37軍提供足夠的裝甲支援,如此一來,留在克里希納河三角洲地區的只有4個旅,哪怕1個旅負責攻打一座中型城市,也只能同時在發起4場進攻。也就是說,掃蕩克里希納河三角洲地區的作戰行動很有可能無法準時完成。

問題就在這裡,克里希納河三角洲地區是大部隊南下的必經通道。

換句話說,裴承毅不得不在戰役剛剛開始的時候考慮是否投入預備隊。

相對而言,投入預備隊還是次要問題,不急在一時。留在後面的都是戰略反應軍,很快就能追上39軍。最讓裴承毅擔心的還是39軍沖得太快,把原本應該沖在前面、替39軍吸引印軍注意力的36軍與37軍甩在了後面。也就是說,印軍組織抵抗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36軍與37軍構成的威脅,而是39軍構成的威脅,從而把重兵放在南面,擋住39軍從拉賈蒙德里北上的通道。雖然這能減輕36軍與37軍的壓力,讓2支戰略反應軍順利到達海得巴拉,但是36軍與37軍的攻堅能力並不怎麼樣,沒有39軍提供的裝甲力量,很有可能在海得巴拉撞牆。

讓裴承毅有點看不懂的是,戰鬥打響後,印軍並沒太大的舉動。

越是沒有舉動,裴承毅越是不安。

吃早飯的時候,裴承毅覺得自己有點杞人憂天。從印軍的表現來看,不但戰鬥力極為低下,抵抗意志也幾乎為零,根本無法對39軍構成威脅,更不可能擋住39軍。就算還有部分印軍部隊有不錯的戰鬥力,也都在海得巴拉附近,不會被放在外圍防線上。印軍沒有調整防禦部隊,大概想在海得巴拉做最後的抵抗。

沒等他吃完早飯,參謀就送來消息,36軍與37軍均提前完成進軍任務。

39軍的推進速度再快,也是重裝甲部隊,能在夜間大約4個小時內突擊200千米已經是極限了。36軍與37軍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反應軍,本來就以突擊能力見長,在相似的情況下,突擊速度肯定不會比39軍慢。

與39軍不同的是,36軍與37軍均在交通條件不太理想的內陸活動。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36軍從阿科拉(佔領蘇拉特之後,36軍首先佔領那格浦爾,再南下佔領了阿科拉)出發,沿公路線向南面的海得巴拉推進。雖然印軍已經炸毀了沿途的所有橋樑,但是裴承毅為36軍提供了2支工程部隊,專門負責修路搭橋,36軍也額外配備了一些機械橋樑設備,遇到寬度在150米以下的河流與峽谷可以自行通過。天亮後不久,36軍的先頭部隊到達巴拉卡德嶺北面的伯爾珀爾,向南推進了大約180千米,距離海得巴拉還有270千米。考慮到山區進軍所遇到的麻煩與困難,36軍的突擊能力不但不比39軍差,還遠遠超過了39軍。

37軍的情況與36軍類似,從賴布爾出發後,因為印軍把防線收縮了上百千米,所以前2個小時就前進了大約200千米,天亮時到達錢德拉布爾。激戰大約1個小時後,守衛錢德拉布爾的8000多名印軍繳械投降。到此,37軍距離海得巴拉僅有330千米。由此可見,37軍的突擊能力也絲毫不在39軍之下。

36軍與37軍迅速南下,終於讓裴承毅鬆了口氣。

三路大軍向海得巴拉挺進,就算印軍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招架。

只不過,還有一點讓裴承毅放心不下,那就是印軍仍然沒有太大的動靜。

只要印軍稍微有點想法,就應該儘快決定防禦戰術。對印軍來說,無非三個選擇。一是拼盡全力攔住兩路大軍,集中兵力對付第三路大軍,用同樣的辦法對付第二路大軍,最終殲滅三路大軍。二是繼續收縮防線,集中所有兵力死守海得巴拉。三是儘快從西南方向上突圍,主動撤離海得巴拉。雖然這三種選擇都不夠理想,第一種選擇不夠現實,第二種選擇沒有獲勝的希望,第三種選擇又存在政治問題,但是不管怎麼樣,印軍不應該毫無作為,任何一種選擇都比什麼都不做好得多。

站在裴承毅的角度上,他也不希望印軍什麼都不做。

原因很簡單,只有印軍開始運動,才能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更重要的是,按照裴承毅制訂的作戰計畫,攻佔海得巴拉只是戰役目的,而更大的目的是利用攻打海得巴拉找出印軍防線上的漏洞,為阿拉伯海方向上的突擊部隊找到突破口。印軍遲遲不動,西線的突擊部隊就只能幹等著。西線部隊不能儘早南下,攻打班加羅爾的行動就要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無法順利打下班加羅爾。

對此情況,裴承毅也有點束手無策。

印軍不肯動,就得想方設法的讓印軍動起來。

回到戰術指揮中心,裴承毅開始考慮新的戰術。

雖然軍情局已經證實,美國撤走了所有在印軍事人員,並且按照承諾不再向印度提供包括情報、指揮在內的軍事援助,投降的古吉拉德也證明了這一點,美國五角大樓只能與他聯繫,無法跟費爾南德斯聯繫,但是裴承毅仍然願意把對手想得更強大一點,比如指揮印軍作戰的不是費爾南德斯,而是杜奇威。

果真如此的話,印軍堅守陣地也就不難理解了。

費爾南德斯看不出裴承毅的企圖沒什麼好說的,可是杜奇威肯定能夠猜出裴承毅的企圖,知道裴承毅已經在西線準備了一支突擊部隊,隨時準備將重點轉向西線,用一次足以寫入教科書的大縱深突擊徹底打垮印度。

別的不說,77軍進駐蘇拉特就能證明裴承毅的企圖。

印度戰爭中,表現最搶眼的肯定不是4支重裝甲軍,而是77軍。不管是取得的戰果與戰績,還是在戰場上的表現,77軍都是當之無愧的王牌軍。博帕爾戰役中,77軍用1個加強旅的兵力拖住了百倍以上的印軍,還幹掉了2個印軍裝甲師,如果換成別的部隊,恐怕很難創造出這樣的戰爭奇蹟。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博帕爾戰役能夠取勝,與印軍過於重視77軍也有很大關係。

毫無疑問,77軍到了哪,哪裡就是主攻方向。

即便指揮印軍作戰的是費爾南德斯,只要他認識到無論如何也守不住海得巴拉,就會做好逃往班加羅爾的準備。如此一來,印軍肯定不會為了守住海得巴拉而隨意調動班加羅爾方向上的駐軍。為了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印軍肯定會死守海得巴拉,盡量在海得巴拉消耗中國軍隊的兵力。縮小防禦圈,只能使攻打海得巴拉的戰鬥更加激烈,無法拖延中國軍隊的進軍速度。也就是說,只有按兵不動,採取堅壁清野的固守防禦戰術,才能在海得巴拉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果真如此的話,印軍以不變應萬變也就可以理解了。

想到這,裴承毅不得不重新考慮進攻安排。

當初安排77軍進駐蘇拉特,裴承毅並沒想過要把西線當成主攻方向,而是為了減輕其他部隊的作戰壓力,畢竟以77軍的突擊能力,相當於2個戰略反應軍。在西線戰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用1個軍頂替2個軍肯定更加划算。當然,裴承毅也有誘敵的企圖,通過77軍引開印軍的注意力,為攻打海得巴拉提供幫助。

現在看來,後者的效果更明顯,而且超過了裴承毅的預期。

印軍過分重視77軍,肯定會導致西線進攻無法達到預期目的。

問題是,要不要77軍南下,以及在什麼時候南下?

準確的說,是按照原訂計畫,等到圍攻海得巴拉的戰鬥開始之後再讓77軍南下,還是讓77軍提前南下,或者等到主力部隊向班加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