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七十七章 爭分奪秒

按照顧衛民制訂的計畫,印度的就業問題將分三個階段解決。

首先是戰後恢複期,主要由共和國為印度臨時政府提供貸款與融資擔保,由共和國的銀行、私人(主要是私人貸款公司與私人投資公司)、金融(證券、基金等主要經營金融業務的公司)為印度臨時政府提供戰後重建所需的資金,印度臨時政府則用資源、部分基礎設施經營權、產業經營權、企業用地等償還貸款,如果涉及到國家項目,比如軍事基地,則由共和國中央政府代為償還。

該階段主要就是為印度臨時政府提供戰後重建必須的資金。

毫無疑問,這不是一筆小錢。

按照某西方市場分析公司做出的評估,修復損壞的交通基礎設施,即公路、鐵路、橋樑、隧道、汽車站、火車站、機場、港口等,所需資金就高達數萬億元。這是一比巨大的投入,又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樣按照該公司做出的評估,如果修復交通基礎設施所需的設備與物資有三分之一需要進口,就能為該行業創造大約2萬億元的產值。

這還僅僅只是戰後重建的一小部分。

按照共和國工商聯合會做出的評估,印度戰後重建至少需要150萬億元,相當於共和國2035年上半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78%,涉及交通、電力、通信、水業、醫療、教育、水利、農業灌溉、鋼鐵、化工、裝備製造、城市管網等數十個行業的上千個產業,將在15年內為共和國提供數千萬個就業崗位,創造數十萬億的產值。如果算上相關行業的就業人口與產值,足夠讓共和國的半數企業持續發展20年,為1億多勞動者提供工作崗位。哪怕只佔據了50%的印度重建市場,也足以保證共和國的經濟在2055年之前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

一個國家的毀滅,意味著另外一個國家的繁榮。

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打不破的規律。

當然,這種大家心知肚白的事情是不會寫在紙面上的,也不會拿到檯面上。用顧衛民的話來說,印度戰後重建的最大贏家是印度的勞動者與民族企業家。持續15年的重建工作至少能夠為4億印度勞動者提供工作機會,而且是足以養活一家人的工作機會。按照每個印度家庭4.2個成員計算(這是印度政府在2032年的統計數據),4億勞動者相當於17億印度人。也就是說,4億個勞動崗位就基本上能夠滿足印度人的工作需求。因為戰後重建的主要物資,即鋼鐵、水泥、瀝青等基礎工業產品需要在印度生產,所以印度的民族企業家能夠從中獲得足夠的利潤,完成原始資本積累。

不得不承認,顧衛民的話說得很漂亮。

事實上,不僅僅是漂亮,還沒辦法反駁。

印度戰後重建當然是印度人的事,美國人不會去印度修公路、歐洲人也不會去印度挖鐵礦、共和國民眾也不會去印度開診所,印度的未來只能靠印度人的雙手。重建所需的主要物資別說共和國、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無法提供,巴西、俄羅斯、南非、阿根廷、埃及、巴基斯坦這些欠發達國家更無法完全滿足印度的需求。要知道,戰爭爆發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與水泥生產國,還有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化工工業。雖然大部分工業設施在戰爭中遭到破壞,但是印度並不缺乏相關產業的熟練工人。也就是說,只要修復生產設施,或者獲得新的生產設備,鋼鐵廠、水泥廠、化工廠很快就能恢複生產,要不了幾年,印度將再次成為世界之最。

當然,顧衛民的說法經不起推敲。

雖然印度的資源很豐富,特別是鐵礦石與煤炭,但是印度要想自行生產重建所需的基礎工業產品,首先就得進口工業設備。落實到具體問題上,印度的民族企業家要想成為真正的企業家,首先就得貸款融資。按照正常商業規律,企業貸款融資必須在戰後重建開始之前落實,也就是說,越快越好。毫無疑問,在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情況下,能夠為印度民族企業家提供貸款融資的只有共和國的金融機構與金融資本家。由此可見,就算印度的民族企業家獲得了發展的機會,積累了原始資本,真正控制印度經濟的卻是共和國的金融機構與金融資本家。

在遞交給王元慶的報告中,顧衛民非常明確的強調了兩點。

一是印度戰後重建工作必須在戰爭結束後立即啟動,因此要給共和國的金融企業與金融資本家足夠的支持,讓他們在戰爭結束之前就為印度企業提供貸款融資,最好由政府牽頭與印度簽署相關協議;為了鼓勵國內的金融機構與金融資本家前往印度投資,政府應該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與投資擔保;只要金融機構與金融資本家參與了印度戰後重建,政府在今後為印度臨時政府提供貸款與融資擔保的時候,才不會遇到麻煩,至少在立法方面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

二是優先為印度建立金融體系,重點扶持幾個或者幾家親華印度民族企業家,使其成為印度首批金融家,從而將印度拉入共和國的金融體系,鞏固共和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與發言權。

可以說,第二個建議非常重要。

美國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影響力,除了與共和國平起平坐的軍事力量之外,與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地位與發言權,準確的說是美元在金融領域的地位有非常重大的關係。只要美元一天不倒,美國就一天不倒。即便世界金融體系已經進入「戰國時代」,除了美元、人民幣與歐元三大主流貨幣之外,盧布、雷亞爾(巴西貨幣)、澳元、瑞士法郎都有比較大的影響力。

如果說經濟競爭也是戰場,打擊美元就是共和國在這個戰場上的主要戰術。

即便沒有印度加入,以人民幣為主要結算貨幣的經濟體已經超過了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的經濟體,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當然,這是按照人口計算的。如果以經濟總量計算,美元仍然佔據頭把交椅。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將印度納入以人民幣為主要結算貨幣的經濟體,人民幣就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結算貨幣。

這能帶來多大的好處?

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現在的美國就知道了。數十年來,美國能夠稱霸全球,主要靠的不是武裝到牙齒的美軍,而是充當世界貿易主要結算貨幣的美元。通過操控美元匯率與美元市價,美國可以不動一槍一彈打垮任何一個競爭對手。冷戰期間,為了打擊蘇聯,美國就通過控制美元匯率,在蘇聯出售商品的時候,全力打壓該商品的價格,在蘇聯進口商品的時候,全力提升該商品的價格,導致蘇聯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虧本經營。2008年底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說到底就是美國龐大的戰爭開支與國內超前消費導致資不抵債,不得不通過各種金融手段吹大美國的資本泡沫,導致次貸危機爆發,最終通過大量發行美元,讓全世界為美國的經濟買單。設想一下,如果美元不是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不是其他國家持有的主要外匯,美國敢於大量發行貨幣,吹大資本泡沫嗎,能夠通過美元貶值,讓其他國家為美國的麻煩買單嗎?

簡單說,誰家的貨幣成為了主要結算貨幣,誰就掌握了金融鑄幣權。

這個權力到底有多大的意義呢?掌握了這個權力,等於獲得了控制貿易的手段,從而通過貿易控制他國經濟,用他國經濟為自己服務。別的不說,在紀佑國上台之前,共和國的外匯儲備超過2萬億美元,相當於用價值2萬億美元的商品,換來了一大堆「白條」,如果美國政府不打算償還這筆欠款,就可以想盡各種辦法「耍賴」,比如讓美元貶值、迫使人民幣升值等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國金融資本家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金融資本家,不是其玩弄金融的手段有多麼高明,而是利用了美元的霸主地位。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最厲害的金融資本家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而在日不落帝國之前,世界上最強大的金融資本家不是英國人,而是荷蘭人。

看清了美元的本質,就不難理解「全球化」背後的驚天陰謀了。

建立在自由貿易基礎上的「全球化」,實質上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為了確保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霸權地位,針對欠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與落後國家設立的驚天陰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全球化」過程中,以金融為手段,打壓其他國家的高科技產業,把世界分成三六九等,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根本不給弱小國家發展壯大的機會,更不會給共和國與俄羅斯這些能夠對西方世界構成威脅的大國復興崛起的機會。事實上,在共和國依靠「電力革命」打破西方國家在尖端技術上的壟斷地位之前,沒有任何一個與美國對立的欠發達國家成為發達國家。而在「全球化」之前,卻有數個國家與地區進入發達國家地區的隊伍。「全球化」是不是西方世界的陰謀,顯而易見。

當然,真正的發達國家,在金融上肯定有發言權。

隨著人民幣逐漸獲得主要結算貨幣的地位,共和國的金融資本家也登上了國際舞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