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七十六章 棘手問題

焦魃山給項鋌輝打電話的時候,王元慶剛剛送走了顧衛民。

雖然組建印度臨時政府是件麻煩事,但是僅僅如此的話,王元慶就該笑了。在王元慶看來,成立臨時政府是印度戰後工作中最簡單的一件事,也是最容易解決的一件事,其他的事情才是真正的麻煩。

早在藏南衝突後,王元慶就開始關注印度的政治局勢。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王元慶一開始就認定蘇沃斯是印度未來的政治領袖,但是根據數十年後解禁的絕密檔案,軍情局一直在關注蘇沃斯,特別是在蘇沃斯入獄之後,軍情局就把他當成了重點「培養」對象。後來在一份CIA泄露的情報中提到,蘇沃斯能夠在入獄後不到一年獲得赦免,與軍情局在印度的活動有很大關係,而且蘇沃斯流亡伊斯蘭堡、成立「民主印度復興社」也與軍情局有密切關係。因為軍情局直接向元首負責,所以沒人否認王元慶與這些事情的關係。

事實上,王元慶確實在關注蘇沃斯。

幾個印度民主自由社團能夠合併為「印度民主復興黨」,蘇沃斯能夠當選黨魁,也與軍情局有密切關係。沒有軍情局暗中幫助,別說流亡伊斯蘭堡,成立「民主印度復興社」,蘇沃斯能不能活著離開監獄都是個問題。

當然,蘇沃斯的行政管理能力如何,王元慶也非常清楚。

因為印度臨時政府剛剛「掛牌」,還不具備獨立行政的基礎,大部分工作仍然由佔領軍負責,而佔領區的管理工作又直接由顧衛民領導的特別小組負責,所以王元慶暫時不用為印度臨時政府的行政能力擔憂,隨著工作一步步展開,各個機構逐步成立,印度臨時政府遲早會肩負起管理印度的重任。至於顧衛民的能力,王元慶更不用擔心。雖然顧衛民現在是委員長,但是在此之前,顧衛民是國務院總理,擁有豐富的組織規劃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絕對不比任何政府總理差。

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只有兩件。

一是鞏固印度臨時政府的合法性,讓其得到大部分國家的承認。二是穩定印度國內局勢,特別是佔領區內的局勢。

王元慶與顧衛民談的就是第二個問題。

隨著新德里的炮火聲漸漸散去,「七國聯軍」(共和國、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緬甸、孟加拉國與斯里蘭卡)已經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二的國土,以及74%的人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印度三分之二的國土相當於200萬平方千米,而74%的人口相當於12.6億。佔領這麼廣闊的區域,控制這麼多的人口,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甚至是天大的災難。

穩定印度國內局勢,靠的不是佔領軍的武力,也不是臨時政府的號召力。

只有一個辦法能夠解決問題,那就是讓佔領區內的印度人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看似只有一個問題,實際上卻是無數多的問題。

首先就得解決糧食問題,也就是印度人的吃飯問題。

雖然七國聯軍佔領了世界上最肥沃的恆河平原,軍事行動中也格外重視保護該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佔領軍甚至出人出力幫助當地人收割糧食作物,但是印度的農業生產仍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根據各佔領區反饋回來的信息,佔領區今年的糧食產量肯定會下降大約20%。因為印度本來就是糧食進口大國,15%的大米、27%的小麥、30%的玉米、48%的大豆、60%的菜籽、17%的土豆都需要進口,所以在僅僅供養12.6億人的情況下,受恆河平原農業減產20%的影響,需要為佔領區提供的糧食由9500萬噸激增到15500萬噸。如果考慮到在明年年初佔領整個印度,其他地區的農業產量也減少20%,則需要在2036年秋季之前為印度提供大約28000萬噸糧食。

28000萬噸糧食是個什麼概念?2034年,共和國糧食總產量只有98000萬噸,扣除國民消費之後,剩餘4800萬噸;同年,美國糧食總產量92000萬噸,出口21000萬噸。也就是說,將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產糧國的富裕糧食全部拿出來都滿補不上印度的糧食缺口。更重要的是,共和國不是糧食出口大國,4800萬噸的富裕量半數進了戰略儲備糧倉,半數援助給了非洲落後國家。真正的糧食出口大國是美國,如果共和國為了滿足印度的糧食需求,從國際市場上進口糧食,美國肯定會趁機漲價。到時候,倒霉的就不是印度,而是所有需要進口糧食的國家了。當然,笑得最開心的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烏克蘭這些糧食出口大國。

真要讓進口糧食的國家倒霉,共和國肯定會引起眾怒。

王元慶不得不考慮這個後果。要知道,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共和國跟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一起挑戰西方世界的霸權地位,在國際政治與外交舞台上,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共和國的「准盟友」,而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糧食進口國,特別是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非洲國家都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只要國際糧價上漲,這些貧窮與准貧窮國家肯定會大受其害,甚至有可能導致政局動蕩。

共和國能夠承擔這樣的後果嗎?

回答很明確,絕對不能。

事實上,國際糧價已經開始上漲了。

戰爭爆發後,西方財團就開始炒作糧食價格,1個多月,國際糧價漲幅超過25%。雖然事實上印度戰爭並沒有對國際糧食交易產生多大影響,因為印度政府並沒在戰爭期間大量進口糧食,但是誰都知道,戰爭結束後,印度肯定會大量進口糧食。稍微有點眼光的炒家都會在這個時候囤積糧食。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只是非常棘手,而且還與高科技有關。

按照顧衛民的建議,解決印度糧食問題必須三管齊下。一是延長戰爭管制時間,嚴格按照配給制分配糧食,以填飽肚皮為主要目的;如此一來,印度人均糧食需求量可以由戰前的每年550千克降低到每年450千克,從而使全年糧食需求量減少大約17000萬噸。二是動用共和國的戰略儲備糧,為印度提供大約5000萬噸糧食;共和國的戰略糧食儲備量按照全國半年正常消耗的標準確定,即50000萬噸左右,為了平抑國內物價,用掉了大約15000萬噸,為了打壓國際糧價,用掉了大約20000萬噸,在剩餘15000萬噸的情況下,最多也就只能拿出5000萬噸支援印度。三是加大技術投入,在印度推廣高產轉基因農作物與「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爭取使印度的春收增產15%,大約增產3600萬噸。只要這三項工作做到位,印度的糧食缺口將減少到2400萬噸。如果印度明年的秋收能夠增產10%,也就是大約增產3000萬噸,印度的糧食危機就將得到解決。

顧衛民重點提到了「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因為前面兩個辦法基本上沒有彈性,要想解決印度的糧食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印度的糧食產量。轉基因農作物早就在印度得到推廣,效果非常有限。要使印度2036年的春收與秋收各增產15%與10%,就只能在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上做文章。

「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是最有希望徹底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高端技術。

用西方新聞媒體的評價來說,「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將徹底改變農業的面貌,使農業擺脫對土地與自然環境的高度依賴,甚至從根本上「消滅」農業,讓農業獲得與工業相當的生產效率,使農業的產能提高百倍以上。

簡單的說,「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就是在工廠中生產農作物的技術。

因為這項技術太有誘惑力了,所以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大力發展。問題是,絕對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足夠的實力。要想讓農業實現工業化生產,必須解決幾個關鍵問題,即「人工合成光源技術」(與自然光源完全一樣,能夠讓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人造光源)、「無土壤栽培技術」(早在20世紀就開始研究,只是沒辦法全面推廣)、「有機化肥工業生產技術」(提高農作物質量的關鍵技術)、「高產作物基因改造技術」(同樣用來提高農作物產量)。這些技術中,沒有哪一項不是高級技術,沒有哪一項的研究投入低於百億元。除了經費,相關的基礎技術也是制約各個國家的關鍵因素。

由此可見,有能力在「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上取得突破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國。

相對而言,共和國對「工業化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最為緊迫。

作為人口第二、人均佔有耕地最少的發達國家,共和國人均糧食消費量一直偏低,2034年僅有856千克,而同年美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732千克、歐盟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387千克、俄羅斯人均糧食消費量為1211千克。要想繼續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就得想方設法的提高人均糧食消費量,準確的說是用更多的糧食發展畜牧業,改善民眾的膳食結構,提高各種高營養食物在民眾日常飲食中所佔的比例。以共和國的實際國情,擴大耕地面積肯定行不通,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